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松

王炎松

王炎松,男 ,1969年出生,武漢大學建築學博士研究生,教授,博士生導師,潛江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多年來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與建築歷史與理論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炎松
  • 國籍:中國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性別:男
個人簡介,科研成果,特點,專著,專題講座,評價,榮譽、獲獎,

個人簡介

王炎松,主講本科生課程有“建築設計、建築初步、中外建設史、建築美學、古建築測繪實習、建築認識實習、房屋建築學”等;主講研究生課程有“古建築保護、歷史城市保護與更新、鄉土建築研究、現代建築設計原理、模式語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等。

科研成果

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三部。國家863科技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參加者。曾獲武漢大學教學競賽一等獎,指導畢業設計分別獲全國以及湖北省教學獎。主持多項規劃與建築設計項目,曾獲湖北省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

特點

王老師的旅行有自己的原則。他心中有一個“五不游”,分別是“跟導遊不游”、“旅遊熱點不游”、“花錢多不游”、“集體旅遊不游”和“心情不好不游”。而他的“五游”則是“夜遊”、“雨游”、窮游”(他說“窮游”等於“無窮游”)、“自游”和“慢游”。
古城和現代城市不同的,是它的寧靜,是它的祥和。“不用趕車,沒有壓力,慢悠悠”的狀態,是在現代城市裡難以想像的。
但王老師並不排斥一些古城適當引入現代化和商業化的現象。“古城中現代的東西是不奇怪的。”王老師說,這些現代化的東西,是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態的——如果,他真的想要了解這座城。
旅遊這個詞,在王老師眼裡,很大程度是尋找不同。“走馬觀花地走一天,不但沒有收穫,而且容易被誤解,沒有辦法發現古城的真相。”
王老師很喜歡住在當地的百姓家裡。有次被安排好了一家賓館,他說:“為什麼要住賓館?如果可能還是住老鄉家吧!”於是,就又如願以償地住進了當地的人家裡。老師說,很多的年輕人都覺得古城古村裡的條件是不堪的,但是只有住在當地人家裡,才是主動的遊客,才能融進去,才能有所發現,才能有屬於自己會心的回憶。“不做局外者,這是一種價值。”王老師的語氣是肯定的。
“認識古城是全面的。放下心情,不要滿足於一些簡單的獵奇和感官愉悅的事情,而是需要觸及內心。”王老師開始歸納自己的經驗,“不要著急,不要被誤導。廟,街道,院子,碼頭……這些都可以去,慢慢地閱讀。不要把自己當作一般匆匆忙忙的遊客,不要感覺自己和古城是隔膜和對立的。”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不尋常的習慣,老師找到了許多古城古村和現代城市的不同。然而這些不同,恰恰是我們這些現代繁華都市裡的人早已忘記的一種生活的真相,一種真真切切的純樸,一種乾淨的品質。而比起現代城市來,古城、古村,好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它懂得一切世間紛擾卻不為所動。這種大智慧,這種大的從容,恰恰就表現古鎮略顯陳舊的屋檐下,那種最最簡單平凡的生活。

專著

<建築手繪表達>本書是高等院校建築學專業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系統闡述了建築手繪的特點和學習建築手繪的意
義,並將建築手繪表達分成“建築速寫和寫生”以及“手繪建築設計草圖”兩個部分,分別從工具選擇、構圖安排、意境塑造、建築設計草圖的繪製步驟和經驗等幾個方面介紹了建築手繪表達方法的具體運用,並提出了學習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
書中附有百餘幅建築手繪作品賞析圖,涵蓋了作者在建築學專業領域學習和工作二十多年來的寫生、調研、建築設計、規劃設計構思草圖、修改學生設計草圖和指導學生快速設計等方面的作品,內容豐富,圖文並茂,視角多樣,翔實深入,可作為高等院校建築學、城市規劃以及與藝術和環境設計相關專業的本科教材,還可供相關專業從業人員參考。

專題講座

4月26日下午,武漢大學王炎松教授在該校圖書館報告廳作了一場主題為《土石木的水墨畫——談鄉土建築的賞析與 建築創作的中國意蘊表達》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城市建設學院副院長吳貽猛主持,城市建設學院、新技術學院學生代表參加報告會。
在報告會第一部分——水墨鄉土賞析篇中,王教授結合大量照片及相關案例,讓同學們見識到了什麼才是美的建築。他說,真正美的建築應契合自然山水和環境的布局,融進了人的記憶與情感,是便利合理的功能組織。
接下來,王教授向同學們闡述了什麼才是具體的建築美。他說:建築是集思想、情感與空間於一身的空間精靈,低調與精緻才是真正的建築應具備的特點,建築的設計應考慮到功能、空間、環境和文化四個方面,因此設計者本身應該是空靈的、安靜的、惟其自在的,是內涵豐富而外表不張揚的。王教授又結合自己的認識總結出了建築的永恆之道,他認為,建築的美不在於它的高大、光鮮華美,也不在於它形體的光怪陸離,更不在於它獵奇的色彩和趕風潮的構造,而應該是設計者真心真意的思索和自然的創造。

