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察分析,研究團隊認為這件蜥蜴標本代表一個新屬種,將其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Indrasaurus wangi)。屬名“因陀羅”來自古印度的吠陀傳說,古神“因陀羅”在一場著名的戰役中,被龍(這裡暗指小盜龍)完整地吞入肚中;種名“王氏”則命名自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原,旨在向他多年來在古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和古生物學科普工作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表達敬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王氏因陀羅蜥
- 拉丁學名:Indrasaurus wangi
- 界:動物界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王氏因陀羅蜥與白堊紀的蜥蜴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而與現代蜥蜴的親緣關係較遠。值得提出的是 ,這種蜥蜴的牙齒不同於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內的其他蜥蜴,從而增加了熱河生物群蜥蜴類的生物多樣性,也暗示了這種蜥蜴的食性可能較其他蜥蜴有所不同。
形態特徵
而本項研究所報導的趙氏小盜龍標本,是迄今被報導的第四件胃裡保存食物的小盜龍化石。結合之前的研究可知,小盜龍是一種肉食性恐龍,食譜包含鳥,魚,哺乳動物和蜥蜴,指示小盜龍是一種機會主義捕獵者。體內的蜥蜴被其從頭到尾、整體吞入體內,這種進食方式與現在的食肉鳥類捕食蜥蜴的方式相似。
即使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傷齒龍類——近鳥龍(Anchiornis)已經具備了與現代鳥類相似的消化特徵(將難以消化的骨骼、毛髮、昆蟲硬殼等,以食團的形式吐出),但是小盜龍明顯不具備這種消化方式。這表明在從恐龍到鳥的演化過程中,相近的類群存在平行演化,一些性狀可能獨立地演化了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