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瀝是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瀝
- 外文名:Li W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職業: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
- 畢業院校:日本東京大學
個人履歷,學習經歷,任職經歷,學術簡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主要論文,《中國2500年前人口基因結構和時空轉變》,學術界批評,
個人履歷
學習經歷
1983年獲中國科技大學理學學士;
任職經歷
1987-1989年美國邁阿密大學微生物系助理研究員;
1992年、1995年分別獲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碩士和博士;
1995-1998年日本紅十字中央血液研究中心及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後;
1996-1998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部人類學系外國人研究員。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Anthropological Science》編委。
2012年5月全職加盟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部。
學術簡介
研究方向
人類與醫學分子遺傳學
人類遺傳多樣性及分子進化、疾病相關基因的分子遺傳學機制
主要研究內容
一、 人類遺傳多樣性及分子進化研究
通過對古代及現代人類DNA分子分析,直接獲得有關古代及現代人類之間血緣關係的信息,為研究中國人群的源流提供分子生物學證據。研究課題的長期目標是通過對中國不同歷史年代、地區人群和代表其文明特徵的動植物DNA多態性分析,以揭示我國不同年代及地區人群遺傳結構和遷徙模式以及古代文明淵源之間的相互關係,再現現代人、特別是蒙古人種的起源、進化及成因。
二、疾病相關基因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關注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從分子水平上對老年痴呆症、糖尿病及肥胖病等代謝性分子病和中老年退行性病變的分子機制以及多基因協同作用進行研究,確定主要相關致病基因,揭示其功能與疾病之間的相互關係,為闡明遺傳性疾病的分子基礎和發病機理提供依據,也為遺傳性疾病的早期診斷、預防和治療開闢新途徑。
主要論文
Wan C, Zhang T, Wang B, Han Y, Zhang C, Zhang Y, Gong H, Jin F, Wang L. (2006) Obesity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K121Q
polymorphism of the glycoprotein PC-1 gene. Diabetes Obes Metab. 8(6):703-8.
Sun L, Yang Z, Jin F, Zhu XQ, Qu YC, Shi XH, Wang L. (2006) The Gly482Ser variant of the PPARGC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northern Chinese, especially men. Diabet Med. 23(10):1085-92.
Kurosaki T., Ninokata A., and Wang L., and Ueda S. (2006) Evolutionary scenario for acquisition of CAG repeats in human SCA1
gene. Gene 373:23-7.
Wang B., Jin F., Kan R., Ji S., Zhang C., Lu Z., Zheng C., Yang Z., and Wang L. (2005) Association of MTHFR gene
polymorphism C677T with susceptibility to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Journal of Molecular Neuroscience 27(2):23-28.
Kurosaki K., Wang L., Tang J., Wang W., Saitou N., Endo T. and Ueda S. (2005) Identification of a bronze weapon based on an
embedded fragment in a 3,000-year-old skull.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151(1): 105-108.
Kan R., Wang B., Zhang C., Yang Z., Zheng W., Lu Z., Zheng C., Jin F. and Wang L. (2004) Association of the HTR6
polymorphism C267T with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in Chinese. Neuroscience Letters 372(1-2): 27-29.
Zhang P., Yang Z., Zhang C., Lu Z., Shi X., Zheng W., Wan C., Zhang D., Zheng C., Li S., Jin F., and Wang L. (2003) Association Study between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e Transferrin Gene Polymorphisms in Chinese. Neuroscience Letters
349(3): 209-11.
Oota H., Kitano T., Jin F., Yuasa I., Wang L., Ueda S., Saitou N., and Stoneking M. (2002) Extreme mtDNA Homogeneity in
Continental Asian Popu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18(2): 146-153.
Wang L., Oota H., Saitou N., Jin F., Matsushita T., and Ueda S. (2000) Genetic Structure of a 2,500-Year-Old Human Populations in Chin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Chang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7(9): 1396-1400.
Wang L., Uchikawa M., Tokunaga K., and Juji T. (1998)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Deficiency in Cromer Blood Group Inab Phenotype. Blood 91(2): 680-684.
Nakachi Y, Hayakawa T., Oota H., Sumiyama K., Wang L., and Ueda S. (1997) Nucleotide Compositional Constraints on
Genomes Generate Alanine-, Glycine-, and Proline-rich Structures in Transcription Factor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4(10): 1042-1049.