評價

王老師很喜歡稱“建築是人精神的依託”。“尋求人性空間的種子和基因,對每個人都是一次啟蒙式的文化體驗。每個人都要去細細思索,天地之間,自己的生活與情感的依託——對城市與居住的真實體驗。”這是古城給王老師的那種感覺與現代社會相交接的地方。古城是一種方式,而現代城市也是一種方式。這些方式,都可以讓人找到一種精神上的依託,從而留住自己的城市記憶,保持住一些不該改變的東西,從而找到人和城的合二為一。
而對於中國的城市建設,王老師也有自己的想法。中國的城市建設之所以逐漸會讓城市與人心變得遙遠,其實是一種太著急和缺乏自信的表現。過度的發展,盲目的追求高速度,讓本來屬於城市的記憶慢慢淡去,最終只有在回憶中才可以找尋。如同老北京的四合院,再如同舊上海的弄堂……有多少人兒時足跡遍布的場所已經無處可尋,有多少人淡忘了曾經熟悉的生活環境和記憶而隨波逐流地投入到喧囂的都市生活中去。當霓虹燈不知疲憊地提醒著人們身處之處的繁華,又有多少人想過城市對於他們每個人的意義?
在王老師心裡,城應是人的,人應是愛城的,用心來建城的。於是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需要來規劃,按照人的尺度來設計,於是要容忍平凡,容忍窮人,不同的人都可以享受城市。

榮譽、獲獎

1.指導學生作業《王乾山古村落更新》獲得2010年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大學生建築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優秀作業。(該 評選無等級級差。授予單位: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2. 指導學生作業《茅鑊古村落更新》獲得2010年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大學生建築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優秀作業。(該評選 無等級級差。授予單位: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3. 指導學生作業《歷史街區圖書館》獲得2009年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大學生建築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優秀作業。(授予單 位: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4. 指導學生作業《里冠佩古村落更新》獲得2009年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大學生建築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優秀作業。(授 予單位: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5. 指導學生作業《珞珈書院》獲得2008年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大學生建築設計作業觀摩與評選優秀作業。(授予單位:全 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6. 2007年指導研究生畢業論文《余家頭場域研究》獲: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2007年優秀畢業論文。
7. 建築繪畫作品獲2006中國手繪建築畫大賽三等獎一項。
8. 建築繪畫作品獲2006中國手繪建築畫大賽優秀獎兩項。
9. 2006年指導畢業設計《陽新玉堍村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獲: 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三等獎。
10. 2005年指導學生參加《柿林村景觀設計大賽》獲最佳設計獎和組織獎。
11. 指導畢業設計《木蘭山古寨區保護規劃》獲2004年全國建築學專業“晶藝杯”大學生作業展優秀作業。
12. 2005年指導畢業設計《可持續發展觀指導下的生態旅遊區規劃設計——以陽新仙島湖生態旅遊區四大景區為例》獲:湖 北省第二批優秀學士學位論文三等獎。
13. 2005年指導畢業設計《塑造特色空間設計精品城鎮——陽新縣王英鎮城鎮空間景觀設計為例》獲: 湖北省第二批優秀學 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14. 2005年《國家地質公園木蘭山古寨區保護規劃》獲湖北省優秀規劃設計二等獎。
15. 西安外國語學院圖書館方案設計獲二等獎。
16. 西安外國語學院會議中心方案設計獲三等獎。
17《監利古城八景及對當代山水城市建設的啟示》獲武漢土木建築學會2003年度優秀學術論文。
18. 2003年《個性的呼喚——論武漢城市特色》獲湖北省級論文二等獎。
19. 2003年《就弘揚城市地域特色論水生植物在湖北湖泊景觀中的重要性》獲湖北省級論文二等獎
20. 獲武漢大學教師推薦為2001年度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學獎候選人。
21. 2000年《傳統民居形態研究》獲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基金資助
22. 1999年獲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
23. 1999年指導畢業設計獲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