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芳,女,1926年生,漢族,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曾任北京市食品釀造工業公司技術科長、北京東郊葡萄酒廠廠長、北京釀酒總廠副廠長、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現任北京釀酒協會名譽會長、北京紅星釀酒集團技術顧問。曾負責研製北京二鍋頭、乾紅葡萄酒、北京白蘭地等工作,並擔任北京市科委下達的“紅葡萄酒工藝改革的研究”科研項目主要負責人,負責主編輕工業部統編教材《葡萄酒生產工藝》、《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資料彙編》等,教材榮獲全國輕工業優秀新產品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北京市自編教材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基本介紹
- 姓名:王秋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6年
- 職業:北京釀酒協會名譽會長
- 主要成就:北京紅星釀酒集團技術顧問
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 代表作品:《葡萄酒生產工藝》、《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資料彙編》
人物簡介
生平經歷
篳路藍縷開先河
1946年,剛剛高中畢業的王秋芳,在老師推薦下加入到北京衛生試驗所,從事食品衛生監督和化驗工作,工作內容涉及飲用水、食品、調味料及酒類方面的質量檢測,從此王秋芳開始了與酒行業的不解之緣。
1949年2月,北京和平解放。同年3月,王秋芳被選調到華北酒類專賣總公司生產處工作,正式接觸酒的生產、經營與管理工作,自此,她在酒行業的工作正式起步。1949年4月,中央稅務總局華北酒業專賣總公司首屆酒業經營管理會議決定對酒類生產實行專賣,並決定在北京建立一個生產白酒的實驗廠。同時對建廠提出了三方面要求:通過實驗減少釀酒的用糧問題、減輕釀酒工人的繁重體力勞動、用科學的實驗方法推進白酒工業的發展。
酒廠籌備工作馬上展開,當時23歲的王秋芳入選籌備小組,籌備組的組長是來自革命老區的馬少峰。當時的王秋芳是6人籌備小組中唯一的一名女性,也是籌備小組中唯一一個具有與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目前她也是當年籌備組中唯一仍熱心於酒行業的一名成員。
籌備工作中,廠選址成為重中之重的項目。當時北京剛剛解放,條件落後,沒有汽車等交通工具,王秋芳等5人就騎著腳踏車,幾乎跑遍了整個北京郊區,最終選定了京郊八王墳的一個舊廠區,這裡曾作過屠宰廠、中美軍調小組軍需倉庫和二八醫院。
“還記得那天是1949年5月6日,終於確定了地址,大家非常高興,在舊廠區一間磚房中支起了一個鍋,煮了一鍋糊糊湯,大家都吃得很香,累是沒法說了,但廠址有了,一塊大石頭落地了。”王秋芳回憶說。
當時籌備小組完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新建酒廠。住在屠宰場宰牲畜的圈中,被毒蠍蟲蚊咬傷是常有的事;每天必走的建外大街當時是一條坑窪不平未開通的河卵石路;為了購買實驗、生產和生活物品,籌備小組就靠著兩輛膠輪大馬車來回運輸,一天要趕幾十里路;還要防備殘存的敵特的破壞……克服了種種困難,籌備小組從東直門的一個私人小酒精廠接收了該廠的全部藥品、玻璃儀器、桌椅等,籌建起了試驗廠的研究室。
釀酒廠的各項工作進入正軌後,王秋芳等技術人員開始著手開展二鍋頭的工藝研究、質量定型、產品評定等多項工作。他們加班加點,8月制曲, 9月下旬出酒,按照國家的要求,如期在10月1日之前完成了釀製新中國成立獻禮酒的任務,並在當年實現了年產20噸酒的產量。一個由釀造工藝命名的品牌和新中國第一個酒廠就此誕生。
現在回憶起這段歷史,王秋芳的臉上洋溢著幸福與自豪:“我們廠因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任務,被批准參加新中國成立慶祝大會。記得當時我們是站在天安門廣場的東南側,就是現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南門外,並目睹了毛主席宣告‘新中國成立了’的激動時刻。”
亦生亦師求真經
