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元(抗日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殿元(1919-1942)山東省榮成市港西鎮王官莊村人。出身貧農,上學讀書時,受張鋒老師(時任中共威海特支書記)的影響,思想進步,立志抗日救國。畢業後在村里一邊勞動,一邊參加革命活動,曾為本村地下黨組織遞送信件,散發傳單,是一個滿腔熱血的革命青年。1939年參加八路軍,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結業後,被分配到膠東區公安局警衛連擔任政治指導員。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殿元
  • 出生地:山東省榮成市港西鎮王官莊村
  • 出生日期:1919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年底,日本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茨親自到膠東,糾合兩萬多日偽軍,在飛機、軍艦的配合下,對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鐵壁合圍”“拉網掃蕩”,妄圖一舉消滅膠東主力部隊,摧毀膠東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敵人的大“掃蕩”,膠東區黨委行署和軍區決定,將膠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撤離牙山中心根據地,轉移到邊緣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同時,抽調專員公署的部分領導幹部和公安局警衛連組成“膠東軍區戰時戒嚴指揮部”,指揮部下設3個小分隊,負責下鄉組織民眾進行反“掃蕩”。王殿元和第三科(教育)科長唐慈奉命帶領第三小分隊16人,趕赴乳山縣馬石山地區,組織發動這裡的幹部、民眾實行戒嚴,空舍清野,反奸反特,維持地方治安,為反“掃蕩”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膠東軍區戰時戒嚴指揮部的有力領導下,日軍“拉網掃蕩”的包圍圈雖然一天天緊縮,但被圍困的民眾卻有組織、有領導地一批批進行突圍。11月23日,日軍將包圍圈突然緊縮到馬石山地區,把萊(陽)、海(陽)、牟(平)、棲(霞)等地數千名民眾、共產黨幹部、部隊傷病員及部分執行任務的政工人員,緊緊地包圍在方圓不足40里的圈子裡。這時,聚集在馬石山後坡的兩千多名民眾,在幹部、民兵的帶領下,化整為零,三五成群,順著山溝繞過敵人封鎖線進行突圍。然而,山前坡還有兩千餘名民眾沒有突圍出去。在這危急時刻,王殿元、唐慈帶領的小分隊趕到這裡。民眾馬上圍擠在戰士們周圍,爭相訴說周圍的情況。王殿元馬上在民眾中挑選出一些村幹部和民兵,召開了一個臨時會議。王殿元簡短地講了當時的嚴峻形勢和如何組織民眾突圍的問題。會後王殿元和戰士們登上馬石山察看了地形,決定由村幹部和民兵帶領一部分民眾往東突圍,小分隊掩護部分民眾往西突圍。夜裡10點多鐘,突圍開始了,王殿元、唐慈和戰士們帶領500多名民眾沿西溝前進。當第三批民眾也勝利突出重圍時,王殿元和戰士們本可以隨民眾轉移到安全地區,可是,他們想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山里還沒有衝出去的鄉親,於是他們放棄了突圍的機會,毫不遲疑地返回馬石山前坡。當他們返回山上時已至黎明,敵人四處搜查,形勢嚴峻,突圍已不可能。小分隊立即占領有利地形,準備與敵人決一死戰。王殿元指示戰士們急速進行戰鬥準備,搬大石頭加固天然石牆強調節約彈藥。狡猾的敵人把民眾放在前面作掩護,從東、西、南三面向山上發起進攻。在三面受敵、孤軍作戰的情況下,戰士們與十幾倍於己的敵人激烈戰鬥5個多小時,打退敵人的幾次進攻,中午時仍堅守陣地。此時唐慈和幾位戰士已犧牲,有的戰士受傷,彈藥也不多了。大家再次搶修工事,準備石塊,誓與敵人戰鬥到最後一息。24日下午2時許,敵機再次轟炸,敵人從東、西、南三面同時展開進攻。戰鬥異常殘酷,王殿元被子彈射中頭部,壯烈犧牲。當敵人進逼到山頂時,剩下的3名戰士誓死不作俘虜,把槍枝摔毀,抱在一起,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同歸於盡。1943年1月25日,為了緬懷在這次慘案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和遇難民眾,膠東行政主任公署召開軍民公祭大會,並在馬石山烈士墓樹碑紀念。1970年乳山縣人民政府在馬石山主峰修建革命烈士紀念塔和抗日烈士紀念堂。烈士們毀壞的槍枝,至今仍陳列于山東省革命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