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璸

王榮璸

王榮璸,船舶工程專家。畢生致力於船舶工藝技術實踐、教育和科研活動,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主持了中國第一代潛艇和第一艘自行設計和國內配套的萬噸輪“東風”號的建造工作。創建了中國船舶工藝研究機構,為中國造船事業的發展和造船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榮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船舶工程專家
  • 主要成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的創始人之一
簡介,職業生涯,尊重科學,不迷信外國,參加護廠鬥爭,搶修設備和艦船,建造潛艇,學理深,經驗富,深入科研第一線,個人簡歷,1903年10月30日,1925年,1925~1929年,1929~1932年,1932~1937年,1937~1939年,1940~1944年,1944~1946年,1946~1949年,1949~1964年,1964~1978年,1978~1989年,1958~1966年,1958~1989年,1962~1989年,1962~1979年,1964~1989年,1965~1989年,1978~1989年,1979~1989年,1979~1989年,1989年3月2日,主要譯著,

簡介

王榮璸,又名王英賓,1903年10月30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現福州市)。祖父王文襄是清朝進士,做過5任知縣,為官清廉,死時只留下一椽小屋和幾櫥古書。父親王香宇,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後改讀法律,性拘謹,一生只做司法行政工作,且收入微薄,無力負擔子女教育費用。故王榮璸自國小、中學、大學以至留學都是公費資助。其夫人林巽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尹民的胞妹,聰敏睿智,文靜賢淑,是他生活和事業的好助手。
王榮璸王榮璸
王榮璸6歲入福州省立第二國小,12歲考入福州省立第二中學。1918年至1925年,篤志“科學救國”,考入馬尾海軍飛潛學校造機科學習。畢業後,派在馬尾船政局實習,同年冬調往上海海軍江南造船所實習,旋即補為圖算員。1926年參加中共在海軍內成立的黨的地下外圍組織“新海軍社”,並參與組織海軍江南造船所職工會。1929年9月派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留學,研究內燃機設計和製造技術。1932年8月回國任江南造船所輪機廠造機員。1937年5月,升任輪機廠工務主任。是年“八一三”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江南造船所停工,王榮璸一面組織疏散機器設備,一面設計並製造觸發水雷
以阻止日艦沖入南市。這是中國第一次自製的觸發水雷,具有強大的爆炸力。1937年8月16日,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本戰鬥旗艦“出雲”號艉部被王榮璸等人所造的水雷炸傷,失去指揮力,不得不拖往他處搶修。1938年1月,王榮璸被派往德國監造潛艇。在德國期間,他苦心鑽研,收集和積累了大量有關潛艇生產的技術資料。1939年,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訂製潛艇被德國留為自用,遂於是年冬回國,王榮璸想到,中國今後一定能自己製造潛水艇,因此,他在回國時將所積累的資料帶回國內為中國海軍所用。回國後,在常德海軍水雷製造所任海軍候補員。1940年2月,調往重慶海軍工廠任工務課課長,併兼任重慶商船專科學校(為原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因戰火內遷,後於1946年在上海復校,今上海海事大學前身)造船科教員。其後,重慶商船專科學校造船科併入重慶交通大學成立造船系,王榮璸任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1944年10月,作為“中國海軍造船人員赴美服務團”團員,先後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海軍內燃機學院研究內燃機,及紐約海軍造船廠實習造船。1946年2月回國後,在海軍江南造船所主管輪機廠工務。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兼任同濟大學造船系授。 1947年,他以其諳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親自組織和指揮江南造船所新建發電廠工程,解決了因華商電氣公司供電不足和經常停電帶來的麻煩。
船舶船舶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積極參加了“反搬運、反疏散、反破壞”鬥爭,為國家保留了大量珍貴的造船資料,並鼓動和勸說許多工程技術人員不去台灣毅然留大陸為新中國造船事業服務。
上海解放後,1949年6月28日,他被任命為江南造船廠首任總工程師,主持了多項重點工程,搶修了三個船塢,為海軍趕修艦艇贏得了時間,有力地支援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沿海島嶼。50年代,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代潛艇及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主要設備材料由國內配套的萬噸輪“東風”號等大型船舶的建造工作。1950年3月至1953年7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開設動力裝置設計、柴油機設計等課程,他以其淵博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術,為發展中國的船舶專業教育作出了貢獻。
1956年,他奉派赴蘇聯出席漁船技術會議,並考察了?>蘇聯的船舶科學研究工作。
1964年1月,被任命為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首任所長,建所之初,他就支持計算機等新技術在船舶建造中套用的開發研究工作,並派科技人員外出學習。他親臨科研第一線指導工作,取得了第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工藝科研成果。
他是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創始人之一,擔任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上海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並先後兼任六機部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船舶組組員、國家船舶檢驗局技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科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委造船專業委員會委員、第三屆中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中國政協委員和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等職。
王榮璸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深入實際,堅持教育、生產實踐和科研相結合。他的言行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在他所工作過的廠、所、院校有口皆碑。

