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琴

王益琴

王益琴(王一琴),女,浙江雲和人,1967年出生,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本科學歷,現為雲和電視台主持人,國家二級播音員,新聞助理編輯。曾主持《雲廣新聞》、《雲和新聞》、《生活百事通》等廣播電視節目;1997年至2006年多次參加縣內大型活動的現場報導,如《2000年首屆玩具節》、《2000省農運會》、《2001年杭州樂園玩具展》、《2001年首屆三月三畲族風情文化節》、《2003年第二屆玩具節》、《2005年玩具論談》等。2006年12月,《點滴》參加麗水市優秀欄目評選被市委宣傳部評為優秀欄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益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雲和
  • 出生日期:1967年
  •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 性別:女
人物簡介,主持簡歷,個人簡歷,點滴節目,十年感悟,

人物簡介

王益琴,又名王一琴,浙江雲和電視台一代著名美女主持人。其容貌靚麗,膚色似雪,體態婀娜,音色純正,低音渾厚,高音亮麗,吐字清晰。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在職本科學歷,國家二級播音員,新聞助理編輯。
縱觀作為電視主持人的十年歷程她,善解人意,具有獨特的新聞、紀事訴說風格。經過多年的歷練,她儼然已經成熟,變得更加知性內斂,雍容華貴。觀眾看得出來,她的主持風格很有特色,莊重中透著輕柔,聰穎里裹著質樸。生活中,即使與百姓談論嚴肅的話題,她也能通過她那謙謙禮讓的親和力、幽默風趣的語言調動氣氛,表現出一位資深主持人特有的自信與魅力。因此,她一直廣受雲和電視觀眾的愛戴。
王一琴主持新聞節目王一琴主持新聞節目

主持簡歷

1997年8月至2007年1月在雲和廣播電視台工作,先後主持《雲廣新聞》、《雲和新聞》、《生活百事通》、《點滴》等廣播電視節目;1997年至2006年多次參加縣內大型活動的現場報導,如《2000年首屆玩具節》、《2000省農運會》、《2001年杭州樂園玩具展》、《2001年首屆三月三畲族風情文化節》、《2003年第二屆玩具節》、《2005年玩具論談》等,並參加歷屆人大政協會議現場宣讀檔案及報導工作;2005年至2007年3月,於雲和電視台首創本欄目每周一檔、十五分鐘的《點滴》欄目,擔任欄目主持、編導、製片人。深受全縣人民的歡迎。

個人簡歷

1988年10月通過縣鄉乾考試,分配雲豐鄉工作;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沙溪中學任教師;1990年10月至1997年1月,於縣城開辦中西醫診所,期間進修上海中醫學院;1997年2月至7月,在浙江廣播電視專科學校自學國語;1997年8月通過國語演講比賽及試鏡進入雲和廣播電視台;2007年3月,工作調動到縣招商辦公室; 2007年9月調入縣水利局。

點滴節目

點滴》是雲和電視台自辦專題節目,宗旨是關心百姓生活、服務你我他,以人物訪談、敘事、散文欣賞等形式反映我縣本土風情、民眾文化生活、歷史人文景觀。在節目內容的策劃上最大程度地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儘可能地在製作方式上有所創新。《點滴》欄目的品牌,在雲和的觀眾心目中產生較大影響,“說百姓故事,道本土風情”,成了《點滴》節目最鮮明的風格。
2006年12月,《點滴》參加麗水市優秀欄目評選被市委宣傳部評為優秀欄目。在王一琴編排的兩年多來,陸續拍攝了100多期風格各異的專題片,已有《走進當年的光棍村水澳頭》、《名楊中原的雲和師傅》、《素梅的故事》、《白洋埻肥害事件》、《畲村紀事》、《包山風情錄》、《好媳婦廖林娟》、《游在雲和》、《瓦族黑妹:葉仕林》、《包山藝人》十部專題片在浙江電視台新農村公共頻道完整播出,並成為麗水電視台各頻道專題節目的密切合作單位。其中《鄭卓雄與他的甌江之戀》和《走進當年的光棍村水澳頭》均獲麗水市好作品政府獎項二等獎。

