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順,1972年5月生,19歲進入徐州玉雕廠開始學習玉雕創作,1992年進入揚州玉器廠深造。入行二十餘載,被稱為徐州最年輕的“老”玉雕大師。現為中國工美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上海海派玉雕協會會員、徐州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徐州市工藝美術師。2010年獲得職業玉器鑑定評估師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洪順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2年5月
- 職業:中國工美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會員
- 主要成就:徐州最年輕的“老”玉雕大師
- 性別:男
榮譽縮影,經歷,偶與玉雕結緣,初窺玉雕門徑,獨特玉雕之路,
榮譽縮影
●2009年玉雕作品《福壽終生》獲第二屆上海神工獎銀獎;
●2010年玉雕作品《三英戰呂布》、《印象江南》分獲第三屆上海神工獎金獎、最佳工藝獎,其中作品《三英戰呂布》入選上海世博會展;
●2010年10月玉雕作品《童子擊鼓》、《江南印象》分獲第五屆中國玉(石)器百花獎最佳工藝獎,《麻姑獻壽》獲銀獎,《山鬼》、《蘭草》分獲優秀獎;
●2011年7月玉雕作品《東方雄獅》獲第六屆中國玉(石)器百花獎金獎,《吹簫引鳳》、《敦煌遺韻》分獲優秀獎;
●2011年玉雕作品《和》獲第四屆上海神工獎金獎,《劉海戲金蟾》獲銅獎。
現在的玉雕從業者較多,但真正的玉雕師卻乏善可陳,因為玉雕並不是單純的打磨,依葫蘆畫瓢,賺點手工費那么簡單。玉石雕刻是一項凝聚創意、力求完美的藝術,立意不深,工藝不精湛,很難取得同行和市場的認可。在徐州,說起來可能很多人不會相信,現在已被圈裡人稱為“大師”的王洪順,是個標準的“70後”,今年還不滿40歲。
經歷
偶與玉雕結緣
接觸玉雕之前的十八年歲月,王洪順稱自己一直與畫為伴。即使繪畫影響到了學業,他也無怨無悔,直到接觸了玉。王洪順說:“無意中,在我捧起一塊玉料的時候,特別得心應手,也非常有感覺。當時我就想,做一輩子的玉雕,可能是我注定的命運。”回想起來,王洪順認為自己與玉石結緣應該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在他從藝的路途中,遇到了很多良師益友。“沒有他們的幫助和關心,我是走不到今天的。比如我的入門老師是高立華師傅,她是徐州玉雕廠的老藝人,我進廠時她已退休。為了帶我們這批小徒弟,她和很多已到退休年齡的老師傅又被返聘回廠。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了師傅的耳提面命,有了更多時間在車間觀摩每個做玉師傅的手法,我很快掌握了做玉雕的基本技法。”王洪順說。因為表現突出,他在進廠半年之後,就和另一位一同進廠的師兄,跟著李勁師傅去揚州玉器廠培訓學習了。
初窺玉雕門徑
中國玉雕分為南派、北派和海派。離開家鄉到揚州玉器廠的第一天,王洪順覺得自己像阿里巴巴闖進了四十大盜的藏寶山洞一樣,瞬間就被精美的揚州工征服了。玉雕人物、爐瓶、飛禽、走獸、雜件等,令他百看不厭。自那時,他每天都想著怎樣能把玉做得更好,痴迷到了“玉不離手”的地步。
“那時候的我們除了做玉,就是徜徉於揚州的大街小巷,鑽書店找資料,不知不覺間讓自己的藝術生命中有了揚州工的印跡。”樸實的王洪順覺得揚州的學習是他玉雕事業的一個新起點,因為從揚州回來不久,他參與製作由李勁師傅設計的翡翠大件《十八羅漢瓶》,受到了一致好評。
隨後,王洪順又在李勁師傅的影響之下,開始嘗試玉器小件的製作。豐富多樣的創作題材,吉祥有趣的圖案寓意,使王洪順接觸到了玉雕的另一面——把玩的魅力。自此,感覺茅塞頓開的王洪順開始了“家—廠—書店”三點一線的生活,進入了自由創作的天地。由於共同的愛好,他和師傅李勁還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獨特玉雕之路
“大師從來不走前人走過的路,他只專注於探索自己腳下的路。雖然我不是大師,但我一直用大師的標準來鞭策自己。”妙手琢玉近二十載,動手多動口少,忙忙碌碌的王洪順坦言他正在嘗試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玉雕之路,要求作品既要有精湛的工藝,更要有深度的立意,要能顯現出經典玉器的靈魂所在。這樣,少不了要學南方工。據王洪順介紹,隨著玉器市場的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南方工展現在了徐州人面前。簡潔的線條,流暢的塊面,精美的拋光,令玩家耳目一新。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勸他多學南方工。經過再三考慮,精益求精的王洪順決定探秘南方玉雕的精髓之處,感受南方現代玉雕的理念,兼收並蓄,融入自己特有的元素,多出精品。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神功獎和2010年的神功獎、百花獎,艱辛耕耘的王洪順擁有了收穫的甘甜!
古語說“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塊好的玉石,經過人工雕琢,才能賦予其新的價值和魅力。談及未來,王洪順說自己也像一塊玉石,被我國古老的玉雕工藝雕刻著,他希望自己最終能被雕刻成為“滋蘊光潤,形象生動,材質、雕工均為上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