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曾於2000—2004年就讀寶雞文理學院中文系。
2002年在《青年文學》發表小說《秋天的寓言》,此後文章見諸《青春》《天涯》《美文》《文學界》《上海文學》《黃河文學》《中國青年》等。
王磊光本科畢業後曾在某中學擔任語文老師。隨後繼續考研深造。上海大學文學博士。
《近年情更怯》是王磊光應邀為2014年2月舉辦的“我們的城市論壇”所寫的一篇演講稿。
2015年春節前,上大現代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羅小茗告訴王磊光,媒體有意發表其返鄉手記,王磊光答應發表。當時的題目僅是《近年情更怯》,最終見報標題為《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2018年擔任第12屆國際文化研究大會·青年場執行主席(共同)。
事件回放
2015年春節前夕,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在“我們的城市”的論壇上做了一場名為《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的演講,文章隨後被澎湃新聞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市政廳”冠上《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的名字推送,迅疾在自媒體和各大網站流傳,成為2015年初最熱的一篇網文(例如在微信公眾號“識局”上的閱讀量就達到130多萬次),引起了巨大的討論和社會反響。
2015年“兩會”期間,該文得到兩會代表的熱烈議論。
各方態度
個人心聲
王磊光 王磊光覺得,自己這篇文章沒什麼了不起,也不是他理想之作,這種“突然的出名”讓他感覺很不真實。網友們不斷在網上評論博士生返鄉手記,王磊光在手記發布的第一天看了看評論之後,便很少關注。他知道,不管自己說什麼,都會有各種評論出現。
對於自己的文章引發的有關農村大學生出路問題的討論,王磊光則表示,“我所說的,是80後大學生出路難的問題,這裡有一個背景,即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學畢業生相比,當時他們大學畢業之後是能夠改變自己甚至家庭的命運,而如今的80後大學生承載著家庭的希望,但絕大部分人的出路是艱難的。”如今,媒體陸續找到他,但王磊光希望人們不要關注他本人,而去關注現實的中國。
網友態度
許多網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評價,但也人指出返鄉筆記有“美化”嫌疑,網友“Walter”評論道:“什麼素質,綠皮火車髒亂差,打牌外放音樂嚴重影響他人,居然還好意思美化……”
導師態度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王曉明的稱讚:“分析很真切,文化研究的視野開始有點形成了,好!”博導王曉明表示,讀了返鄉手記最後一部分“知識的無力感”,也同樣感到心情沉重:“從現代早期到上世紀90年代,從農村出來到城市求學的人,總體上是能夠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讓其他沒有這個機會的人信任‘求學是人生正道’的,有這個信任在,城市裡的進步力量反哺鄉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現在的情況,似乎越來越像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計程車司機每月賺1400元,當得知我一個大學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時候,很同情地看著我:‘算了,下海吧!’”
筆記段落
“你會發現,普通火車與動車的氛圍完全不同。在動車上,相對比較安靜,大家不是玩電子產品就是睡覺,相互間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車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熱烈地交流,還有打牌、吃東西的,做什麼的都有,也有用劣質手機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擔心打擾到別人,也沒有人認為別人的做法對自己是一種干擾。慢車上的風格是粗獷的,是人間生活的那種氛圍。”
“我覺得,當前農村的親情關係,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輩建立的關係維繫著。在老一輩那裡,這種關係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時空里,但對年青一代來說,大家的關係早已被現實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繫也就慢慢斷了。”
學術報告
2019年10月18日(周五)晚上19:30,江西師範大學王磊光博士在寶雞文理學院高新校區博文樓副樓305教室舉行學術報告會,報告題目為《城鄉中國與非虛構寫作》。
著作
“提及這本筆記的緣起,還得從一個“媒體事件”說起。2015年春節前夕,因羅小茗老師的邀請,我在一個論壇上作了名為《近“年”情更怯》的演 講,稿子隨後被媒體以《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為題發表,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2015年開春最熱的一篇網文。早在2004年,導師王曉明教授去我的家鄉L縣調研,就寫過一篇影響巨大的文章。10年後,我寫了這樣一本關於家鄉的書。我的書,自然是受了老 師的啟發,在內容和主題上,也與老師的文章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