職業生涯

尊重科學,不迷信外國

王榮璸青年時代留學英國,又在德、美學習和工作多年,他努力學習國外
先進科學技術,尊重科學,但不迷信外國。1946年,王榮璸從美國學習回來,在江南造船所主管輪機廠工務,當時,美國為推銷其大批戰後剩餘物資,以幫助中國為名,派出一批工程技術人員來到中國,充當技術顧問,其中有些人高傲自大,常以鄙夷的目光看待中國技術人員和工人。王榮璸看不慣這種現象,他認為對待技術,來不得半點虛假,不管你是什麼外國專家、工程師,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能裝懂。為此常常為生產技術問題與美國人發生爭論。所方怕這樣下去會影響所謂“中美友好”,於是將王榮璸調離輪機廠,改任造機設計課課長,以避免與美國人發生衝突。1947年,江南造船所為解決因華商電氣公司供電不足和經常停電而帶來的麻煩,決定在所內建造一所發電廠。發電廠內需安裝4台發電機,每台為300千瓦,都是從太平洋梅納斯島上運來的美國剩餘物資。這項工程由一個美國工程師指揮安裝。但是這個美國工程師搞了很久還是不能發電。不得已,所方只能請擅長內燃機專業的王榮璸來負責這項工程。王榮璸到現場察看後提出,為使工程順利進行,避免干擾,必須將美國工程師調開,所方接受了他的要求。於是王榮璸就按照自己的方案,重新定位安裝,並親自指揮調試,結果只化了很短時間,就完成了全部安裝調試工作,正式發電使用。
《中國造船》《中國造船》
1948年,江南造船所在建造“伯先”號客貨輪時,美國人認為中國生產的鍋爐質量不好,提出要到美國去買。王榮璸根據前幾艘船使用情況,列舉了大量事實,認為國產鍋爐不但質量可靠,而且很安全,堅持使用國產的,使美國人不得不收回意見。這兩件事在中國技術人員中反響很大,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參加護廠鬥爭

為國家保留了大批珍貴資料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海軍當局決定將江南造船所技術員工和機
器設備遷往台灣,並準備炸毀工廠。當時,中共中央派林亨元通過郭壽生與王榮璸聯繫,要他在江南造船所技術人員中開展“反搬運、反疏散、反破壞”護廠鬥爭。王榮璸早在1926年就認識郭壽生,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新海軍社”,並參與組織海軍江南造船所職工會。因此,他對共產黨甚有感情,當即同意參加這一鬥爭。於是他憑藉工作之便,一方面動員工程技術人員不去台灣,另一方面與各工場主管秘密商議,以需要修理軍艦為名,拖延拆遷重要設備時間,而且以壞充好,裝運台灣。同時將江南造船所自1905年至1949年的主要造船圖紙共26000餘張轉移到所外保存下來,還保存了全套造船年鑑,許多工程技術人員經他動員後也毅然留在大陸,決心為新中國服務。王榮璸的出色工作,為建國後江南造船廠的迅速恢復生產打下了基礎。
《船舶管理》《船舶管理》