1952年第一屆全國名酒評選正式啟動,當時參評的樣品完全由北京實驗廠研究室負責檢測,王秋芳是主要參與者,她參與了名酒評選條件的制定,最後選出全國第一屆名酒。正是從此,王秋芳開始接觸評酒工作,為後來擔任歷屆評酒會的評審打下了基礎,也使王秋芳與八大名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採訪中,王秋芳向《華夏酒報》記者講述了評酒過程中的一些小故事,她講得那么真切生動,好像這些故事就發生在昨天一樣。
1955年,已調到輕工部工作的王秋芳受上級安排,進入北京葡萄酒廠籌建小組,正式籌辦新中國第一個由自己設計、製造、施工的葡萄酒廠。1956年年底,東郊葡萄酒廠正式竣工,在朱梅工程師領導下,酒廠開始了葡萄酒生產技術、工藝研發和生產制定工作。由於王秋芳參與了建廠並負責生產技術方面的工作,在東郊葡萄酒廠開產後,被任命為東郊葡萄酒廠技術員,負責該廠生產的全面技術工作。
擔任技術員期間,王秋芳經常到國內其他酒廠學習調研,極大地提高了業務能力。尤其是率隊赴山東煙臺學習期間,王秋芳向陳朴先同志學習了先進的葡萄酒生產經驗,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提升了葡萄酒相關技術知識。
1963年,王秋芳擔任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葡萄酒評審,並參加了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葡萄酒評酒。1984年,作為葡萄酒和果露酒評選組專家組組長,王秋芳參加第四屆輕工業部質量大賽。1985年,王秋芳參加第四屆全國葡萄酒和果露酒評比,擔任評比專家業務組組長,她負責評審培訓、考核及產品評比工作,培訓了一批評酒專家。
為了擴大東郊葡萄酒廠的發展規模,具有豐富的葡萄酒釀造經驗的王秋芳被任命為東郊葡萄酒廠廠長職務,全面負責酒廠的生產經營和生產技術。擔任廠長後,王秋芳殫精竭慮,既是廠里領導,也是技術人員,為促進北京及周邊地區葡萄酒和果露酒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1966年6月,文革開始後,王秋芳被下放勞動。繁重的勞動讓她很是吃不消,但王秋芳並沒有氣餒,而是悉心學習操作技術。勞動之餘仍熱心與工人研究生產中應該改進的地方,和工人相處得非常融洽。王秋芳非常珍惜這個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機會,在六年零八個月的下放勞動中,王秋芳已經學會使用酒廠的所有機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王秋芳的生產和管理經驗都有了大幅提高。她從一線員工那裡學到了很多的細緻的經驗,也贏得了員工的尊敬,為後來恢復工作通過部級鑑定,產品質量達到法國白蘭地V.S.O.P.級水平,全國鑒評獲金標獎。
與此同時,在王秋芳等專家的指導下,北京釀酒總廠從制定工藝、統一化驗方法、質量評定等方面向市政府申請立項,落實資金,並取得貸款,為當時的歸口酒廠擴大生產能力爭取了資金支持。
在對郊區分廠的管理中,王秋芳與高景炎等專家每天擠幾個小時公車或步行到歸口酒廠進行技術指導,跑遍了北京的各分廠。長期高強度的長途跋涉影響王秋芳的身體健康,現在每當陰雨天氣,她總感到雙腿疼痛難忍。
在北京釀酒總廠,王秋芳的工作承上啟下,既從行業的角度,巨觀管理北京地區釀酒行業的發展,又從地區的角度,管理郊區縣酒廠,指導郊區縣酒廠的技術和規模發展。當時昌平酒廠(現北京華都釀酒廠)為擴建規模,向釀酒總廠提出申請,得到了以王秋芳為代表的釀酒總廠領導的支持,促進了醬香型白酒在北京的發展,也開創了“北京茅台”新領地。
老人對那段往事記憶猶新:“我們開辦技術培訓班、評酒師培訓班,對二鍋頭酒的質量堅持月評比,大家對產品質量認真評定,在技術上廣泛交流,把自己最好的技術心得大家拿出來請大家評論。互幫互學的氣氛非常融洽,積極性高,極大地推動了當時白酒行業的發展。”
王秋芳始終關注葡萄酒行業。1984年,王秋芳帶隊到羅馬尼亞考察葡萄酒發展,參觀了當地的葡萄酒基地,學習了當地旋轉罐發酵技術。回國後,在王秋芳的指導下,在北京葡萄酒廠建造了我國首個旋轉發酵罐,發酵容量10噸,改變了以往我國葡萄酒發酵利用水泥池發酵的技術,節省了勞動力,也提高了產品質量。隨後,利用這種技術釀出的葡萄酒獲得了輕工部和北京市的獎項。
發展。同年10月,王秋芳又進入山城葡萄酒廠鑑定。隨後,王秋芳才正式從中國釀酒工業協會退休。
對於自己酒行業的一生,王秋芳總結道:“我在酒行業奮鬥了50多年,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釀酒廠工作,我與酒行業、與北京釀酒廠結下了很深厚的感情。這50年當中,我經歷了很多變動與誘惑,包括擔任研究所所長的邀請等,但是我一直堅持了下來。從業50多年,我一直都跑在路上,現在我的腿不好,跑不動了,但是一點都不後悔。”王秋芳望著遠方,目光堅毅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