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該文章原標題為《近年情更怯》,作者是王磊光。
簡介,涉及內容,
簡介
“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沒有故鄉的人走向遠方”、“我很慶幸我有故鄉,可以隨時回去,尤其可以回家鄉過年。因為我的根在那裡,我的親人在那裡,我的生活經驗和記憶在那裡……”這個春節,很多人讀了《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
其中對農村青年婚姻經濟壓力、親情疏淡的描寫,以及“知識的無力感”,引來褒貶不一:“感同身受”、“真夠酸的”、“想說很多又說不出”……飽受熱議之際,文章作者、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王磊光,正在大別山區王家 的家裡安心過年。
近年,為何情更怯?許多人讀完後依然想追問,昨天中午記者連線王磊光尋求答案。
涉及內容
很少有人知道,這篇文章原本是一篇發言稿,原標題就是《近年情更怯》。2月1日,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我們的城市”論壇上,王磊光受邀做了15分鐘演講,講完後,在一旁的師兄告訴他,有個女聽眾哭了,一直在擦眼淚。“大家拜年,不再是為了親戚間互相走動,饋贈禮物,交流感情,而只是為了完成傳統和長輩交代的一項任務”,“為死者守喪和送葬,在農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團聚和交流的一個契機。這也是我在家鄉看到的唯一能夠讓大家團聚的方式”,“沒有來得及為父母養老送終,成為許多人終身的悔恨”……
與那天的女聽眾一樣,許多人讀到文章後被這樣的文字和內容打動。王磊光覺得,那是因為記錄的東西引起了人心中的共鳴,“中國說到底還是鄉土社會,即使城市越來越多,即使許多農民變成了市民,或者來到城市學習、工作,鄉土情結依然在,我想,說‘感同身受’的人,或許與我有著類似的見聞和感觸”。
自從開始文化研究領域的學習,受導師王曉明教授的影響,他習慣於用筆隨時記錄,這篇引起熱議的文章,包含著幾年的積累。“這幾年,村裡的自然環境不斷改善,但我對家鄉確實有一點失望”,王磊光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外部環境的改變,鄉村舊的文化、社會秩序似乎已經被破壞了,與此同時,新的秩序還沒來得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