搶修設備和艦船

為建設人民海軍創造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王榮璸投入了“醫治創傷,恢復生產”的工廠搶修工作。三座船塢是江南造船廠的重要設備。其中第1、第3號船塢受損較少,以一般技術就能修復,唯獨第2號船塢破壞嚴重。該船塢的抽水間設在地下,已全部浸在水中,塢閘損壞部分又在水下、船塢內灌滿了江水。要搶修塢閘,必須抽乾塢水,要抽乾塢水,必須先修好抽水機;要修好抽水機,又必須抽乾塢水。三者互相關連,在當時設備被嚴重破壞,技術力量又不足的困難情況下,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時無從著手。
王榮璸反覆考慮了多種方案,最後他利用物理上虹吸原理來抽乾塢水。於是他找來了已報廢的空心起重吊桿柱,用它改作虹吸管,先將2號船塢的水引入1號船塢,再用1號船塢的抽水機將水抽到黃浦江。與此同時,立即用電焊修補2號塢的塢閘。不久,2號塢閘很快就修復了。
由於該塢的抽水機已嚴重損壞,不能再修,王榮璸當機立斷,決定重裝。其時,缺少一隻大功率馬達,他把存放在廠外倉庫里的一隻舊馬達,進行改裝後使用,從而解決了抽水機重裝中的問題,使第2號船塢很快投入了生產。
為了早日解放沿海島嶼,江南造船廠擔負了修理國民黨遺留下來的“接”字號和“花”字號軍艦的任務。這些軍艦主機機型複雜,有的是內燃機,有的是蒸汽透平機,而工廠因遭到國民黨嚴重破壞,零配件奇缺,王榮璸心急如焚,決心自己設計製造。主機中的氣缸套、活塞活塞環,都是合金鑄鐵,當時工廠生產條件很差,為保證零件質量,他對所用材料都要經過嚴格的分析和檢查,證明符合要求後才同意安裝使用,保證了這些軍艦的修理質量並及時投入戰鬥。
廣州某艦在修理時,因缺少錨機,要求江南造船廠幫助解決,王榮璸在找不到現成錨機的情況下,決定重新設計製造,並親自和工人一起專程到廣州造船廠安裝試車,直到滿意為止。他在廣州期間,還指導和幫助解決了其他艦艇在修造中存在的許多技術問題,以實際行動支援了南海艦隊建設。
1954年,江南造船廠接到了搶修一批渡海用登入艇的任務,在該工程接近尾聲時,發現8艘小型登入艇的艇首大門不能隨意關啟,在場的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動了不少腦筋,還是發生軸承發熱和冒煙現象。由於當時任務緊迫,有人建議在門機各滑輪組處再加一道滑輪組,以減輕門機負荷,並打算立即交鑄造、船體和機械等車間加工製造。正在這時,王榮璸從北京開會回來,聞訊趕到現場,他從船首到船尾,進行了仔細觀察,又到機艙檢查一番,隨後對大家說,“加工件暫時不要做。開門機構是按原位定位的,不可能出現超負荷現象,我看主要是穿鋼絲繩時將動滑輪改變為定滑輪了,致使大門無法活動,只要穿法反過來,即可解決。”工人們按他的意見,將鋼絲繩重新反穿後,艇的大門果然可以靈活啟閉了。折騰了幾天還不能解決的8艘登入艇的技術難題,在王榮璸的指點下,只花半天時間就全部解決了。

