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溥

王獻溥(1929年7月—2015年12月),男,廣西浦北人。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北京生態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植物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長。曾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家公園與保護區委員會(CNPPA)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獻溥
  • 外文名:Wang Xianpu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9年7月
  • 逝世日期:2015年12月 
  • 主要成就: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 
  • 出生地:廣西浦北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學術期刊和著作,出版圖書,學術成果,會議與活動,

人物簡介

1951年畢業於廣西農學院森林學系森林生態專業。曾工作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熱帶、亞熱帶植被生態學研究、保護區分類、有效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研究。參加中國植被編著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代表性著作有《自然保護區理論與實踐》(1989年)、《生物多樣性理論與實踐》(1994年)、《保護人類之食糧—植物》(2001年)、《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2003年)、《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2006年)。

學術期刊和著作

從事科研工作50年來,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內外各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共337篇,專著5部,主題為“生物多樣性”的有82篇(包括主要主題31篇和次要主題51篇),占比最多,其次為“有效管理”、“生物圈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其中,SCI論文兩篇(當時國內還不強調SCI),分別為《廣西陽朔石灰岩山地烏岡棟林的群落學特點及其在植被分類中的位置》(1982)和《廣西黃棕壤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群落學特點》(1984),核心期刊282篇(1951-2012),如:《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事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1985)、《自然保護區理論與實踐》(1989)、《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的戰略》(1991)、《特有種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確定生物多樣性中心的作用》(1992)、《生物多樣性理論與實踐》(1994)、《城市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1996)、《城市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2000)、《保護人類之食糧-植物》(2001)、《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2003)、《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2006)、《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成就和展望》(2006)等,並積極參與和推動“中國植被”和“中國1/100萬植被圖集”的編輯和出版,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王獻溥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06年1月1日
《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是2006年1月1日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獻溥、宋朝樞。

學術成果

1999年1月,與崔大方、廖文波等人合作參與了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研究所主持的《海南島熱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的研究》,該研究認為海南島熱帶森林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國亟待保護的自然資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林學科資助的重點項目,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熱帶林生物多樣性形成與維持的理論體系,為合理保護和利用熱帶林生物多樣性資源提供了依據,通過本項目完成專著2部,發表論文48篇,待發表論文36篇,培養了博士後5人,博士生9人,碩士生12人。2001年,與薛達元、蔣明康合作完成成果《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標準》,此項成果是根據我國已建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的實際情況,參照國外經驗建立的一個新的保護區類型和級別體系。將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劃分為三大類九個類型,並以自然生態質量指標的模糊定性評價作為分級依據,將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劃分為國家、省、市、縣四個級別。

會議與活動

1994年9月參加“首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發表了《瀕危物種保護現狀與對策》,從幾點基本認識、現狀和問題、保護對策和優先研究項目來探討有關瀕危物種的保護與持續利用問題。2000年5月,參加“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高新科學技術國際研討會”,發表了《新世紀世界保護區建設的主要任務》和《城市植被的多樣性及其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功能》。2003年10月參加“全國首屆產業生態與循環經濟學術討論會”,發表《營口市鮁魚圈海岸生態公園建設芻議》,認為營口市鮁魚圈是我國東北地區第二大港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生態旅遊資源豐富,對各景點進行評述,對建設海岸生態公園提出建議,要充分發揮本地樹木、果樹種質資源優勢,建立林木種基地應以現代化自然共存、生物多樣性與經濟建設共存,建成我國北方海岸生態旅遊的明珠。2004年參加“2004·中國·武漢生態旅遊論壇”,發表《四川省生態旅遊發展的展望》,從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主要經驗和問題、生態旅遊示範區的建立和生態旅遊有效管理幾個方面予以參考。2006年8月,參加“第七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發表了《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建立的意義和展望》和《河北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的基本情況及其可持續管理》。
他參與了國內大部分自然保護區的評估與晉級工作,足跡遍及內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雲南、海南等地,並與其學生同台做學術報告幾十場,多次參與對國家自然保護的建言獻策,其中關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入、京津風沙源治理與水源保護等獲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批示,還積極參加國內外有關自然保護方面的各項活動,介紹國際自然保護工作經驗,宣傳我國自然保護方面的成就,提出存在問題的解決意見,翻譯外文資料在國內不同雜誌上發表,使生物多樣性概念在中國得以傳播和發展,後來還介紹其學生到不少生態類型的國家考察學習,推薦其擔任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的副秘書長和專家委員,在多次召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的國際會議上,他建議抓緊建立苗圃培育本地樹種,以適應未來城市綠化的需要,這些建議被政府有關部門採納。作為我國自然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先驅人物,他退休之後依然筆耕不輟,不計浮名,在一些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15年12月23日,在北京朝陽醫院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