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臨床方藥套用十講

王琦臨床方藥套用十講

王琦教授指出,經方是歷經千年驗證的有效方劑,把握經方的理論與套用,是臨床醫生的基本功,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書主要介紹王琦教授對經方理論的認識及其治療疑難雜病的經驗,並舉案例以啟臨證施方之巧。

基本介紹

  • 書名:王琦臨床方藥套用十講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168頁
  • 開本:16, 16開
  • 定價:23.00
  • 作者:蓋海山
  • 出版日期:2006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569875, 7801569873
  •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經方時方各擅其長 無需各立門戶
辨證用方專病專方 無需形同水火
複方單方擇善而從 無需厚此薄彼
臨證活方活法活用 全在領悟貫通
每藥包括藥性總覽、套用鑑別、現代研究與臨床新用幾項。其中套用鑑別一項是本書的重點,主要圍繞與臨床用藥有關和容易混淆的幾方面進行闡述,如:藥物品種的鑑別、炮製後有效成分及功效的改變、名稱相近藥物鑑別、同一來源不同藥用部位的藥物鑑別、功效相近的同類或不同類藥物鑑別等。力求打好臨床用藥基本功,服務於臨床。

圖書目錄

第一講 經方套用
一、經方講解
(一)經方定義
(二)經方理論
1.因證立法,以法統方
2.精於配伍,體現整體
(三)經方特色
1.藥精效宏
2.一藥多用
(四)用方要點
1.重基礎,融會貫通
2.求背誦,瞭然胸中
3.相比較,分析異同
4.審病機,觸類旁通
5.善綜合,方證參用
二、經方臨證
(一)方藥講解
1.四逆散
2.桂枝茯苓丸
3.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4.當歸四逆湯
5.腎氣丸
6.黃連阿膠湯
7.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8.豬苓湯
9.半夏瀉心湯
(二)病案舉例
1.四逆散治療陽痿
2.豬苓湯治療血尿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遺精
4.半夏瀉心湯治療痞證
5.桂枝茯苓丸治療前列腺增生症
6.黃連阿膠湯治療失眠
第二講 名方套用
一、名方講解
(一)名方定義
(二)名方理論
(三)名方特色
1.蘊含中醫學派精華
2.體現名家學術思想
3.臨床實踐推衍發展
二、名方臨證
(一)方藥講解
1.血府逐瘀湯
2.復元活血湯
3.補中益氣湯
4.逍遙散
5.柴胡疏肝散
6.當歸拈痛湯
7.仙方活命飲

8.五味消毒飲
9.萆薜分清飲
10.小薊飲子
(二)病案舉例
1.血府逐瘀湯治陰汗
2.復元活血湯合仙方活命飲治療慢性前列腺炎
3.五味消毒飲治療囊癰
第三講 專方套用
一、專方講解
(一)專方定義
(二)專方理論
(三)專方特色
二、專方臨證
(一)方藥講解
1.三才封髓丹
2.桃紅四物湯
3.溫膽湯
4.建瓴湯
5.當歸六黃湯
(二)病案舉例
1.三才封髓丹治早泄
2.桃紅四物湯治血管性陽痿
3.溫膽湯治失眠
4.建瓴湯治梅尼埃綜合徵
5.當歸六黃湯治糖尿病
第四講 小方套用
一、小方講解
(一)小方定義
(二)小方理論
1.講求組方法度
2.精確診察病證
3.來自民間驗方
(三)小方特色
1.套用方便
2.效專力宏
3.便於掌握
4.利於提高
5.節省藥材
二、小方臨證
(一)方藥講解
1.麻黃細辛附子湯
2.芍藥甘草湯
3.當歸貝母苦參丸
4.蒲灰散
5.四烏魚則骨一蔗茹丸
6.當歸補血湯
7.金鈴子散
8.失笑散
(二)病案舉例
1.麻黃細辛附子湯治療睪丸冷痛

