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玉皇廟鰲山燈會是濮陽縣的傳統民俗活動。王海村位於濮陽縣城東南25公里處,距106國道西側200米,隸屬濮陽縣郎中鄉,分東西兩個自然村,相隔100米,總人口2000多人,主要姓氏王、段、張、徐,古碑記載為老人集、棠棣莊。王海鰲山燈源遠流長,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聲名遠播,影響廣泛,民國初年因戰亂災荒而失傳,至今已近八十年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海玉皇廟鰲山燈會
- 地點:濮陽縣
- 國家:中國
- 形式:燈會
歷史傳說,傳承與發展,相關評價,
歷史傳說
據傳渤海里有五座高山,玉皇大帝令十五隻巨鰲駝載,五山在海中聳立不動,稱作鰲山。先民把燈火構成鰲山之形,叫做“鰲山燈”。後經歷代傳承,形式不斷更新,逐漸演變成人們熟知的故事情境,並發展完善。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型燈火表演。做為一種文化娛樂活動流傳下來。據村中有幸目睹鰲山燈最後一次表演的耄耋老人講述,最為準確的傳達了鰲山的盛況,鰲山燈每到龍年演示一次,十二年一輪,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辰之日舉行,並且有劇團演出助興,熱鬧非凡,人潮湧動。
當時在玉皇廟前開闊的場地上,用船上桅桿、木板搭起近三丈高的燈棚,如牌坊宮闋之狀,兩邊配有彩繪八仙人物,形如真人大小,衣袂翩翩,活靈活見,燈棚四周圍有幔帳,用來防風,前面自上而下垂有長繩吊著的等距間隔的條形木板,木板寬約10厘米用來放置燈碗,這就是所說的燈帘子,把燈碗按預先繪好的圖案依次擺放在燈帘子上,勾勒出歷史人物戲曲典故,神話傳說等為內容的畫面,然後在燈碗內注滿香油,插上燃捻,等到晚上,燈火表演的組織領導者,在玉皇廟焚香叩拜,祈禱儀式結束後,鰲山燈演示正式開始,燈棚前人山人海,卻又悄無聲息,人們都凝神屏氣,等待燈棚幕布開啟,隨著一聲炮響,幕布迅速拉開,點點燈火,好像群星閃爍又如奇花綻放,烘托出《關公挑袍》、《太公釣魚》、《狀元祭塔》、《劉海戲金蟾》等美輪美幻的圖畫,形態傳神,栩栩如生。
王海村歷史久遠,周圍歷史遺蹟諸多,村中玉皇廟相傳為明嘉靖年間大理寺卿史褒善為答謝玉皇隆恩而捐資重建,規模宏大,氣勢壯觀,香火繁盛,並舉續鰲山燈會。
傳承與發展
鰲山燈做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體現了人們豐年慶餘的歡樂,滿足了人們文化娛樂的需求,集中體現了組織參與者的聰明才智。而今,改革開放三十年,國運昌盛,社會安定祥和,村中有識之士,多方奔走,詳細考證了鰲山燈的歷史發展,於2007年冬成立了玉皇廟鰲山燈會,村民歡欣鼓舞,踴躍捐資,襄助其事,2008年春經反覆探尋,終於在玉皇廟舊址發掘出土了1500餘只鰲山燈專用燈碗,訊息迅速被《濮陽日報》、《河南日報》、《河南農民報》、《北京晚報》、河南電視台、濮陽電視台、濮陽縣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發布並登入了網際網路,傳遍全國。經縣文物部門鑑定,燈碗為清代燒制的陶瓷製品。鰲山燈會、經申報2008年被列入濮陽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據可查的還有鐫刻有“中天立極”四個穩健遒勁大字的木匾一塊,長2米寬約1米,所刻時期為清光緒二十八年,下方是燈會會首、會員名單,玉皇廟前廊左右有明朝廟廊楹柱2塊,上書“澶通渤海……,洪接燕山鐘竇靈”。至今字跡仍清晰可辯。
人們急迫願望鰲山燈復燃,按村中老人的回憶,和口耳相傳的信息,千方百計試驗,反覆演練,終有較好成效,並於2009年正月初七進行試驗性演示。從初七到初十、一連四夜,一夜一景,初七是《狀元祭塔》,初八是《劉海戲金蟾》,初九是《太公釣魚》,初十是《關公挑袍》,慕名而來的觀眾,扶老攜幼,摩肩接踵,每條通向燈棚的道路都塞滿了車輛和人群,燈棚周圍十幾畝的地面上到處停滿了車輛,站滿了人群。市縣鄉各級領導、電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體也聞訊而至。
相關評價
濮陽縣文物所關於濮陽縣鰲山燈會價值分析
鰲山燈,據史料記載“是古代元宵節用燈彩堆疊成的山,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二00八年三月在濮陽縣郎中鄉王海村玉皇廟舊址發現並出土了表演鰲山燈用的燈盞1500餘只,二00九年元宵節期間進行了展演,效果很好,影響極大,現就該項目作出如下分析:
1、鰲山燈,是古代先民為慶豐收祭天地,自娛自樂所發明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廣泛流傳,並不斷發揚光大,歷史淵遠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規模宏大,鰲山燈燈架寬5米,高9米,分上、中、下三層,左右後三面為擋風屏障,結構嚴謹,設計巧妙,用1500-2000隻燈盞堆塑而成,歷史故事圖案甚為壯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3、流傳區域廣,據史料記載和老人傳說,王海鰲山燈會東至山東,南至長垣,西至滑具,北到清豐,均有在會者,至今還有“南京至北京,都知道王海鰲山燈”的俚語。
4、淵源不斷。自二00八年三月出土鰲山燈盞以後,當地村民自發聯繫文化、文物媒體等相關部門深入研究分析,並於二00九年元宵節期進行為期四天的試展,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參觀者人海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