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汝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瑞金市下壩鄉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2013年5月2日
簡介,生平事跡,籃球比賽好盛行,中央紅軍大轉移,騎馬揮刀殺日寇,紅色隱士,婉拒提升,主動轉業,樸實無華,
簡介
王汝申同志1914年6月出生在瑞金縣下壩公社裡布村的一個貧農家庭,1933年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主力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193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排長、連長、營長。參加過著名的平型關、隴海、淮海等戰役,多次負傷並立功受獎。1950年經組織批准回家休養,1956年7月起在瑞金縣工作,歷任岡面區下壩鄉黨支部副書記、書記,岡面鄉農水科長,下壩鄉里布大隊大隊長,下壩公社副社長等職,1962年5月退休,1980年12月改辦離休,1989年4月經省委組織部批准享受副廳級政治、生活待遇,2011年經中組部批准按省(部)長級標準報銷醫療費用。
生平事跡
成為紅軍的王汝申,經訓練後編入了紅一軍團擔任通信員。
“其實那個時候的通信員,就相當於一個傳令兵,隨時隨地候命,傳達上級對下級的各種命令。部隊生活雖然不是固定的一日三餐,但大米飯是每天都有的。”王汝申說,當時他正值長身體的時候,雖然有時胃裡還缺些充實感,但那樣的生活已讓他很滿足了。每接到任務,王汝申都挎著鬼頭刀,身背小馬槍,在荊棘林中穿行,往返於前沿陣地與指揮所之間傳遞信息。
1932年秋,王汝申跟隨部隊奔赴撫州樂安。當時,紅一軍團軍團長是林彪。王汝申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瘦和黑,但眼睛炯炯有神。紅一軍團在林彪的指揮下向樂安城發起主攻,激戰一天,並無突破。次日,紅軍團又聯合紅三、四軍團進行圍城猛攻。大部隊湧入城後直接進入巷戰。一架白軍飛機欲低飛轟炸,還沒發出聲響,就被紅軍的機槍一梭子給掃了下來。紅軍士氣大振,不到中午就大獲全勝。接著,紅軍又攻下宜黃城。之後,紅一軍團撤回寧都一帶進行休整。
1933年1月,蔣介石調集重兵,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紅一軍團接臨時中央和蘇區中央局命令,殲滅滸灣之敵。紅軍在楓山埠附近與敵軍迎頭相撞,隨即沿公路兩側發起進攻。在敵軍的大炮轟炸與飛機掃射中,整個楓山埠硝煙瀰漫,槍炮聲震耳欲聾,吶喊聲、廝殺聲驚天動地。林彪把軍團部搬到前沿陣地,直接指揮戰鬥,全軍將士士氣大振。午後,又追敵至唐崗鋪,激戰兩個多小時,敵軍全線潰退,向撫州逃去。我軍勝利搶占滸灣。2月的寧都黃陂戰役,打得也非常激烈和漂亮,紅一軍團戰果纍纍,繳獲的戰利品花了一周時間才搬運完,還繳獲兩架敵機。
籃球比賽好盛行
1933年8月1日前後,紅軍各部隊為紀念第一個八一建軍節,紛紛舉行體育比賽。
1933年8月6日至14日,紅一方面軍舉行了全軍首屆赤色體育運動大會。比賽項目分軍事、政治、文化、體育等方面共30餘項。軍事項目有行軍、宿營、防空演習、連隊攻防、實彈射擊、跳越障礙等;體育方面有100米、500米、跳高、跳遠、單槓、雙槓、足球、籃球等。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出席了閉幕式,向獲獎者頒發了獎旗、獎章和獎品。
王汝申參加的比賽項目有好幾個,但最喜歡的是當時最盛行的籃球賽。
蘇區物質條件非常艱苦,在體育方面,根本沒有經費去購買籃球和修建正規的籃球場地。大家只好想些辦法,因陋就簡,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自行設計開闢籃球場地和自製籃球。籃球場就是將附近的一塊地整平,用竹子編兩個圈綁在兩根竹竿或木樁上,埋在合乎球場規定尺寸的兩端。
當時籃球比賽非常盛行,不但成立有少共中央籃球隊、國家保衛局籃球隊、中央政府籃球隊、少共中央娃娃籃球隊等,少共中央與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的青年婦女也成立了女子籃球隊。記得還有過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一天,紅軍學校的籃球場被圍得水泄不通,王汝申用力擠前一看,原來是在進行男女對抗籃球賽。紅校青年隊是幾個弱小的男子,而女子隊個個體格健壯。圍觀民眾都捧腹大笑:“小男子隊怎樣打得過這班女子隊噢!”