2.芍藥甘草湯治療陰莖抽痛
3.當歸貝母苦參丸治療前列腺炎
4.蒲灰散合四烏■骨一■茹丸治療血精
5.當歸補血湯合桃紅四物湯治療靜脈性陽痿
6.失笑散合金鈴子散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伴睪丸疼痛
第五講 自擬方套用
一、自擬方講解
(一)自擬方定義
(二)自擬方理論
1.方與體質對應
2.方與疾病對應
3.方與證候對應
(三)自擬方特色
1.擅用藥對組方
2.注重方劑理論
3.針對專病制方
二、自擬方臨證
(一)自擬方講解
1.化痰祛濕方
2.疏肝益陽方
3.過敏康II方
4.黃精贊育方
5.五草湯
(二)病案舉例
1.化痰祛濕方治胸痹
2.疏肝益陽方治陽痿
3.過敏康II方治小兒鼻鼽
4.黃精贊育方治不育症
第六講 專藥套用
一、專藥講解
(一)專藥釋義
(二)專藥沿革
1.起源於經典
2.豐富於民間
3.發展於現代
(三)專藥特色
1.療效確切
2.專藥可作君藥
3.以病、症為作用對象
(四)用藥要點
1.專藥與辨證論治相結合
2.專藥用量宜大
3.專藥不宜單用
二、專藥臨證
(一)常用專藥
1.竹茹止血
2.稽豆衣止汗
3.白朮治氣虛便秘
4.苦參治心悸
5.萱草治憂鬱

6.琥珀治淋瀝
7.延胡索止痛
8.烏賊骨止血
9.威靈仙治結石
10.山楂、荷葉減肥
11.刺蝟皮治遺精
12.白茅根治血尿
13.枳殼固脫
(二)病案舉例
1.稽豆衣治汗症
2.萱草治憂鬱
3.烏賊骨治血精
4.苦參治心悸
5.琥珀治淋瀝
6.刺蝟皮治遺精
第七講 藥對套用
一、藥對講解
(一)藥對釋義
(二)藥對理論
1.同類相須
2.表里兼顧
3.相互輔佐
4.補氣養血
5.滋陰助陽
6.補瀉兼施
7.寒熱並用
8.升清降濁
9.開合併用
(三)藥對特色
二、藥對臨證
(一)常用藥對
1.柴胡配赤芍
2.香附配川芎
3.桃仁配紅花
4.葛根配羚羊角粉
5.黃芪配當歸
6.磁石配丁香
7.蜈蚣配刺蒺藜
8.遠志配茯苓
9.龍骨配牡蠣
10.黃柏配砂仁
11.黃連配肉桂
12.苦參配牡蠣
13.五味子配雞內金
14.麻黃配石菖蒲
15.穿山甲配王不留行
16.虎杖配牛膝
17.淫羊藿配肉蓯蓉
18.血竭粉配琥珀粉
19.桃仁配桂枝

20.莪術配劉寄奴
21.浙貝母配苦參
22.烏藥配黃柏
23.薏苡仁配冬瓜仁
24.馬齒莧配虎杖
25.川楝子配延胡索
26.烏藥配吳茱萸
27.麻黃配細辛
28.麥芽配淡豆豉
29.蒲公英配夏枯草
30.水蛭配地龍
(二)病案舉例
1.柴胡配赤芍、香附配川芎治陽痿
2.葛根配羚羊角粉、蜈蚣配刺蒺藜治高血壓病陽痿
3.黃芪配當歸治靜脈性陽痿
4.龍骨配牡蠣、黃柏配砂仁治遺精
5.黃連配肉桂治失眠
6.苦參配牡蠣、烏藥配黃柏、浙貝母配苦參治慢性前列腺炎
7.麥芽配淡豆豉、蒲公英配夏枯草治精液不液化
第八講 鉤玄套用
一、考證發微
(一)鉤玄釋義
(二)發微理論
(三)鉤玄規則
1.考證有據
2.發微有驗
二、套用鉤玄
(一)鉤玄藥物
1.樗根白皮清濕熱、澀精止遺
2.秦皮化濕毒、益精種子
3.九香蟲理氣解郁、興陽起痿
4.柏子仁養心安神、興陽起痿
5.敗醬草止痛、破瘀排濁
6.白茯苓秘真元、助陽止遺
7.靈磁石養腎臟、益精興陽
8.秦艽活血祛濕、利小便
9.桑葉養陰燥濕、祛風止汗
10.青黛清熱止咳嗽
11.桃仁活血治咳嗽
(二)病案舉例
1.柏子仁養心安神、興陽起痿治陽痿
2.敗醬草清熱利濕、化瘀止痛治陰莖痛
3.茯苓、磁石秘真元、益精興陽治早泄
第九講 中藥新用
一、用藥發明
(一)新用釋義
(二)發明依據
1.提出新說,發明新用
2.辨病論治,發明新用
3.各科互參,發明新用