建造潛艇

50年代初期,根據中蘇兩國協定,江南造船廠在蘇聯專家幫助下,開始建造中國第一代中型常規潛艇。當領導將這一任務交給王榮璸負責時,他高興得熱淚盈眶。1938年,他去德國監造過潛艇,那是人家造的,現在在共產黨領導下終於在自己的造船廠里,由中國人的雙手親自來建造潛艇,這怎么不叫人高興呢?王榮璸在整個潛艇建造中,擔負了組織生產和技術領導的重要責任。並在工藝設備安排、人員培訓以及試航基地選址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勞動。 潛艇建造的第一道工序是線型放樣,潛艇的線型質量要求比較高,放樣樓木質地板不平度每平方米允許誤差為正負2毫米。江南造船廠五十年代的放樣樓原是早期留下來的舊廠房改建的,不符合潛艇線型放樣要求,但要新建放樣樓,一是趕不上產品開工時間;二是基建資金有困難。於是王榮璸提出放樣樓橫樑加強,樓面地板全部重新刨平的方案。實施後經檢查、測量,基本上符合要求,在徵得蘇聯專家的同意後,開始了線型放樣,爭得了潛艇開工的時間,節約了基建投資。潛艇建造初期,沒有加工圓形肋骨的大型設備,為解決這一難題,王榮璸利用一台閒置的大立車,外面配上一個5米新花盤,再將登入艇上的一台備用電機改裝成動力裝置,解決了潛艇圓形肋骨加工問題。這也為後來加工打浦路、延安東路越江隧道的盾構掘進機、江南造船廠的40噸、75噸、100噸、150噸高架吊車的大針輪以及外廠委託的許多大型工件加工工程創造了條件。
建造潛艇,各工種和各階段的工程量必須在某段時間內完成,否則會影響整個產品的建造周期。潛艇耐壓殼體液壓試驗是個關鍵製造階段,對產品建造周期有很大影響。耐壓殼體上的有關焊接附屬檔案、試壓的附屬裝置、潛艇體的加強等共200多個項目要全部焊接完成,安裝好,並經軍代表逐項檢查驗收後才能進行液壓試驗。每到關鍵階段,王榮璸每天都要到現場詢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潛艇的下水,必須待產品上的各項設備都完整安裝結束後才能進行。這項工作比較複雜,綜合性強,各種驗收項目有幾百項之多。稍一不慎就有脫期危險。王榮璸善於發揮大家的智慧,順利地解決了立體分段吊運工藝及船台基礎加強等難題,保證了建造進度。潛艇第一艇下水前,發現滑道表面層有裂紋,軍代表不同意產品下水,王榮璸就這一重大問題召開有關技術人員會議,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解決的方法,並採集試樣,進行壓強、壓滑等各種試驗,最後根據試驗獲得的科學數據,作出了按時下水的決定。
1956年春季,潛艇第一艇已進入碼頭試車階段,接近試航交船。當時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尋覓一個適合於潛艇試航的基地。按照要求,潛艇試航海域水深需在40米以上,中國東南沿海海域大都是淺海,水深達不到要求,如果到公海去試航,雖然水深了但需要大批艦艇護航,且不保密。於是,船廠由副廠長孫林楓和王榮璸率領有關人員陪同蘇聯專家組長共20餘人前往浙江舟山基地考察選址。在基地海軍首長支持下,王榮璸等人乘登入艇在舟山基地周圍海域反覆勘察了水深、水樣、流速航標,隨後又到海軍旅順基地考察了海水較深、港灣條件較好的渤海海域。最後呈報海軍領導機關確定潛艇水上航行試驗在舟山基地附近海域進行,水下航行試驗在旅順基地進行,從而使試航交船工作順利完成。

學理深,經驗富

善於在實踐中解決技術難題王榮璸工作深入細緻,善於把別人的意見同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而且擅長親自動手解決問題,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修復3號船塢,他費了幾天幾夜的思考,構想了一套打撈塢閘的計畫,當他把這個計畫提出時,工人方面也提出了一個計畫,他馬上拿來仔細研究,並決定採用。為穩妥起見,他在這個計畫中加上了各種確保全全的補充措施,因而修復3號船塢的艱巨任務,得以在一個半月內勝利完成。
船舶修、造好後,要去試航。對重點產品,他必親自參加,而且一上船就進機艙、鍋爐艙。大熱天,機艙內溫度將近40℃,他汗流浹背,工作衣也濕透了,還是作各種檢查,遇到機器故障就親自動手排除。
在建造第二代潛艇時首艇系泊試驗發現響聲。他親臨現場,鑽進狹小的壓載水艙里尋找響源,在他的指導下,終於發現了由於螺旋槳設計有問題,造成空泡擊聲,經702所模擬試驗,證實了他的論點正確。後對螺旋槳設計進行了改進,聲響自然消除。
“65”產品在建造過程中,隔倉焊接發生裂縫。有人認為是材料問題,而王榮璸卻認為是設計和工藝問題,據王榮璸的建議,工藝上進行了改進,裂縫問題就消除了。
1960年江南造船廠建造萬噸輪“東風”號。當時設計的電源是採用交流電,而國內尚無滿足防霉、防潮、防鹽霧等三防要求的船用交流設備,因此,直接採用交流電制條件尚不成熟。為了不影響建造周期,就必須解決電制矛盾。為此,王榮璸主動與有關部門聯繫協調,並請示領導機關,決定把全船交流電設計改成直流電源,從而加快了“東風”號的建造進度。
六十年代,江南造船廠擔負建造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任務時,工藝上要解決厚度為120毫米的鋼板焊接問題,為此需添購一批蘇制電渣焊機。當時中蘇關係已經惡化,外訂已不可能,而工廠內只有2台電渣焊機。為此,王榮璸就同設備動力科商量,決定拆卸一台作樣機,自行仿造,連續製造了7台,解決了萬噸水壓機的焊接問題。

