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民國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甲(1873-1941)家名宋科,字鐵介,別字夢李,廣東平遠縣石正鎮人,曾任北伐軍上校秘書、平遠縣參議員、石正鄉保衛團局局長、石正中學校董會首屆董事長等職。

基本介紹

  • 全名:王甲
  • :字鐵介,別字夢李
  • 出生日期:1873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清末秀才。世代以耕讀為業。清宣統末年,有一姓伍稅征員奉縣衙委派,到石正收稅。伍某趾高氣揚,儼如鐵差降臨,且收稅有章不循,橫徵暴斂,中飽私囊,還關押捆打鄉民,不少小商號、小手工業者被其迫得瀕臨破產。里人不堪其擾,紛紛投訴鐵介,欲求庇佑。鐵介與鄉紳王門等商議,共同勸阻伍某放寬期限,並照章辦事,勿超收稅款。豈料伍某被人當面揭老羞成怒,大罵鐵介身為鄉紳,非但不協力收稅,還為刁民開脫,揚言一併與刁民衙治罪。幸鐵介等人多勢眾,且正義凜然,伍某不敢當場處治。嗣後,伍某凶焰有無減,變本加厲壓榨平民,連鐵介叔父也遭其毒打,且將所收稅款恣意揮霍、匿報,激怨沸騰。鐵介復與鄉紳計議:如上報縣衙,則拖延時日,且衙門腐敗,官官相護,易被疏通關節,反遭其殃,不如先行扣押,以解鄉民倒懸之困。伍某劣跡昭著,扣押後再行申報,如怪罪下來,我王某首當其責。眾人為其正氣所感,均表贊同,願共舉其事。當日鐵介即帶數人,將伍某強行關押。伍某自感難逃懲罰,於當晚撬門潛逃。鐵介獲報,即尾隨追捕,在石正圩西南約1公里處的擔桿寨山坑裡發現伍某,乃奮力搏鬥,將其擒獲,押至石正圩邊天主教堂背用鋤頭擊斃。隨即蒐集伍某罪證,具文申報案情,並取得眾人證詞,一併送縣查處。時值清末,知縣雖痛惜失去一爪牙,但人已死去,又罪證確鑿,有眾鄉紳證實,因而不便追究。不久即爆發辛亥革命,清廷滅亡,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事後鐵介對人說:“平時我連割個雞都不敢,但殺伍某時我連眼皮都沒有眨一下。”
宣統三年(1911)冬,追隨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任上校秘書職,隨軍北上進駐南京。然後奉令沿津浦鐵路進兵,與清軍張勛、倪嗣沖部作戰,一舉奪得固鎮、宿州、徐州等地,迫使清帝退位,達成南北和議。鐵介在軍中,處理繁忙文牘,深得姚雨平器重。
民國元年(1912),因國庫支絀,餉源匱乏,姚雨平體恤時艱,於7月通電裁軍,將全軍解散。鐵介亦隨之解甲歸田。返鄉後,歷任平遠縣參議員、石正鄉保衛團局局長。
民國14年(1925)3月下旬,獲悉軍閥陳炯明殘部被國民革命軍張民達部追殲,即將潰逃到石正。鐵介立即召開保甲長會,商議對策。為保障鄉境安靖,不受滋擾,又能應付叛軍殘部,議決籌集少量糧餉,請定挑夫,但不及早送交,虛與委蛇,只待最後期限。到時叛軍逃竄緊迫,必然難逞淫威。後事果如所料。鐵介妙計安境保民,一時傳為佳話。鄉眾感其德,合贈“桑梓屏障”四字金匾,懸於石正圩王家祠。
民國18年(1929)11月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四軍朱德朱雲卿部,行軍途經石正,駐於天主教堂和石正中學。鐵介連夜召開保甲長會議,布置立即向富戶、祖嘗募集足夠錢糧,及時送到駐地;令鄉民沿途送茶水供應紅軍;還派出身強體壯、熟悉路徑的鄉民為紅軍充當嚮導,運送輜重糧草。使大軍愉快過境。其子王菊芳(字伍陶)在其鼓勵下投身革命,民國16年(1927)參加廣州起義時犧牲,成為革命烈士。
民國16年(1927),有感於教育落後,創辦龍村國小。同時,將石正高等國小校拓辦為初級中學,劃石正各姓神會財產約100餘石及凌、謝祖嘗捐4000銀元為辦校經費,還委託有志於教育的鄉紳、北京大學畢業生凌邁凡到南洋荷、英各屬向僑胞募捐,組成石正中學校董會,被選為首屆董事長。
王鐵介擅長書法,書風師承晉王羲之。常有人請其書寫條幅、匾額、店號,里人以得其一幅翰墨為榮耀。清末秀才、鄉賢凌子韶在民國23年(1934)賀鐵介“六一”大壽詩中有“傳來衣缽晉羲之,鐵劃銀鉤噪一時”之句。民國30年夏,鐵介壽終,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姚雨平從南京專程返鄉參加葬禮、家屬遵遺囑將靈柩葬乾南台石頂飛鷹岩。

親屬成員

兒子:王菊芳,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