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瓜子

王瓜子

王瓜子,中藥名。為葫蘆科栝樓屬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的種子。植物王瓜,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痿吐血,黃疸,痢疾,腸風下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王瓜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葫蘆目
  • :葫蘆科
  • :栝樓屬
  • :王瓜
  • 分布區域: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 毒性:無毒《綱目》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於乾燥通風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赤雹子《本草衍義》,馬雹兒子《瀕湖集簡方》,土瓜子《皮心垣家抄》土瓜仁《本草匯言》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酸、苦,性平。

歸經

入肺、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主治

肺痿吐血,黃疸,痢疾,腸風下血。

相關配伍

1、治心肺伏熱,吐血衄血,土瓜子微炒,研細,空心服二錢,白湯送。(《皮心垣家抄》
2、治黃疸,土瓜子、鬱金、茵陳、秦艽、白鮮皮各10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大便下血,土瓜仁一兩,生地黃二兩(俱炒黑),黃連五錢(焙)。共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飲下。(《本草匯言》)
4、治筋骨痛攣,馬雹兒子炒開口為末,酒服一錢,日二服。(《瀕湖集簡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炮製

一、採集加工:秋季採摘成熟的果實,對剖,取出種子,洗淨後曬乾。
二、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未成熟的癟粒,洗淨,乾燥。同時搗碎。

鑑別

一、藥材性狀:本品呈長方十字形,分3室,兩端每室外邊各有一圓形凹陷或成小孔狀,室內中空。中間1室外圍有1個寬環,長1-1.2cm,寬6-8mm。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時兩端略呈亮灰色。全體粗糙,有眾多的小突起。體輕,種皮堅硬,破開後,中間室內可見2片長方形的子葉,油性大。氣微,味淡。以粒大、飽滿者為佳。
二、飲片性狀:同藥材形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質藤本。塊根紡錘形,肥大。莖細弱,多發枝,具縱棱和槽,被短柔毛。卷鬚2歧,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3-10cm,具縱條紋,密被短茸毛和疏短剛毛狀軟毛;葉片紙質,闊卵形或圓形,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具細齒或波狀齒,長5-13(-19)cm,寬5-12(-18)cm,常3-5淺裂至深裂,或有時不分離,裂片卵形或倒卵形,上面深綠色,被短絨毛和疏散短剛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短茸毛,基出掌狀脈5-7條,細脈網狀。花雌雄異株;雄花總狀花序,或1單花與其並生,總花梗長5-10cm,具縱條紋,被短茸毛;花梗短,約5mm,被短茸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3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全緣,被短茸毛,稀無小苞片;花萼筒喇叭形,長6-7cm,基部徑約2mm,先端徑約7mm,被短茸毛,裂片線狀披針形,長3-6mm,寬約1.5mm;花冠白色,裂片長圓狀卵形,長14-15(-20)mm,寬約6-7mm,具極長的絲狀流蘇;雄蕊3,花絲短,分離;退化雌蕊剛毛狀;雌花單生,花梗短,長0.5-1cm,子房長圓形,均密被短柔毛,花萼花冠與雄花同。果實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球形,長6-7cm,徑4-5.5cm,成熟時橙紅色,平滑,兩端鈍圓,具喙;果柄長約5-20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被短柔毛。種子橫長圓形,長7-12mm,寬7-14mm,深褐色,兩側室大,近圓形,徑約4.5mm,表面具瘤狀突起。花期5-8月,果期8-11月。
王瓜子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600-1700米的山谷森林中或山坡疏林中或灌叢中。

相關論述

1、《藥性論》:“主蠱毒,治小便數遺不禁。”
2、《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治黃病,生用:治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
3、《本草衍義》:“治頭風。”
4、《綱目》:“治反胃吐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