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漢族,著名作家,總政話劇團著名編劇(副師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海嶺
- 籍貫:山東
- 出生地:山東
- 性別:女
- 民族:漢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53年12月
- 職業:文學 作家
- 畢業院校:解放軍藝術學院
- 代表作品:《中國式離婚》
簡介,創作經歷,個人生活,作品影響,個人語錄,評價,
簡介
王海鴒,女,漢族,1953年12月出生於山東。 著名作家,總政話劇團著名編劇(副師級)。有“中國婚姻第一寫手”之稱。1967年畢業於山東省實驗中學。16歲在濟南軍區某海島部隊當兵,做過通信兵、衛生兵、業餘文藝宣傳隊隊員,調離海島前為醫院宣傳幹事。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83年調至總政話劇團任編劇。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國家二級編劇。著有中篇小說集《她們的路》、《星期天的尋覓》等,長篇小說《愛你沒商量》(與王朔合作)、《牽手》、《大校的女兒》、《不嫁則已》、《中國式離婚》;話劇《洗禮》、《送你一支玫瑰花》、《我想跟你說句話》等;電視劇劇本《愛你沒商量》(與人合作,41集)、《媽媽今晚去遠航》(上下集)、《牽手》(18集)、《不嫁則已》、《中國式離婚》等;電影劇本《小島》、《走過嚴冬》。新作有《新結婚時代》。作品曾獲飛天、金鷹一、二等獎,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獎,全軍文藝會演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華表獎等。
創作經歷
經過多部作品的歷練,從《牽手》到《不嫁則已》再到《中國式離婚》,王海鴒用手中的筆記敘了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婚姻故事,她真實而又殘酷把婚姻中的種種生存狀態狠叨叨地揭開來,特別是《中國式離婚》,對於女性不講情面的“可怕”描寫,似乎更能起到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
在《牽手》和《中國式離婚》後,王海鴒再次挑起婚姻這個最新鮮也最陳舊,最溫馨也最慘痛,最豐富阤最乏味,最給人安定感也最折磨人的話題。王海鴒延續了她一向“冷靜而近科殘忍”的手法,再現婚姻硝煙瀰漫的生存狀態。只不過這次在劇集《新結婚時代》中,對於誰是婚姻的“殺手”,她提出了新的質疑。 王海鴒對《新結婚時代》這個作品最滿意的地方,在於找到了一個新的突破點,從城鄉差異來寫婚姻,從而給了它一個廣闊的背景,和《牽手》、《中國式離婚》等都不同,小說中,引發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個性不合、第三者,或者倆人缺乏溝通、相互猜疑,而是無法溝通的城鄉間的鴻溝。從某種意義來說,《新結婚時代》比《中國式離婚》更沉重。相比“離婚”,“結婚”並不輕鬆。
而到了《大校的女兒》,在某種程度上,解答了《牽手》、《中國式離婚》所審視的問題,女人永遠不能失去自我,才能正確地處理婚姻與感情問題。
《牽手》、《中國式離婚》、《大校的女兒》被並稱“王海鴒探討中國女性情感問題三部曲,而王海鴒則把《大校的女兒》比作經典電影《廊橋遺夢》,足見她對這部作品的喜愛。她認為,一個作家的經驗是有限的,只有積累到一定的年頭才能達到那種狀態,至少十年吧,才能達到現在的這種從心裡自然流出來的狀態。”
王海鴒一向不太關注別人怎么想,她認為創作是自我的表達。而現在,王海鴒覺得這樣的編劇越來越多了。每個編劇都去分析,了解自己,沉下來,把自己的生活寫出來,把人給寫出來。畢竟生活永遠比想像更豐富,關注人是最重要的。
個人生活
王海鴒自己的生活和婚姻經歷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豐富。她的戀愛、婚姻生活前後加起來只有幾個月。16歲就當了小兵的王海鴒直到30多歲才恍然大悟:自己應該戀愛、結婚了。那個時候,自己也是到處吆喝,親戚朋友也都出手援助,給王海鴒介紹,最高紀錄一周見了5個。