十年感悟

王一琴自敘
1997年8月18日,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她是我人生履歷的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一天,我走進了雲和電視台,現在回想起來就象是昨天。
那時的我特別單純、質樸,覺得有一個機會能夠讓自已去發揮,去展示,真的是世界上最好不過的事情了。1997年10月的某一天,當我第一次踏入新聞播音室,第一次在電視螢幕上出現,第一次聽到自已的聲音,第一次聽到觀眾的評價,對我真的是一次考驗。當時大家對我這樣那樣的議論接二連三,但這些都沒有讓我氣餒,反而成了我最大的動力。我每天堅持看、聽中央新聞聯播,再看、聽自已的節目,而後不斷地總結、改進。只要聽到一點點的鼓勵,一點點的贊楊,都對我有很大的觸動,覺得大家對我還是有一點點肯定的,堅信自己將來一定能行。
回首從事縣電視台新聞工作十年來的感受,我覺得做新聞的不一定要能成為一個專家,但一定要是一個雜家。我想,一個人要是儘可能多地經歷一些事情,總是好的,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高興、沮喪;無論得到多少、失掉幾多;怎樣揚眉吐氣、怎樣的摧眉折腰……,去經歷、去感受,經驗與教訓的積累,就是人生的一大財富,精神上的一種錘鍊。所以,有過教訓,並且教訓頗多的人,也並非壞事情,俗話說“不經風霜苦,那得寒梅吐清香”,就是這個道理。經歷過了、奮鬥過了、痛苦過了,回味起來,像是自己精神領域裡的財產一般,甜絲絲的,很美!古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一說。
到縣電視台這十年的過程,覺得自己好像是從初通事理的幼童逐漸成熟起來的過程。在這十年里,我不僅接觸採訪過高層人士,如國家輕工業聯合會會長陳士能、中國玩具協會副秘書長梁梅、全國政協委員傅立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老主播王鐵成以及省市縣各級領導,也接觸採訪了普通百姓,甚至是弱勢群體,這些對我個人的思想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他們讓我懂得,怎樣用心去觀察、去傾聽、去感悟、去怎樣看人、看事……,那確實是最好的人生課堂、最高等級的大學。
我認為,世間的許多事情,其實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有的只是分寸的把握。要是把分寸拿捏得準,把握得好,那就是所謂的恰到好處,自然事情就做得漂亮,就會被人另眼相看。而要感受這些經驗,這種體會,只有在特定的環境、特殊的條件下,人才會潛移默化的、慢慢的、由淺入深地被薰陶,被感悟。
因此,這十年對於我來說,簡直就像是來了一場“精裝修”,已然漸入佳境,很好的,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同樣,也影響著我後半生的旅程,有點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那種“早已前定”的感覺。
我覺得,任何人應該是通達、寬容、人文主義的;不僅要聰明,更要智慧,過去我總覺得聰明和智慧相同,是一碼事。其實仔細想想,還是有區別的,誠如有人說“大智若愚”,而沒有人說“大聰若愚”的。記得有位朋友曾跟我說過,一個人常常要不拘小節,小事顯得愚頓些,甚至給人很迂腐的感受,而大事卻不能糊塗,要臨危不驚,我想這就是聰明加智慧的體現。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我的基礎還是在2000年打下的。因為2000年時,縣裡的幾次大型活動(首屆玩具節、省農運會、縣龍舟賽),領導放手交給我去策劃、去參與,那年真的是鍛鍊了我,也磨練了我。緊接著2001年杭州樂園玩具展、三月三首屆風情節、2003年第二屆玩具節、2005年玩具論壇等。每次參加這些活動,簡直就像過年,興奮得很、高興得很。如今回想起來真的是有一種情景再現的感覺。