“在那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央蘇區十分重視體育教育,注重通過體育運動喚起、組織、武裝民眾。特別是通過體育競賽,來增強蘇區軍民體質,提高軍事戰鬥力。雖然當時條件困難,設備簡陋,但蘇區體育運動搞得轟轟烈烈。我們都很喜歡看朱德總司令代表的甲隊與五軍團董振堂軍團長所在乙隊進行的籃球表演賽,特別過癮。朱總司令的精湛球藝,場上緊張激烈和龍騰虎躍的競爭場面,不時引起觀眾熱烈的掌聲。在陝甘寧邊區時,我也跟朱德總司令一起打過籃球。” 王汝申回憶說。
中央紅軍大轉移
1934年4月,敵人集中兵力進攻廣昌。廣昌是中央蘇區的北大門,瑞金出現危機!敵機不斷襲擾紅軍陣地,哪裡冒煙,就飛到哪裡投彈掃射。從廣昌到瑞金之間到處是硝煙瀰漫,隆隆的爆炸聲不絕於耳。紅一軍團奉命在廣昌一線固守,同敵軍進行了18天的血戰。之後,一直打到9月,戰鬥從未間斷過。每次戰鬥,紅軍都是在敵人飛機、大炮的瘋狂轟擊下與敵作戰,傷亡之慘重可想而知。高虎垴戰鬥、萬年亭戰鬥、驛前鎮戰鬥等,每次戰鬥,都是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
“9月底,我們紅一軍團從沙洲壩出發,走上西征路。我們和紅三軍團都是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的先頭部隊,11月27日就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控制了湖南界首至覺山鋪間的渡河點,為後續大部隊通過湘江創造了有利條件。長征中的艱苦,現在的年輕人是無法想像的。血戰湘江、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四渡赤水、奪取瀘定橋、攻占臘子口等戰鬥,使得我們紅軍人數減少過半。我們日行軍速度一般都是80至100公里,非常辛苦。” 王汝申感嘆。
敵人經常同時出動十幾架飛機,以3架為一組,低飛進行掃射轟炸。紅軍的簡易掩體根本經不住重磅炸彈轟炸,大量掩體被爆炸的氣浪摧毀,巨大的爆炸聲震得紅軍官兵耳鼓轟響,站都站不穩。空襲結束緊接又是炮擊。呼嘯的炮彈雨點似的落在陣地上,來不及躲閃的戰士被炮彈炸得飛了起來,染血的草鞋、斷裂的槍枝樹枝一次次騰空而起。炮聲過後,便是黑壓壓湧上來的敵步兵。
當時紅軍十分缺乏彈藥,繳獲的尖頭子彈全部供機槍使用,步槍則儘量使用原來蘇區兵工廠自己製造的子彈。這些土造子彈威力有限,許多打不響,有的打出去不遠便自動跌落在地上,僅能起到些嚇唬作用。然而,就是這樣的子彈也數量有限。為節省彈藥,林彪戰前規定了各種槍的射擊距離。而警衛排使用最多的,就是揮動大刀進行肉搏戰。每當全身濺滿鮮血,那血腥味會使人不停地乾嘔。
1935年6月,紅一軍團率先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雪山夾金山。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意思是只有神仙才能翻過大雪山。在翻越大雪山前,王汝申和戰友們被召集起來開會,要求每個人都帶足自己所需的乾糧,保證自己的供給。可食物有限,且寒從腳起。那穿草鞋的雙腳冰冷冰涼;身上沒有厚衣可穿,只能沿途找些百姓的舊麻袋、皮口袋, 挖個袖窟窿裹在身上。令王汝申更惱火的是缺氧,需要不停地喘氣……飄飛的大雪,堅硬的冰雹,衣服凍成了冰筒,眉毛、鬍子上結滿冰霜,腳凍得麻木了、紅腫了,還得咬牙默喊“要生存、要戰勝死亡”堅持爬,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凍死。很多戰士和傷病員經不住雨雪、寒風和冰雹襲擊,倒在雪地上就再也沒有起來……