王海鴒一直認為當年自己對離婚那么堅決,是她這輩子作出的最明智的決定之一。但她坦言,相對於那些完美的 婚姻而言,離婚終究是一種失敗,不管因為什麼離婚都會有一段肝腸寸斷的心碎日子,這一點她和任何一個女人一樣,何況那時她已懷了孩子,所以那一段日子她過得比較艱難。
在王海鴒近20年的單身生活中,主角只有兒子。王海鴒的兒子一米八的身高,長得挺帥,學習成績在班裡屬於中等偏上,酷愛鋼琴,曾經在老師的反對聲中,一個人組織了六個學校的歌詠大賽。老師對他的評價是“敢作敢為、直率、陽光、有能力”。
王海鴒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育子經驗說出來,她說,作為母親,特別是單親媽媽,事事都得為孩子著想,不能讓孩子去分擔離異的痛楚。她的具體做法是,每到兒童節和兒子的生日時,都會提醒前夫,給孩子寄點零花錢或者是小禮物什麼的,提醒孩子他並沒有失去父愛。
作品影響
從《牽手》到《不嫁則已》再到《中國式離婚》,女作家王海鴒用手中的筆記敘了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婚姻故事,她真實而又殘酷把婚姻中的種種生存狀態狠叨叨地揭開來,特別是《中國式離婚》,對於女性不講情面的“可怕”描寫,似乎更能起到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
從《中國式離婚》到《大校的女兒》,再到《新結婚時代》,王海鴒只在情感劇領域裡耕耘,王海鴒認為好的電視劇是從生活里長出來的,耕好自己的責任田就夠了。以前,很多電視劇製作者都是盲目的,看到《康熙王朝》不錯,就以為古裝戲大有市場,然後一哄而上。其實,它播得好,不是因為題材,而是因為它寫得好,能從人的角度把戲寫活。當人們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不再盲目跟風,不管什麼題材,都用心去寫了,多元化時代自然到來。
個人語錄
“我發現我對男人根本不了解,不了解他心裡想什麼,包括和我生過一個孩子的男人。”她把這種不了解歸結為男人女人之間情感的差異,“男女之間所需不同,且難以溝通,婚姻或者戀愛的失敗,就是性別不同造成的。性別是鴻溝。我所經歷的時代,接受的教育就是男女都一樣,個個都是‘鐵姑娘’。”對男人的不了解,導致了種種不諧調。她承認,自己婚姻的失敗就是因為不了解男人。“寫小說時,我的這種寫不下去,恰恰是我小說的核心部分。我不懂,那么就白描。我不是想給誰指路,而是自己需要。”
王海鴒對生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人們對於‘過好日子’有一種思維定式,似乎只有在公認合適的模式下才是幸福生活的模本。其實,生活可以有多種選擇。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就像我不知道美滿婚姻中的女人有多幸福一樣,但我可以肯定我比那些在不幸的家庭中硬撐著的女人要幸福得多。我一個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生活,很自由。
評價
王海鴒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經歷很短,但卻寫出那么多打動許多讀者和觀眾的婚戀小說、劇本,這是因為她並沒有把那次短暫的婚史僅僅當作是心頭的痛,也沒有把自己放在受傷者的位置一味地怨天尤人,她一直在反思。對女性,在王海鴒的作品中大多比較客觀的,並沒有一味將女性描寫成受害者或者在立場上偏袒、憐愛。她說,她不想讓女人最後成為怨婦,所以,她認為,批評和棒喝對女性更好。
王海鴒書系—頻繁的家庭糾葛與婚姻背後的剖析,用細膩手筆闡述婚姻困苦而引發的社會思考。她的作品描寫了當代婚戀小說指南,中國婚姻必讀手冊,少女朦朧的的初戀,大齡女青年的焦慮,面對有婦之夫的誘惑的掙扎,戀愛的幸福,新婚的甜蜜,初為人妻即為繼母的尷尬,養育孩子的艱辛,離婚的苦痛......雖然她出身於軍人家庭並是位現役女軍官,但一個普通女人情感生活中的一切,她都因自身性格的原因而一一經歷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