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
王發曾,二級教授,博導,美國波士頓大學訪問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內知名人文地理學者,城市地理、城市規劃方面專家學者。
河南省重點學科“人文地理學”學術帶頭人、河南省規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人文地理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城市地理學、人類生態學、城市開放空間系統、中原城市群城鎮體系、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城市空間犯罪及防控。
講課與演講水平高,深入淺出、才思敏捷、深情並茂、妙語連珠,深受同學們和年輕一代歡迎。
學術兼職
國際地理聯合會(IGU)
數學模型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原副主任,中國區域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商業地理學會理事、河南省城市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規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等。
授課方向
人文地理學:城市—區域綜合發展、城市規劃與設計
授課課程:城市-區域系統分析與最佳化
城市群與城市體系
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最佳化
中原城市群整合、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
學術研究
王發曾主要研究方向為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區域綜合發展、城市生態學,先後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120篇左右學術論文,獨著、主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15部學術專(譯)著,主持或參加完成20項左右國家級、省級或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獲得20項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勵,是全國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重點學科“人文地理學”學術帶頭人等。主要學術貢獻領域包括:
(1)深入研究中原城市群。王發曾等河南大學的學者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河南省城市體系的發展機理與調控方法研究”(1990-1993),是我國較早開始的省域城市體系研究之一。他們提出:以鄭州為核心,以京廣、隴海鐵路為骨架,構建河南省中部大中城市集聚的“核心城市圈”(王發曾等,1992;王發曾,1994)。在中原城市群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王發曾、劉靜玉、徐曉霞、趙威、劉曉麗等學者系統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的理論基礎、現實基礎和城鎮化基礎;中原城市群城市競爭力研究;中原城市群三大體系整合研究;中原城市群城鄉生態整合研究等方面。王發曾等學者對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為河南省城鎮的總體布局和協調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調控指導。
王發曾等關於河南省城市體系功能組織的研究奠定了中原城市群研究的基礎,2003年王發曾等申請了河南省政府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專題研究課題“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基金編號:2005004),以此為基礎,在競爭力、城市體系、產業、空間、城鄉生態環境和支撐平台等方面進行了城市群的整合研究,《中原城市群整合發展研究(報告)》獲得河南省首屆發展研究三等獎,以此為基礎出版專著《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劉靜玉同時參編了《中國城市群發育與中原城市群發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圍繞此研究,相繼展開了城市群的動力機制、基本理論、城鎮體系空間結構與最佳化、物流信息流整合的研究,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刊物陸續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這些成果整合為“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獲得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一等獎(2011年)。
以王發曾為組長之一,由劉靜玉、徐曉霞、閆衛陽等組成的課題小組獲批2007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重點招標課題《中原城市群產業融合問題研究》(項目編號:A010),該項目以相關理論和方法為支撐,定量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產業融合現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多層次的產業融合發展方略,該成果順利通過成果鑑定。劉靜玉主持,王發曾、趙威、李斌等參加的課題小組獲批河南省軟科學項目《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082400451650),分別從經濟地域組織與產業結構、城市體系整合、綜合交通運輸網路整合、信息化網路平台整合、城鄉生態工程建設和區域協調機制等方面,研究了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技術。
鑒於城市群研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王發曾等認為省域城市群必然成為省(區)發展戰略的主要牽引板塊。通過中原城市群初步整合,以及內聚和外聯兩個方面的進一步實踐,即內聚以營造現代都市區,構建能夠帶動城市群快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外聯以營造省域現代城鎮體系,構建能夠承載城市群健康發展的“區域支撐體系”,探索省域城市群整合理論的深化及其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該研究是城市群研究的深化,可為中原城市群深度整合及其他省域城市群的發展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借鑑。該成果發表在《地理科學》(2011年第3期)發表。
(2)提出並深入研究了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王發曾在開放空間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研究的空間特徵,提出了城市開放空間系統。他指出城市開放系統包括灰色開放系統和綠色開放系統;空間結構形態包括外部圈層、主體圈層和內里圈層;闡明了開放空間系統的實用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景觀功能和調控功能等;提出了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最佳化的理論基礎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著重論述了城市開放空間系統最佳化的基本對策和空間布局結構最佳化、圈層一體化最佳化、系統要素最佳化等主要工作內容。
王發曾從人類生態學的辨析入手,研究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與調控,進行了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理論的辨析,以典型城市開封為例,研究其生態系統最佳化的關鍵措施,這些成果在城市規劃彙刊、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術期刊發表。此後,城市生態的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由我國一般城市到個體城市開封、洛陽,這些成果先後在地理研究、城市規劃、地理科學進展、人文地理等刊物上刊出。此後,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研究轉向中原城市群,徐曉霞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生態系統展開研究,其成果《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態系統研究》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6)。