深入科研第一線

60年代初,為加強海軍建設,需要發展艦船建造工藝技術。大量工藝研究課題,需要建立船舶工藝研究所負責研究。1963年2月23日,原三機部第九總局發文決定由江南造船廠負責船舶工藝研究所的籌備工作,6月14日,正式成立船舶工藝研究所籌備組,確定由王榮璸兼任籌備組組長。9月11日,王榮璸主持籌備組領導小組擴大會議對修改後的設計任務書,及建所規劃書進行審議,並於9月12日正式上報設計任務書。11月21日,國家計委、國家科委批覆了船舶工藝研究所的設計任務書報告,同意成立船舶工藝研究所,並確定了建所規模、投資數額、承擔任務和所址等。
1964年1月28日,原六機部任命王榮璸為船舶工藝研究所首任所長,其時,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他與年輕人一起積極探索建所途徑,通過對中國13個地區93個單位的調查研究,與第九設計院一起完成了建所初步設計技術任務書的編寫。旋即開展了第一批科研課題:碼頭全負荷試車、拋丸除銹、船用富鋅底漆、爆炸成型、比例放樣、高壓無氣噴漆機、CO2氣體保護焊和電磁吊車等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長期來,中國造船廠一直使用紅丹底漆。在船舶建造過程中,凡接觸紅丹底漆的工人無不受到鉛毒影響,並在人體中逐步積累,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產生嚴重的後遺症,嚴重威脅工人健康。為解除工人受鉛毒侵害,原六機部於1964年下達了進行替代產品——富鋅底漆的研製任務
。當時任所長的王榮璸對此極為重視,組織力量開展了研究。1965年,富鋅底漆課題正在江南造船廠進行實船試用,發生了幾起工人焊接時發燒的“鋅熱病”事件,影響了課題的進展。王榮璸為了探明“鋅熱病”是怎么一會事,對人體有何影響,來到試驗現場,親身體驗氧化鋅煙氣對肌體產生的反應。 王榮璸從試驗現場親身體驗後與課題組共同研究,認為:在外場及大、中艙內,焊接施工時富鋅底漆產生的氧化鋅氣體濃度均可保證在國家標準7毫克/立方米以下,在通風不良的小艙或雙層底中焊接有超標可能,但只要採用適當的通風及安全措施,並嚴格控制漆膜厚度在15~25微米以內,是完全可以確保工人勞動衛生條件的。以後又經生物試驗證明鋅毒不會積累,且對人體各系統不會造成後遺症。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這一底漆產品終於通過了部級技術鑑定,並迅速推廣套用,解除了工人鉛毒之害,不僅減少了二次除銹的工作量,更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早在1965年,王榮璸就重視電子計算機在造船中的套用研究工作。當時,所里沒有電子計算機,他就派人去華東計算機所尋求合作。他把工藝所、華東計算機所和船廠等使用單位組織在一起,共同開展“線型光順”和“外板展開”等首批計算機應用程式的開發,其成果很快在中國大、小船廠得到推廣套用。1969年,船舶工藝研究所添置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儘管其時王榮璸已被造反派揪斗並隔離審查,但他開創的電子計算機在造船中的套用(軟體)開發研究的路越走越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獲獎成果。
《船舶流體力學》《船舶流體力學》
1970年11月,王榮璸被撤消隔離審查,1972年9月,恢復黨組織生活,但尚未安排他擔任具體工作,其時,正逢他痛失愛子。老年喪子是人生一大悲痛,但他以年老病弱之軀,不僅承受了喪子的巨痛,還致力於國外造船先進工藝技術的研究,翻譯了大量文獻資料在《國外造船技術》雜誌上發表,對借鑑國外先進技術,推動中國造船工藝技術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1977年10月,王榮璸恢復了所長職務,其時雖已75歲高齡,但他老當益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深入科研第一線指導工作。例如,“電印號料”是一項快速號料新工藝,推廣套用後,在一定條件下將可較大幅度地提高船舶建造量。但其關鍵技術之一的感光粉末的研製條件十分艱苦。王榮璸親自來到感光粉末試製現場——京華化工廠,冒著高溫,在充滿了二甲苯有毒氣體的環境中,與科研人員一起進行試驗。他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使這項科研很快取得了成果。
富鋅底漆和電印號料感光粉末的研製過程,充分體現了王榮璸身先士卒,親臨一線,敢嘗“梨子”味道,關心青年成長的一貫作風,尤其是他不顧年高體弱,親臨現場,以身試毒的大無畏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造船工藝研究所優良的科研作風的形成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1979年,王榮璸從所長崗位上退了下來,擔任船舶工藝研究所的顧問,他在繁忙的社會和學術活動之餘,仍關心著祖國造船工藝事業的發展。
1988年3月,王榮璸病重住院,1989年3月2日去世,享年86歲。他在病重住院期間還時時關心國家大事和所里的工作,並且囑女兒將長期積累、保存起來的有關造船的珍貴圖書資料共847件全部獻給船舶工藝研究所。

