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立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
- 出生日期:1989年3月
- 畢業院校:華南師範大學;西南大學;中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博士研究生
- 職業:教師
人物經歷
碩士招生專業
主講課程
負責項目
- 2021年本科生專業基本技能競賽項目:2021年化學(師範)專業本科生教學技能競賽,項目負責人.
- 2020年本科生專業基本技能競賽項目:2020年化學(師範)專業本科生教學技能競賽,項目負責人.
- 遼寧師範大學新進博士科研啟動項目(2020.9-2022.8) :手持技術數位化實驗案例開發及其在化學概念認知中的套用研究,項目負責人.
獲獎記錄
- 遼寧師範大學2020年度優秀實踐指導教師.
- 2020年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師範生“同課異構”教學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 指導2017級化學(師範)專業本科生獲獎: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師範生“同課異構”教學大賽一等獎
- 指導2017級化學(師範)專業本科生獲獎:“田家炳杯”第六屆全國師範院校師範生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
學術論文
1 | 王立新,錢揚義.認知心理學視角下探究化學實驗中手持技術的套用[J].中國小數位化教學,2019(08):5-8.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中學化學教與學》2019年第11期 |
---|---|
2 | 王立新,錢揚義,范婉貞,許雯輝,唐文秀.利用手持技術探究加熱過程中石棉網上表面的溫度[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39(21):70-76.(中文核心) |
3 | 王立新,錢揚義,蘇華虹,陳博殷,梁宏宇.手持技術數位化實驗與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從“研究案例”到“認知模型”——TQVC概念認知模型的建構[J].遠程教育雜誌,2018,36(04):104-112.(CSSCI)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中學化學教與學》2018年第11期 |
4 | 王立新,錢揚義,李言萍,陳博殷,梁宏宇.手持技術支持下概念學習的“多重轉化、比較建構”認知模型——以“溫室效應”概念學習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10):100-105+128.(CSSCI) 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中學化學教與學》2018年第1期 |
5 | 徐敏姍,錢揚義,王立新,陳博殷,范婉貞.基於數位化手持技術的混凝劑淨水效果比較及淨水機理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11):89-97.(中文核心) |
6 | 林丹萍,錢揚義,王立新,張惠敏,李綺琳.手持技術數位化實驗支持下的抽象化學概念學習——以探究比較丁醇同分異構體的分子間作用力大小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0,41(01):74-78.(中文核心) |
7 | 陳雪飛,錢揚義,陳博殷,唐文秀,王立新.“蠟燭火焰劃分”實驗的局限成因分析及改進研究[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40(07):88-93.(中文核心) |
8 | 唐文秀,錢揚義,陳雪飛,王立新,陳秋伶.KCl濃度對Fe~(3+)/SCN~-平衡體系影響的實驗探究[J].化學教學,2018(11):85-89.(中文核心) |
9 | 范婉貞,錢揚義,王立新,陳雪飛,徐敏姍.利用手持技術探究建築火災逃生策略的合理性——測量氧氣含量、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的變化[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39(21):63-69.(中文核心) |
10 | 許雯輝,錢揚義,王立新,林建芬,唐文秀.利用手持技術探究鋁的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8,39(21):54-62.(中文核心) |
11 | 王立新,張大均.3~4年級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毛筆書法成績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5,23(08):1225-1229. |
12 | 王立新.積極情緒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4(12):228-229. |
13 | Liang, H., Chen, C., Li, F., Wu, S., Wang, L., Zheng, X., & Zeng, B. (2018). Mediating effects of peace of mind and rumi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urrent Psychology, 1-8.(SSCI) |
14 | Zhang, Q., Zhang, D., & Wang, L. (2013). Is aggressive trait responsible for violence? Priming effects of aggressive words and violent movies. Psychology, 4(02),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