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燒坊

王祖燒坊

王祖燒坊是貴州王祖燒坊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白酒品牌,自茅台鎮王氏醬酒世家十四代傳承而來。得天獨厚、與生俱來的天時地利,三百餘年專注醬酒的工匠精神,繼承明末清初茅台地域大曲回沙醬香技法,發揚傳統工藝,一壇茅台鎮土著醬酒正在從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緩緩走出,讓全國、全世界人民共同品味醬酒文化的神奇魅力。

基本介紹

品牌溯源,品牌文化,產地環境,

品牌溯源

貴州自古不產鹽,絕大部分食鹽自四川自流井(今自貢)運入。川鹽入黔的貿易,讓地處運輸線上渡口位置的茅台聲名鵲起。自貢有近兩千年的產鹽歷史, 清乾隆年間發展成為四川的鹽都,每年有超過二十萬人在這裡從事與鹽業生產相關的工作,僅僅是鹽場上用作動力的牛就有近3萬頭,如此大的產量供應省內外市場,逐漸形成了以自貢為中心的鹽運古道,同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共同組成我國大西南重要的貿易通道。
清光緒年間,入黔川鹽由赤水河溯流而上,每年由赤水河運茅台的鹽大約650多萬公斤。川鹽躉給貴州商人後,由陸路轉運到貴州各地去銷售,而作為免於空載順流而下的回頭貨物,“茅台醬酒”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這條貿易通道流通的主要商品。 到嘉慶、道光年間,茅台鎮上專門釀製回沙醬香的燒房已有20餘家,“家唯儲酒賣,船隻載鹽多”成為那一時代茅台繁榮氣象的歷史寫照。據《貴州通志》記載“仁懷的集貿以酒為大宗”,至清道光年間就達到了年產400噸的規模,創下中國釀酒史上空前的生產規模。茅台酒業逐漸名聲大振,聲望漸漸勝過了鹽業。
茅台鎮“王氏釀酒”鼻祖王均柏(1625年—1713年),於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因張獻忠叛亂從四川永川縣遷入茅台鎮,居住於赤水河畔王家老宅(現茅台酒廠老廠旁),距今已有370多年。王均柏始創王氏釀酒技藝,在茅台中心置辦當時最大的八間旺鋪,奠定茅台鎮“王氏釀酒”基業,釀酒技藝秘傳於王氏後人,傳承至 今已是十四代。
茅台因口岸設定人口劇增,成為黔北四大集鎮之一,鹽運讓地處川黔要道的茅台顯現“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的繁華。此時的茅台始盛於世,以鹽業聞名的 “天和號”應運而生,東家王振發忠厚濟施、待人平和、精進不懈,逐漸成為當地巨富,為接待商戶和宴請親朋好友,在茅台黑箐子靠赤水河處修建酒房,由茅台王均柏第四代傳人王希茂(1785-1853年) 擔任“天和號”酒師,所釀之酒醇厚馨香、清冽甘美,南北客人讚不絕口。
王祖燒坊
王氏釀酒繁衍世襲圖譜
清“西南巨儒”鄭珍在《茅台村》“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hui)河”的詩句中,把茅台所釀之酒譽為“貴州之冠”。據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的《遵義府志》記載:“仁懷地瘠民貧,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 其中“天和號”是二十家燒房之一。
王祖燒坊
王祖燒坊
據《仁懷縣誌》和王氏族譜所載:1877年,華聯輝創立“成裕酒房”,後“成裕酒房”沿襲乾隆時就有的“成義號”更名為“成義酒房”;十年後,王振發孫子王立夫以“天和號”名義联合石榮霄、孫全太創立“榮太和燒坊”,後改稱“榮和酒房”;同年,即1887年(光緒十三年)“天和號”酒師王希茂的曾孫王廷舉繼承家業,將酒坊遷回王氏燒房原址擴大經營,為使後人銘記祖先恩德,將祖傳釀酒技藝發揚光大,特將“王氏燒房”更名為“王祖燒坊”。自此“王祖燒坊”名號沿用至今。
民國期間,王廷舉曾孫王德懷完善“王氏窖底工藝”,聲名遠播,產品遠銷雲南、四川、陝西山西等省。1981年,王玉先(王德懷長子,1944年—2012年)為傳承祖業,創立“仁懷縣啟洪酒廠”,同年被推舉為王氏宗族族長(鄰里俚稱“王保長”),其中“啟洪”是其子王啟洪的名字,意為將祖業傳承下去,該酒廠是茅台鎮在改革開放後最早成立為數不多的酒廠之一。

品牌文化

品牌願景:做中國商務醬酒的領導者。
品牌價值觀:堅守傳統工藝,歲月成就美酒。
品牌使命:傳承十四代匠心,用醬酒讚美生活。

產地環境

原料要求
紅纓子高粱
王祖燒坊所用高粱富含2%-2.5%的單寧,通過傳統工藝發酵,形成兒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醬酒香味的前體物質,最後形成王祖燒坊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有機物的形成與王祖燒坊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密切相關,也是王祖燒坊醬酒口感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的重要原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王祖燒坊醬酒富含多酚類物質,適量飲用,不傷肝。
王祖燒坊
茅台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