王發曾等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我國城市人工物質要素的空間設計及其環境質量效應研究”(1994-1997),2000-2002年獲批河南省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現代城市開放空間系統的規劃與設計”(項目編號:4070100),2003-2005年王發曾、高建華、徐曉霞等承擔河南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市生態系統的分析、評價與生態城市建設研究”(項目編號:0311061500)。《開封市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開放空間系統系統最佳化》獲得河南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開封市生態系統最佳化的關鍵措施》獲得河南省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3)開創了中國城市空間犯罪及防控研究。王發曾教授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城市犯罪空間防控問題,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人文地理等刊物發表二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出版專著《城市犯罪分析與空間防控》(民眾出版社,2003),該書於2004年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10年以來在商務印書館、東南大學出版社等陸續出版了《城市犯罪空間盲區分析與綜合治理》、《城市犯罪空間》等著作。其研究主要從以下的線索展開——
第一,城市犯罪特徵分析。分別針對不同類型的城市、城市內部不同功能區、城市犯罪的動態變化進行了特徵分析。不同類型城市的犯罪特徵分析,包括不同區位、不同性質和不同規模的城市犯罪特徵分析,包括不同區位、不同性質和不同規模的城市犯罪特徵分析;城市內部不同功能分區的犯罪特徵分析,包括市中心、對外交通運輸區、居住區和其他功能區的犯罪特徵分析;城市犯罪的動態變化特徵分析,包括長期動態變化、年代動態變化和日內動態變化特徵分析。
第二,城市犯罪成因分析。首先,介紹和評價了人類生物學、傳統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城市犯罪成因的理論和假說,闡述了城市犯罪成因的綜合觀,然後按照綜合成因觀的思路,分別對城市發展、城市問題和城市空間環境對城市犯罪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第三,城市犯罪要素分析。分別對城市犯罪的主體(罪犯)、受體(受害者)和載體(犯罪場所)進行了分析。城市犯罪的主體分析,包括罪犯的滋生環境、成分構成和心理行為分析;城市犯罪的受體分析,包括個體和團體犯罪受體分析;城市犯罪的載體分析,包括各種載體中的非公共空間盲區、公共空間盲區、邊際空間盲區、移動空間盲區和虛擬空間盲區的分析。
第四,城市犯罪的空間防控。在對城市犯罪空間防控進行理論辨析的基礎上,提出並闡述了城市空間環境的形態布局、城市空間盲區的綜合治理、城市空間地域的防控管理和城市公安機構空間布局調整等防控城市犯罪的主要途徑。
(4)中原經濟區戰略研究。該學科方向緊扣社會經濟熱點問題,服務於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形成了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研究特色。王發曾等在中原經濟區的邊界範圍確定、現代城鎮體系建設、城市—區域系統空間組織、新型城鎮化、“三化”協調發展等方面展開研究,在地理科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等刊物發表十餘篇學術論文,並參編《解讀中原經濟區》、《河南經濟發展報告》等專著。
2010年王發曾參加省委、省政府組織的“中原經濟區研究”課題組,任課題小組組長。“中原經濟區研究”課題組榮獲第二屆(2011)“河南經濟年度特別貢獻獎”,王發曾等代表課題組於2012年3月19日接受頒獎。2012年以來王發曾等陸續在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2013年獲河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特等獎)、《中原經濟區主體區現代城鎮體系研究》(2014年出版),為中原經濟區進一步地科學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他在書中指出:
中原經濟區戰略是中原崛起的時代呼喚
中原經濟區戰略是中華復興的時代呼喚
中原經濟區戰略是中原民心的時代呼喚
《中原經濟區規劃》: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國之方略
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城市規劃與設計、城市--區域綜合發展、城市生態學。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120篇學術論文,獨著、主編或參編並正式出版15部學術專(譯)著,主持或參加完成16項國家級、省級或國際合作科研項目,獲得18項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勵,承擔《人文地理》、《地域研究與開發》等雜誌的編委。在以下研究領域裡取得了較突出成績並做出創造性貢獻:(1)城市(鎮)體系調空與發展;(2)城市可持續發展;(3)城市規劃與設計;(4)城市生態系統與生態工程建設;(5)城市犯罪分析與空間防控。
科研項目
(1)皖南山區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國家綜合考察委員會項目);
(2)伏牛山區自然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河南省農業區劃委員會項目);
(3)開發中國家城市住宅市場研究(國際合作項目);
(4)開封市陽光街區分區規劃與設計(河南省建設廳項目);
(5)人類生態學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研究(河南省教育廳項目);
(6)河南省城鎮體系的發展機理與調空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河南省新設城市預測與規劃(國家民政部項目);
(8)河南省城市土地定級估價(河南省土地局項目);
(9)河南人口·資源·環境直轄市發展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
(10)我國城市人工物質環境的空間設計及其環境質量效應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1)河南省城市體系規劃(河南省建設廳項目);
(12)河南省城市職能更新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河南省自然科學基礎項目研究);
(13)現代城市開放空間的規劃與設計(河南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
(14)快速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犯罪空間盲區分析與綜合治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5)河南省現代城鎮體系建設研究(河南省招標課題項目)
獲得榮譽
(1)全國優秀教師獎
(2)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中國地理學會優秀教材一等獎
(4)中原經濟區特別貢獻獎
(5)中共河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6)河南省人民政府實用社會科學一等獎
(7)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獎三等獎
(8)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特等獎、一等獎
(9)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成果一等獎
(10)河南省教育廳優秀論著一等獎
(11)河南省教育廳優秀教材二等獎
(12)河南省優秀教師獎
(13)開封市優秀教師獎
(14)河南大學優秀教師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