Wang L., Todokoro K., Tokunaga K., Takai K., and Juji T. (1997) Restricted Usage of T-cell Receptor Vb ?Gene in Post-transfusion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ransfusion 37(11-12): 1184-1191.
Uchida S., Wang L., Yahagi Y., Tokunaga K., and Juji T. (1996) Utility of Fingernail DNA for Evaluation of Chimerism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nd for Diagnostic Testing for 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Blood 87(9): 4015-4016.
Wang L., Juji T., Tokunaga K., Uchida S., Tadokoro K., and Takai K. (1994)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0(6): 398-401.
《中國2500年前人口基因結構和時空轉變》
2000年,王瀝和4個日本研究員在英國的學術期刊《分子生物學和進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了《中國2500年前人口基因結構和時空轉變》一文。王瀝等人通過比較63具春秋時代和漢代的古代遺骸和50例現代漢人血樣這3組的人類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單倍群(mtDNA)數據的區別。這篇文獻的結論是2500年前淄博人群與現代歐洲人群接近。這個錯誤的結論發表在在2002年舉行的“21世紀中國考古學和世界考古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其錯誤影響至今沒能消除。王瀝的山東臨淄古漢人研究通過論壇對社會造成了某種影響。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王瀝的研究結論來證明中國人種西來論和漢族虛無論。同時也有西方人採用她的結論來支持白人種族主義。英國極右政黨國家黨發言人和白人種族主義作家Authur Kemp於2006年出版了他最出名的書March of the Titans: A History of the White Race,並在書中稱白人對中華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
學術界批評
根據有限的HVI 突變數據,王的文獻錯誤地將這些樣本判定為歐洲單倍群。
而實際上,除了4例數據不全外,其他都是東亞特異的單倍群。而在2000年通過同一臨淄樣本得出了與王瀝完全相反的結論。《科學通報》2003年03月第6期《古老人群mtDNA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中寫到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Wang等人的工作. 他們分析了我國山東淄博地區距今2500和2000年前[10]及現代人群mtDNA 185 bp序列數據, 認為2500年前的淄博人群和現代歐洲人群比較相似, 2000年前的淄博人群則表現為現代歐洲和東亞人群的中間類型;過去2500年內我國北方人群母系基因庫發生了由歐洲型向東亞型的替代. 這種替代推測一方面和我國人群的遷移歷史有較大出入, 同時也與該小組近期工作相矛盾. 一方面, 他們推測認為過去2500年內, 我國北方人群的母系基因庫發生了由歐洲型向東亞型的替代; 另一方面, 他們又認為東亞不同地理人群母系遺傳結構存在較大的同源性,並且將這種同源性歸於新石器時期農業人口的擴張。顯然, 新石器時期農業的擴張在時間上要早於2500多年前的史載時期. 如果新石器時期人類的活動就界定了後期人群的遺傳結構, 那么又怎會有後期母系基因庫替代發生最近, 我們對這批數據進行了重新分析. 結果提示, 山東古代群體mtDNA類型, 基本上都可以歸屬到報導的東亞人群mtDNA類型中, 遺傳結構總體上和我國南方人群相似性較大”。
也有其他觀點認為:第一,殷墟被帶到台灣的頭骨有398個,李濟先生從中發現的有高加索特徵的頭骨僅兩具。第二,所有這些頭骨都是發現於祭祀坑,被認為是外族俘虜。以殷墟中小墓為代表的商人是蒙古人種這還是無疑的。而且這兩具所謂有高加索特徵的頭骨也不見得可靠,見《人類學學報》2001年第4期《山東臨淄周-漢代人骨種族屬性的討論》,茲將裡面一段摘錄於下:
“有關安陽殷墟祭祀坑人骨的研究,最早,美國人類學家庫恩(C.Coon)認為在這些人骨中有兩具白種人的頭骨"後來主持殷墟發掘的李濟根據部分頭骨測量數據的變異量度比較大,也認為可能存在異種系的成分"最後,楊希枚對近400具頭骨進行了測量分類,也從中分選出了2具/白種人0的頭骨"。筆者之一重新分析了這些資料,認為在殷墟祭祀坑人骨中可能存在蒙古人種支系的不同地區類型,這兩具/白種人0頭骨充其量是我國華北地區古代人骨同一種群的個體變異而已[25]"代表當地居民的殷代中小墓人骨的研究也證明,它們具有非常明顯接近現代東亞類群的特徵"因此,在黃河中游的商代人群中有西方人種之說也尚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