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冬

王秋冬,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人。王秋冬先生族居馬來西亞五十三年,從拉人力車始,直至成為擁有三千萬美金資產的多家公司的老闆,走過的是一條充滿艱辛、不懈奮鬥的創業之路。事業有成後,王秋冬先生念念不忘回饋社會和報效桑梓,於馬來西亞巴生港口斥巨資創辦“巴生港口青年學校”,並連任該校董事長;在家鄉,1953年他就捐建了沙格國小,1985年又投資興建沙格中學,成為泉港區域較早捐資家鄉教育事業的旅外僑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秋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90年
  • 職業:企業家
  • 主要成就:擁有三千萬美金資產的多家公司;
    1953年他就捐建了沙格國小;
    1985年又投資興建沙格中學。
  • 性別:男
人物介紹,創業經歷,

人物介紹

1936-1937年間,惠安合縣流行惡性瘧疾,感染者達十幾萬人;1937年春,可怕的鼠疫又在惠安城鄉迅速蔓延,一時人心惶惶,不少人背井離鄉出外逃生。也就在這時候,年僅十九歲的王秋冬揮淚告別貧寒的故鄉,隨著逃難的人群,漂洋過海到了馬來西亞,在巴生港口落腳。

創業經歷

初至巴生港口,年少的王秋冬在同鄉的幫助下,租借一輛黃包車,奔跑於巴生港口的大街小巷。出身貧寒的他,由於勤勞和節儉,不久便有了幾個積蓄。他不滿足於黃包車夫的奔波勞碌,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業的壯志,用自己積蓄的小本錢,開了一家小茶館。爾後,出生於沿海,從小與大海打交道的他,便瞄準了海洋捕撈業,先是用小船近海作業,再是船隻不斷增大增多,並向遠洋捕撈發展,他的事業也就不斷地向高層次滾動。
隨著海洋捕撈業的發展,船隻增多了,為了船隻停泊方便,他便修建自己的碼頭;有了自家的碼頭,便連帶搞起了貨物運輸,主要從事海產品的販運。為了便於海產品的儲存和交易,他又漸次辦起了冷凍廠和製冰廠。於是,便形成了規模不小的產業鏈,形成了產業集團。至王秋冬先生晚年,他手下已擁有“海產父子有限公司”、“海產雪廠有限公司”等多家實業,擁有三千萬美元的資產。
事業有成後,王秋冬先生熱衷於社會公益事業,盡最大可能地回饋社會。他曾任多屆馬來西亞巴生港口惠安同鄉會主席,熱誠地為當地的同鄉服務;他被選為當地的“和平人士”,為維護僑胞利益和促進僑胞與當地人民的聯繫而奔波。同時,他捐巨資創辦“巴生港口青年學校”,並親任董事長,為華人教育和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嘔心瀝血。
王秋冬先生從惠北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走出去,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搖籃故地。事業才稍稍有成,他就經常邀集同鄉,帶頭捐資贊助家鄉的各項公益事業,家鄉的教育事業,更是他捐資贊助的首選。
1953年前,沙格國小還侷促於靈慈宮內,狹小而又簡陋。他為主邀集在馬的沙格同鄉,帶頭捐建了沙格國小校舍——校舍一直使用到文革後。1963年,他力主捐建沙格中學,擇址於海邊(今沙格國小和靈慈宮後的海邊),並已破土奠基,購置了杉木等材料。可惜不久後“文革”運動發生,築好的地基被毀,杉木等材料也大都散失。如果從那時候算起,王秋冬先生應是當時南埔鄉較早捐資興學的僑胞之一。
1986年,社會已趨穩定,回鄉捐資興學的願望在先生心中再次萌生。經多方聯絡,取得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先生慷慨捐資二十二萬,沙格中學的雛型便在先生義舉下落成了。若從這時候算起,王秋冬可算是泉港區域內較早回鄉捐資興學的僑胞之一。
王秋冬先生不僅捐資興學,還關注家鄉的經濟建設,熱心於扶貧濟困和公益事業。1960年,先生得悉家鄉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民眾生產生活困難,便快速從海外運回數噸化肥幫助家鄉民眾恢復生產。1978年,斥資贊助建造一艘機動渡輪,以解決當地民眾往返莆田的水上交通問題。1987年,王秋冬在海外首先提出重修靈慈宮,並親往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積極聯繫海外僑親共同捐資,使靈慈宮得以重新修建。除此之外,1964年“社教”期間,先生為了解決鄉親的燒柴問題,利用自己在海外從事海運的優勢,欲與政府合資聯營海上煤炭運輸,可惜因有“資本主義”之嫌,終致無果而終。稍後,他捐建的碾米廠,也因種種原因沒有結果。王秋冬先生對家鄉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動。
1990年,王秋冬以七十二歲高壽,病歿於馬來西亞巴生港口。斯人雖去,但他愛國愛鄉的精神可嘉;他的勤勉奮鬥,功成之後不忘反饋社會,回報桑梓的風範,令人欽佩。
-----------本篇林明輝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