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渙(東漢洛陽令)

王渙(東漢洛陽令)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渙(?-105年),字稚子,東漢廣漢郡郪縣(今四川中江縣東南)人。

王渙的父親王順,任安定太守,安定郡位於今甘肅鎮原一帶。年輕時的王渙屬於“官二代”,他喜歡與一些輕薄青年玩耍,還喜歡跟別人打架。長大後的王渙浪子回頭,棄惡從善。他不僅認真學習儒學,還精心研習《尚書》和律令,被史書稱為“晚而改節”,而且他做官名聲很好。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渙
  • 字號:稚子
  • 所處時代:東漢
  • 出生地:東漢廣漢郡郪縣
  • 去世時間:105年
  • 史書記載:後漢書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六十六循吏
人物生平,後世紀念,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王渙,字稚子,東漢廣漢郡郪縣(今四川中江縣東南)人。
其父王順曾做過東漢安定郡太守。王渙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成為一名深明大義、忠孝仁義之士,在廣漢郡太守陳寵的推舉下,漢和帝任王渙為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
任職期間,王渙針對社會治安混亂局面,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鎮壓了一批黑惡勢力和姦猾豪強。一度動亂不安的溫縣,很快變得“境內清夷”,商人露宿街頭,也不會遇到被搶的危險。溫縣從大亂到大治,王渙功不可沒。三年後,王渙很快被提拔為兗州刺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王渙開始聲威大振。
東漢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王渙以侍御史的身份,陪同漢和帝南下祖祭,回到京城後,和帝便任王渙為洛陽令。
洛陽東漢的京都所在,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多居於此。對這些權要的違法行為,洛陽的地方官感到棘手,很難處理。王渙剛剛上任,便遇到前任縣令遺留下來的一大堆難題。王渙迎難而上,從容應對,不畏權貴,秉公辦案。他採用寬嚴兼施的辦法,將一些疑難問題逐一清查處理。
公元105年,王渙因病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在洛陽令的職位上任職不足三年。訊息一傳出,朝野無不為之惋惜。洛陽各地的老百姓自發湊錢,擺設祭桌,祭奠王渙。
當王渙的遺體送回故鄉,途經弘農郡(今河南西部、陝西東部)一帶時,當地不少百姓也同洛陽的老百姓一樣,在路旁擺上祭品,祭奠王渙。當地地方官感到十分奇怪,便問為何要祭奠一位洛陽令呢?大夥回答說:“這是為了報答王渙縣令的恩德呀!”過去他們經常到洛陽購買糧食等商品,一旦遇上洛陽官吏檢查,一半的糧食將被白白拿走。而在王渙任縣令的幾年裡,就不曾發生這樣的事。
為紀念洛陽令王渙,老百姓還在洛陽安陽亭的西邊修造了一座祠堂。一日三餐前,總是要念叨幾句,以德行告慰王渙之靈。
漢安帝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掌朝的鄧太后,下詔稱讚王渙“盡心奉公,務在惠民;功業未遂,不幸早逝。”“百姓追思,為之立祠,自非忠愛之至,孰能若斯者乎?”對王渙大加褒揚。

後世紀念

在東漢樂府詩歌中,有一首歌頌王渙政績的詩《雁門太守行》,全文如下:
孝和帝在時,洛陽令王君,本自益州廣漢蜀民。少行宦,學通五經論。明知法令,歷世衣冠。以溫補洛陽令,治行致賢。擁護百姓,子養萬民。外行猛政,內懷慈仁。文武備具,料民富貧。移惡子姓,篇著里端。傷殺人,比伍同罪對門。禁鍪矛八尺,捕輕薄少年。加笞決罪,詣馬市論。無妄發賦,念在理冤。敕吏正獄,不得苛煩。財用錢三十,買繩禮竿。賢哉賢哉,我縣王君。臣吏衣冠,奉事皇帝。功曹主簿,皆得其人。臨部居職,不敢行恩,清身苦體,夙夜勞勤。治有能名,遠近所聞。天年不遂,早就奄昏。為君作祠,安陽亭西,欲令後世,莫不稱傳。
從詩的內容可知,該詩作於漢和帝駕崩之後,由洛陽文人創作。

史書記載

《後漢書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