王竹房

天河王直,王直行端性溫,心志恬淡,無意功名,但博覽群書,在溫州天河羅瑤池用茅竹搭了個竹棚,結竹為廬,號“竹房”,人稱竹房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直
  • 別名::王竹房
  • 籍貫::中國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永嘉場三甲環川王氏,九世祖‘循字行輩’排列十八,諱名養直、字朝匡、號竹房。(1443~1516)妣張氏安人,三都普門存光公之長女,內閣首輔張璁之從姊,知府張純之姑母,生有四子二女,長子世民、次子世澄、三子世淵、四子世泓,長女適海安周舍人、次女適東溪姜祖。

人物生平

王竹房祖父定九公,從砂盆教字,後聘瑞安黃仲剛先生做家教,為家兄定一公授讀二帝三王之道。“凡天地萬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於學校之中,使通國之人童而習之,各就性質之所近而肆力焉”。學問大端,不外經史,童蒙初啟,由淺入深,會心言外,溫柔敦厚,《詩》教為深。蒙幼初開,得其調達,正如春草初生,當令試為經解也。虞環蓭做佳聲,設私塾辦蒙館,集古書遺子孫,取堂名立家訓,由義堂至今傳,狀元周旋公、撰銘其墓園。
王竹房父親文度公,德才兼備,尊師重教,興修水利,耕讀傳家,築堤壩造陡閘,興河道建橋樑,始建祠堂橋,讀書以理為主,赴京為族兄平雪,募民獻栗,朝廷賜七品冠帶。文度公平生功績有譜序碑文與實物考證。教諭謝暹撰文,瑤溪章瑀書篆。
王竹房十八歲失父,母山北陳氏,相依為命,家政歸之,通曉文墨,博覽群書,誤失舉考,承接祖業,發揚光大。在明朝成化戊子年(1468)創建鄭岙姚溪書院。據序考證:姚溪書院,四面植竹,正廳五間,兩庮六間,天井門台等等。該書院文風鼎盛時附近縣城名流人士好多數為他的弟子,先生愛竹,張璁序文中明顯反映出愛竹的故事,故稱竹房先生。集文化之大成,稱甌越之大儒,至今美名千秋。王竹房父親文度公,擔任永嘉場千夫長,兼鹽場場長一職。在世時與三都普門張存光公知根知底成為世交好友,都是豪門望族,張公把長女許配王竹房。不到20歲的時候王竹房就備辦婚禮,並且還舉行了非常隆重的結婚禮儀。那時候承蒙張存光公鼎力相助,婚後夫妻和睦,男教女織夫唱婦隨,得生四子二女。竹房公知恩圖報篤姻好客,每逢佳節都豋門拜望。那年春節帶著全家人等去拜年,竹房公娶張氏是長房長女,按常理到各位叔公家裡祭拜(應明代時拜年先要祭拜先祖神靈)和送禮品。張璁碰見年齡相仿的四個外甥在外玩得融洽,回來時已滿頭大汗,竹房先生向張璁仔細的看了一會,見此小舅長得眉清目秀,心中暗暗稱奇。得知張璁還沒有入學的情況下,和夫人商議,打算收張璁為徒。夫人已知二嬸身體不好,正為張璁無人照管發愁,收張璁為徒正合夫人心意,便和二叔二嬸說知此事。二叔二嬸得知,非常高興,滿口應承。王竹房只怕小舅會貪玩不專,就當著大家面言:姚溪書院校規嚴格,要刻苦學習,唯有不到之處,希望各位長輩諒解。二叔二嬸知竹房的心意,隨即叫張陷璁準備行拜師禮節。備辦香案在大廳堂先拜祖師孔聖神,同時也是祈求孔聖神“保佑”,使學問有成。後拜姐夫為師傅,再拜從姊為師母,學生行三叩首之禮。當日就隨著四個外甥一起回到鄭岙姚溪書院。生者父母,教者師傅也。
據環川王氏宗譜文翰望雲菴記載,大羅山東南有一谷,在唐朝盛世時,原由鄭氏兄弟開始居住,故此而得名“鄭岙”。為大羅山古村落之一,在鳳凰亭、麒麟山、獨龍寺、白龍巖、金門檻、茅垟山、蓮花心、天馬山懷抱之中。古人有詩云:綠樹陰濃接翠微,幾家煙火傍岩扉,山深地僻遊人少,一路溪雲欲上來,地雖僻僻,但西有高山,峰巒重疊,奇石懷抱,陡削崢嶸,藏龍臥虎,溪水蜿蜒。眼前展望,山青水秀,松濤竹韻,燕穿柳絲,鳥語蟲鳴,草木葳蕤,日照春色,月獻祥雲,廣闊海洋,顯現三嶼,山海之間,一日兩潮,土地肥沃,可稱魚米之鄉,古有小盤地之稱。