翻越五座大雪山後,又是過草地。草地的情景,令人怵目驚心。一望無邊,遍地是水草沼澤和淤黑腥臭的泥潭,根本沒有路。經常是霪雨霏霏,或是烈日與狂風暴雨一起交替出現。草地上總瀰漫著陰森的濃霧,只有太陽升起後,才能看清飄浮著的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草垛,草垛與草垛之間全是醬黑的沼澤,散發著惡臭。人和馬必須把腳踏在每叢草垛的根部,不然,一不小心陷入泥沼,就會被泥沼慢慢吞沒。就是這樣,還必須日行軍40至50公里。因為少於40公里,就很容易掉隊。此外,草地上還缺水斷糧。為了不被餓死,只要是能填肚子的東西,野草、皮帶、馬糞中未消化的穀物,不管是什麼,戰友們都拿來吃。6天后,當王汝申和部分戰友奇蹟般地走出沼澤地時,感覺如從地獄回到了天堂。回想起來,老人眼中閃爍著淚花:“紅軍過草地的犧牲最大。”
騎馬揮刀殺日寇
1937年,王汝申四喜臨門。一喜是他從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警衛員升為騎兵營的排長;二喜是上級考慮到他參軍離家多年與家裡失去聯繫,批准他與從事後勤工作的一名女戰士結婚;三喜是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喜是愛妻不久後懷孕了。
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攻入中國內地,揚言3個月滅亡中國。一一五師師長林彪決定利用平型關的險要地形,給西進的日本侵略軍殲滅性的打擊。1937年9月26日晨,一一五師官兵冒雨埋伏在平型關公路兩側的山地上;王汝申所在騎兵營則抄後路,阻擊增援日軍。待日軍和大批輜重車輛全部進入一一五師設伏地域後,一枚紅綠兩色信號彈升上天空,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便開始響徹山谷。日軍陣形頓時大亂,車撞車,人擠人,馬嘶人竄,火光閃閃,煙霧瀰漫。騎兵營奮力阻擊日本援軍於靈丘以東。王汝申手握步槍飛馬向前,一槍一個。後來,他又帶領全排騎兵揮動大刀,與日寇進行近距離的白刃戰。同時還將敵汽車的輪胎砍破,令其癱瘓。經過一天激戰,平型關戰鬥獲大捷。
1938年,日本侵略軍侵占天津、北平後,十分猖獗,妄圖從山西渡黃河,一口吞掉陝甘寧邊區。在此期間,王汝申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傷痛——在一次日寇的飛機轟炸中,他妻子和年幼的兒子不幸被當場炸死。
在之後的抗戰過程中,王汝申總是一馬當先,拚命殺敵。一次,王汝申奉命伏擊日寇一支運輸部隊。他帶領全排鐵騎如一股狂飆掃向日軍。寒光閃爍中,騎兵排將100餘名日寇全殲,繳獲近百匹好馬及大量的罐頭等食品。之後,在一次突圍戰中,他又帶領騎兵排消滅300餘名“掃蕩”的日偽軍。
1941年3月始,一一五師長期駐紮在山東莒南大店。英勇抗日的王汝申深受部隊領導的賞識及戰友們的欽佩,也很快得到提升,從騎兵團排長到連長,再到營長。不久後,上級領導還有意將他升為騎兵團長,但王汝申堅持不乾。他對領導說,自己文化水平不太高,看地圖也並不十分內行,幹個營長管個500人還行,一個團就不一樣了,1500多條生命呀,萬一有個閃失,自己哪能承擔得起那份責任。之後的3年間,王汝申征程萬里,屢經轉戰,頑強拼搏,不畏槍林彈雨,一直堅守在營長這個職位上。1944年6月,在一次與日寇的遭遇戰中,王汝申身負重傷,經一番緊張搶救才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1945年7月,身體剛得以恢復的他強烈要求上戰場殺日寇,可不久時局發生了轉折性改變: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前往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部隊報到的王汝申,沒有鬼子殺了。但不久,解放戰爭開始。
之後的幾年,騎馬揮刀馳騁疆場的王汝申,到底經歷了多少次戰役,他數不清,也記不清。也許,只有遍體的傷痕知曉。王汝申只知道:“怕死不當兵,當兵不怕死!”“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紅色隱士
