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源,生卒年不詳,字啟澤,
龍巖人。明朝永樂二年(1404)舉進士,初選
翰林院庶吉士,由庶吉士累官刑部朗中。後授
保定府深澤縣縣令。任
深澤知縣時,修學校,築長堤,勸民嫁娶,革爭財俗。坐事被逮,民爭先輸納,得贖還。因常上書論事,被徵召入都對策。時有一僧人受寵於皇帝,干預朝政。王上書勸皇帝勿行苛政,勿濫用武力。他說,如愛好異端邪說,正道就會泯滅;聽信邪詖之言,就聽不到忠誠正直的言論。帝大怒,將其下獄。後遇赦,復為深澤縣令,上任不久,縣內鬧饑荒,王擅開倉賑濟災民,被捕。深澤縣民爭先捐物、服役,為其贖罪。
洪熙元年(1425)被舉為春坊司直郎,當諸王子的侍讀。後外遷
松江府同知,上書減免積欠的賦稅數十萬名,嚴懲地方
惡霸,平反冤獄。不久,王源還鄉為母服喪。服喪期滿,任刑部郎中。英宗即位,
正統元年(1436)任
潮州知府,懲治貪官污吏,修學宮、辦教育,建
廣濟橋,築長堤(潮人謂之
王堤),以防水患。修廣濟橋,立“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碑。杖死一同。其子告狀,被逮入京,潮人相率叩宮門,復官。久之,乞休。
生平經歷
宣德十年(1435)十月十五,由英宗皇帝欽點,時任吏部郎中的王源出任廣東潮州府知府。與王源一道被英宗選派下去各地當知府的還有郭濟、姚文等共十一名當時朝廷中層骨幹。在王源他們履職之前,英宗皇帝特頒布敕書,叮囑他們要“體恤朕心”,以民為本,讓治下民眾“衣食有資,禮儀有教”,並一再交代他們在執政過程中要“察其休戚,均其徭役,興利除弊,一順民情;毋徒玩愒,毋使苟簡,毋為權勢所脅,毋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員人等,有違法害民者,僚屬之中有才德出眾、政事修舉及闒茸昏懦、老病不勝事者,具實來聞,以憑升黜。所屬官吏人等,有作奸壞法、貪酷害民者,爾就逮問具其實,差人解京。爾宜奉法循理,始終不渝,庶副朕之委任。”
王源到潮州後,便從關注基礎設施建設、注意改造環境、重視文化教育方面入手。
他在潮州的第一大德政就是重修廣濟橋。王源治潮的第二大工程就是培修四廂堤。
王源亦因為敢說敢行,“後被蜚語(無根據的話),以築橋建亭為源罪,逮至京。”這位十分難得的清官竟因造福地方而蒙不白之冤,潮人於憤激之餘,不遠千里上京,直叩宮門為其辯解,使王源免除冤獄之苦,官復原職。
正統十年(1445),王源告老還鄉。為褒揚他在治潮期間所建樹的不朽功績,海陽縣教諭袁均哲撰寫了《王韋庵前傳》頌揚他的德政;潮人在廣濟橋頭興建了“王公祠”以祀,歲時致祭。該祠後來倒塌,至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知府
周碩勛遷建金山麓。在家鄉,王源則入祀鄉賢祠。
主要成就
年八十而逝,著有《韋庵集》、《書傳補遺》、《家禮易覽》、《異端辨》等書。明代著名學者
陳白沙曾說:“吏於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韓愈,明莫若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