書院就設在山青水綠地方,溪流迴繞,四周竹林掩映,正是讀書好所在,只是這裡很多水草,也是蚊子孳生的地方,每逢夏天蚊子成煙,到了九月九蚊子叮搗臼,蚊子成群,叮得兇猛毒氣更盛,雙腳在書桌下被叮得都是疙瘩,儘管用扇子驅趕,還是趕不了,這自然分散了他的讀書注意力。那這么辦?張璁從小喜歡聽古典傳說,他就想起了西漢匡衡鑿壁偷光,晉代孫康映雪讀書的故事,他就動腦筋想辦法,搬來兩隻大口空酒埕放在書桌下面,讀書時雙腳伸進酒埕里,用布封好埕口。這樣雙腿陰涼又不會被蚊子咬了,就可以專心致志地讀書了。
有一年大年三十夜裡,其它學生都回家過年了,張璁一人留下。他有各種原因,一是為四甥年齡相差不多談得投緣,加上童年失去母愛、由於姐與姐夫對他既親且愛。二來想安心清靜好好讀書,多學到課外有關知識。三是姚溪書院遺下很多古書著作,就藉此機會連夜讀之,姐姐多次催促未能返回打睡,此事竹房得知、先生進入書廂,看見燈下小舅子聚精會神,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在一點沒有察覺情況下,竹房先生不願打斷他的雅性,回頭就走,順口說了一句“一夜連雙歲”,張璁聽了急忙對出下聯,“五更分二年。”竹房先生聽了連連稱讚:“好對、好詩。”贊之曰:日想念、夜想念,想想日夜,春讀書、秋讀書,讀讀春秋。
張璁幼時聰明好學,卻很貪玩,一天在池邊玩水,把全身衣服弄濕,一個同學向竹房先生告密,先生抓住張璁,嚴格教訓,罰跪在池邊,只見樹下一隻青蛙蹲在池邊,水汪汪的兩隻眼睛對視著,竹房先生要張璁以青蛙為題作詩一首,可以免罰,璁隨吟詩一首:“獨蹲池邊似虎形,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吾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竹房先生得知張璁小小年紀,做出這樣的詩詞真是了不起,從此以後就誨人不倦學而不厭,使璁小時奠定紮實基礎,後中進士官至內閣首相。張璁終生不忘師恩,屢作序文贊之。
張璁在鄭岙書院讀時流下很多美名故事,比喻:休閒歡坐金門檻,遊樂打響鼓桶岩,默念詩畫獨龍寺,長溪玩水白龍巖。鳳凰夜伴燕子舞,燈台高照鯉魚灘,泥鰍交匯過岙嶼,茶園面對麒麟山。張璁在京任職時,思念三甲王氏四甥寄詩抒情,詩云:“四子不相見,兩年長在心。舅甥如此少,毛髮老來侵。鄭岙頻移席,姚溪遠抱琴。平生山水志,何日更相尋”。張璁對鄭岙念念不忘,從前他經常跟著竹房先生登山看地形和風水寶地的事情,共同選擇九坦墳與羅峰書院的地基。張璁是個聰明過人,過目不忘,後來才有“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營建在明世宗皇帝登基後的第十五年。系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
此後嘉靖乙未年(1535)群英名士重遊姚溪書院時,那年張璁六十一歲,來者有黃上舍,季東皋,廷桂,胡春崖,上相張羅公。竹房長子王世民號高軒公,官封工部司務郎,告老還鄉正在姚溪書院,幸好皇上誕生元子,恩賜海宇詔民,年高有德鄉里敬服冠帶榮身,後來我們王氏宗譜里,才有恩賜冠帶序留在文翰。竹房四子世泓公,官封太常寺贊禮郎,任職山東魯府引禮舍人,歸故太師張璁贈其扁曰“羅山第一”。張閣老詩聯感恩人人皆知,張家和王門世代親情血濃於水,王竹房後裔七千有餘,弘揚祖德,繼承傳統,贈張氏一品家廟,《秦晉學達》堂匾作為留念!三甲十地中有二個以竹房取名,即竹房底、高軒村。每逢高考時有很多人趕到九坦墳墓園裡點香祈求竹房公“保佑”金榜題名,學問有成。
  九坦墳
九坦墳九坦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