婉拒提升
1914年6月,王汝申出生於江西省瑞金縣下壩鄉里布村。1932年7月,在國民黨軍第四次對中央蘇區發起大規模軍事“圍剿”之時,為武裝保衛蘇維埃,他毅然報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被編入紅1軍團擔任通訊員。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他跟隨中央紅軍主力北上轉移,經受住了空前嚴峻的考驗,走完了長征全程。
抗戰期間,他歷任八路軍115師2團騎兵排長、連長和營長,曾以一個排伏擊日軍一個運輸中隊,繳獲百匹戰馬和大量食品;以一個連迎戰日偽一個混合大隊,斃敵300餘名。解放戰爭中,在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摩擦時,他親率幾百人的隊伍揮刀殺退國民黨2個騎兵團的圍攻,2名敵團長被砍死。因戰功卓著,上級有意提拔他擔任團長,但被他婉言謝絕了。
主動轉業
新中國成立後,王汝申主動要求轉業回鄉,並拒絕了組織上要他出任縣長或區長的安排,在鄉村基層一直乾到退休,最高職務只當了幾天公社副社長。直到1980年12月落實老紅軍政策,已近古稀之年的他才由退休改為離休,享受應有的政治生活待遇。
王汝申老家所在的里布村中田小組距離市區50多公里,屬於瑞金市最邊遠、貧窮的小山村之一。別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遠走高飛,而王汝申身為開國功臣,卻安貧樂道,甘居人後,紮根深山老林大半輩子不肯挪窩。
他還經常引用葉劍英元帥的名言,從小教育子孫後代要“挺起胸膛走路,夾著尾巴做人”,千萬不能有“自來紅”思想,躺在祖父輩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大兒子放棄了到城裡的糧油公司、林業局坐辦公室的機會,選擇了離家較近的林場做了一名普通林業工人。小孫子師專畢業後,也放棄了留在城鎮中心學校任教的機會,自願回到基礎條件差、學生不足200人的里布國小支教。如今,王家四代同堂,孝子慈孫,朝夕相伴;尋常家飯,素位風光,其樂融融。
樸實無華
自退休至今,王汝申與時俱進,從未間斷過自修學習,關注國計民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有一次,他正患重感冒,臥病在床,突然接到上級黨委開展黨員教育活動的緊急通知,家人都勸他乾脆請假算了,但他執意不從,硬是拖著病體走了幾十里山路,按時趕到了指定會場。里布村中田小組地處偏僻,境內山陡路窄,交通極為不便,鄉親們與外界聯繫、商品買賣,全靠肩挑背馱、兩腿驅動。王汝申越到晚年,越是感到內疚不安,在他牽頭、贊助下,一條連線鄉鎮的水泥公路終於貫通,昔日的窮鄉僻壤日益邁向城鎮化。
王汝申作為一名軍人,一向注重體育鍛鍊。在中央蘇區時,他曾參加過首屆赤運會;在陝甘寧邊區時,他還跟朱德總司令同場競技打過籃球。解甲歸田後,他開會辦事總是不辭勞苦,堅持安步當車;退休後,他每天都要下地勞動,打掃庭院,每年還要堅持外出旅遊。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以95歲的高齡被選拔為江西瑞金站第192棒火炬手,圓滿完成了“祥雲”聖火的傳遞任務。
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生活,風吹雨打,粗衣糲食,當年戰場上威風八面的王汝申漸漸地變得像個村夫野老。但他精神矍鑠,行動敏捷,眼不花、耳不聾,完全沒有人到期頤之年的龍鐘老態。樸實無華的外表、平易近人的作風,反而拉近了他跟鄉親們的距離,他們有了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困惑,都很信任地向他求助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