4.吸收成果,發明新用
(三)發明規則
二、臨證新用
(一)常用藥物
1.黃芪治血管性陽痿、利小便
2.鉤藤治遺精、早泄
3.天花粉消癰排膿
4.酸棗仁澀精治早泄
5.仙鶴草治陽痿
6.蒲公英散結消腫
7.雞內金化石、澀精
8.貫眾止血、殺蟲
9.水蛭溶纖化精液
10.馬鞭草療梅瘡
11.丁香醒神興奮、助陽起痿
(二)病案舉例
1.酸棗仁、鉤藤治遺精、早泄
2.天花粉、蒲公英治慢性前列腺炎
3.炙水蛭、雞內金治精液不液化、不育
4.雞內金治尿路結石
第十講 調體藥用
一、調體專藥
(一)調體釋義
(二)調體理論
1.體質可分論
2.體病相關論
3.體質可調論
(三)調體原則
1.因人制宜原則
2.標本兼顧原則
二、調體套用
(一)調體藥物
1.氣虛質調體藥:黨參、黃芪
2.陽虛質調體藥:附子
3.陰虛質調體藥:熟地黃、女貞子
4.痰濕質調體藥:蒼朮、茯苓
5.濕熱質調體藥:梔子、茵陳
6.瘀血質調體藥:丹參、赤芍
7.氣鬱質調體藥:柴胡、枳殼
8.特稟質調體藥:烏梅、防風
(二)病案舉例
1.氣虛質調體病案
2.濕熱質調體病案
附 導師簡介
繼承人簡介

文摘

書摘
一、經方講解
(一)經方定義
所謂“經方”,有經驗方、經典方兩種含義。
其一為經驗方。據考證,“經方”一詞首見於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的
《七略·方技略》,後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經方十一家”之
說,主要是對當時收集到的驗方,按其所治病證進行的分類,有痹病方、疝
病方、癉病方、風寒熱病方、傷中方、婦人嬰兒方等,均屬於經驗方。及至
唐代,所言經方,仍沿有驗方之意。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是唐代的驗方集成。孫氏說:“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
》……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可見
,這一時期所稱的“經方”即指經驗方。
其二為經典方,即後世對仲景方的尊稱。《傷寒論》載方113首,《金
匱要略》載方226首。徐大椿謂:“古聖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兩書,真
所謂經方之祖。”喻昌《尚論篇·序》稱《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所載
方劑是“眾法之宗”、“群方之祖”,稱仲景方為經方。後世所謂“經方”
,即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本書所講的經方,亦指仲景方

(二)經方理論
1.因證立法,以法統方
經方理論源於《內經》,結合臨床經驗總結,主要表現在因證而立法,
以法統方,開創辨證論治之先河。如經云:“其在上者,引而越之。”仲景
則明確提出:“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
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體現了仲景用方先辨病證,次
立大法,再設方藥的思維模式,而其辨證立法理論亦多源於《內經》等。
經方理論還表現在其每方必蘊大法。仲景書中常有“當發其汗,宜麻黃
湯。”“當須吐之,宜瓜蒂散”等語,明確表達了某方之大法。若以治法論
,經方亦可歸為汗、吐、下、溫、清、和、消、補八法之中。汗法如麻黃湯
,吐法如瓜蒂散,下法如大承氣湯,溫法如理中湯,清法如瀉心湯,和法如
小柴胡湯類,消法如小陷胸湯,補法如小建中湯等,充分體現了仲景以法統
方的組方思想。
2.精於配伍,體現整體
仲景組方多根據藥物的寒溫、升降、表里等進行配伍,如附子配大黃寒
溫並用、柴胡配枳實升降相因、麻黃配石膏表里同治等。而每一方必有固定
組成,“非此藥不能成此方”,以四逆散為例,《傷寒論》中說:“少陰病
,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
主之。”方中柴胡、枳實能升能降能開泄,芍藥、甘草能收能斂能舒和,四
者並用,具有升降開闔、通陽宣郁之效,不可游移一味,既體現了仲景組方
強調配伍,又表現為在方劑的組成構架上的整體性。P3-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