個人簡歷

1903年10月30日

生於福建省閩侯縣(現福州市)。

1925年

畢業於馬尾海軍飛潛學校造機科。

1925~1929年

先後在馬尾船政局和海軍江南造船所實習,後補為圖算員。

1929~1932年

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處學習內燃機技術。

1932~1937年

任海軍江南造船所輪機廠造機員。

1937~1939年

德國任中國海軍駐德監造員、監造潛艇。

1940~1944年

任重慶海軍工廠工務課課長,並先後兼任重慶商船專科學校(原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教員和重慶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

1944~1946年

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海軍內燃機學院研究內燃機,及紐約海軍造船廠實習造船。

1946~1949年

在海軍江南造船所主管輪機廠工務,造機課課長。兼任同濟大學造船系教授。

1949~1964年

任上海江南造船廠總工程師,曾兼任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教授。

1964~1978年

任六機部船舶工藝研究所所長。

1978~1989年

任船舶工藝研究所顧問。

1958~1966年

當選為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1958~1989年

當選為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委員。

1962~1989年

兼任國家科委船舶組組員。

1962~1979年

當選為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船舶動力系統》《船舶動力系統》

1964~1989年

兼任國家科委船舶組船舶工藝分組組長。

1965~1989年

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技術委員會委員。

1978~1989年

當選為上海市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1979~1989年

當選為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

1979~1989年

當選為上海市造船專業委員會委員。兼任六機部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

1989年3月2日

病故於上海。

主要譯著

1王榮璸.新型可卷式艙口蓋.國外造船技術,1971(3).
2王榮璸.數控龍門銑搪工具機.國外造船技術,1971(3).
3王榮璸.取消翻轉工序的平板機械化雙面焊接.國外造船技術,1971(4).
4王榮璸.氣動裝置在船舶自動化中套用.國外造船技術,1972(1).
5王榮璸.造船型鋼冷彎加工合理化.國外造船技術,1972(1).
6王榮璸.工業攝影測量在造船中的套用.國外造船技術,1972(4).
7王榮璸.高速氣割.國外造船技術,1972(5).
8王榮璸.等離子細射流割炬用於熔割碳素結構鋼.國外造船技術,1974(3).
9王榮璸.關於船用推進器自動化設計和加工的綜合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國外造船技術,1976(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