2004年下半年,對我來說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決定改換一下自已的新聞播音角色,搞欄目。當時,為這個欄目取什麼名字又折騰了很長時間,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包括朋友們都提出自己的意見,最後還是我先生確定了“點滴”這個名稱。他認為“點滴”包羅萬象,任何事件都是由點點滴滴匯聚而成的,特別適合縣級台的一個欄目名,就這樣,我以“點滴”為欄目名起草了開辦欄目的策劃方案,宗旨是“點滴融入您的生活,點滴為您服務”這樣一個面向普通百姓、面向社會熱點、面向本土風情的大眾化節目。
2005年元月5日,一個關心百姓生活、服務你我他,以人物訪談、敘事、散文欣賞等形式反映我縣本土風情、民眾文化生活、歷史人文景觀的新欄目《點滴》首期節目散文欣賞篇《鄭卓雄與他的“甌江之戀”》出現在電視螢幕上,我激動萬分!當晚,我接到了好多朋友的來電,反響挺大的,他們說無論是圖像、製作水平、配音還是整體效果,都可以和省台相媲美。這些評價,儘管是來自朋友們的聲音,但對我個人的影響很大,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先期工作沒有白辛苦,有人認可,說明我走出的這一步是成功的。
到現在,兩年了,我們也陸續拍攝了100多期風格各異的專題片,已有《走進當年的光棍村水澳頭》、《名楊中原的雲和師傅》、《素梅的故事》、《白洋埻肥害事件》、《畲村紀事》、《包山風情錄》、《好媳婦廖林娟》、《游在雲和》、《瓦族黑妹:葉仕林》、《包山藝人》十部專題片在浙江電視台新農村公共頻道完整播出,並成為麗水電視台各頻道專題節目的密切合作單位。其中《鄭卓雄與他的甌江之戀》和《走進當年的光棍村水澳頭》獲麗水市好作品政府獎項二等獎,《魏劍民》和《武大郎新傳》獲2006麗水市政府好作品評選一等獎。2007年1月10日,我們點滴迎來百期節目,同時《點滴》在參加2006麗水市市委宣傳部優秀欄目組織評選中被評為優秀欄目。
為此,台領導特意在這一天為我們欄目舉辦百期點滴慶典專題座談會。會上,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峰、縣政協副主席胡惠民、縣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彭招平都充分肯定和讚賞了這兩年來我們點滴欄目全體主創人員所取得的成績。
我,一個靠自學、模仿而從事縣級台新聞播音七年後走下螢幕轉向陌生的欄目製片人,邊學邊乾,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我百感交集,倍受感動,也感到很欣慰!因為在這期間,我學到並認識和悟出了許多。有好多個白天和黑夜,將永遠銘記在我的心中,必將成為我一生中最為美好的記憶。
回顧這兩年來所經歷過的點點滴滴,以及回首這兩年來做節目的過程,真是充滿了很多的艱辛和苦澀,然而她就是有一種特彆強的吸引力、誘惑力,感染著我,由不得我不去吃這個苦,不去受這個罪,不去受這個累。這或許是我非常熱愛這份工作,或許是同事朋友們給我的鼓勵和支持,或許是觀眾朋友們對我的信任所致,我執著、我刻苦、我面對、我努力。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節目的創作過程也是個非常愉快的事情,今天拍的是錄像,拍完以後,馬上就能看到畫面,作為搭檔2005年的王魯寧也好, 2006年的施展也好,和他們一起每拍一個鏡頭,每討論一個話題,大家合作得都是那樣的認真,那樣的投入……,我很驕傲,有他們這樣的合作夥伴!
前五、六年,進台時間短,對一些政策性強的東西可以說沒有作更深刻的領會,也缺乏認識,自從參加幾次大型活動的現場報導,特別是經過兩年創辦欄目這兩年來的實踐,才慢慢地感到有些事情真的是很棒,將會成為我們多少年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之一。
回首在縣電視台十年來我所經歷過的,自然要感謝的還有好多好多,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我的熱心觀眾……
想來,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總會有個過程的,從低到高,由淺入深,再由高到低,這正如同一個人登山,當他攀上一座山頂,會發現還有更高的山,要上更高的山,你不能飛上去啊。於是,只能往下走,走到谷底,再往上,方可達到目的。所以,有時候往下走也是一種向上的方式。現代人超前,喜歡嘗試,敢於戰挑,生活忙忙碌碌!我也喜歡超前,喜歡嘗試,喜歡戰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