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椽
- 出生日期:1747
- 逝世日期:1815
- 字:鉅穎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經歷,仕途之路,意外亡故,家世拾遺,
人物簡介
王椽(1747—-1815),字鉅穎,號硯亭,祖籍山東省臨沐縣曹莊鎮朱村,後隨曾祖父析居旺南莊;10歲左右以詩詞歌賦聞名鄉里,15歲入文庠,乾隆庚寅(1770)年恩科中舉,時年23歲;王椽考中舉人後,以教書為業。乾隆辛丑(1781)年,朝廷大選教職官員,他以大挑二等入選,任山東成武、博興、霑化教諭。58歲時,(嘉慶乙丑年)考中三榜第六十一名進士,欽點“即用”知縣,分發湖州補用。赴湖北等候年余無缺職;又奉旨分發河南候補,年余仍待職未就;忽家書傳報父病故,遂以丁憂上奏朝廷回籍守孝;由於他在候補及守孝期間不拿俸祿,所以家境逐漸貧困;同科進士、時任江蘇邳縣知事孫某,邀他前往幫助該縣徵收田賦,並暗示他可以從中做點手腳,以補充家計。但他廉潔仁厚,從不剋扣,也沒收分文賄賂。收賦後,只得些工錢回家。
王椽守孝期滿,仍赴湖北候補;不久,京山縣知縣缺職,遂奉諭赴任;時值嘉慶二十年(1814年)春,他已是67歲的年高之人,但仍以飽滿的熱情,在管家護送下,攜妻子到京山縣赴任;京山縣地處偏僻,歷代官吏不理政務民風,他頒布通令告示,懲治了一批流氓惡棍,使民風日漸好轉,社會穩定;由於他正民風,除陋習,禮賢下士,深受當地民眾擁戴,所以在任職一年後的夏天,當地百姓為褒揚其政績,特尋捕一大蟒蛇作為重禮相送,他不知何物,但一瞧見為一大蟒蛇,頓時昏死過去。經眾人急救,抬入後堂診治,半日方醒。自此得了重病,治療無效,不久即亡故。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椽,字鉅穎,號硯亭,(1747—1815),祖籍現臨沭縣曹莊鎮朱村,其曾祖父率本支析居現華橋鄉旺南莊。
王椽上三輩皆為貢生,可謂書香門第。椽自幼聰敏,勤奮好學,且強記博聞。六歲能背《四書》《五經》,十歲左右以詩詞歌賦聞名鄉里,十五歲入文庠,為族人所推崇。後來他在父親的指導下,潛心攻讀,勤學不輟,終於乾隆庚寅(1770)年,恩科中第二十九名舉人,時年23歲。
王椽考中舉人後,大多時間以教書為業。乾隆辛丑(1781)年,朝廷大選教職官員,他以大挑二等入選,先後任曹州府的城武、博興和武定府霑化縣教諭。由於他治學嚴謹,成績斐然。他任教諭職24年,培養了眾多人才。他自己更重視修身養性,博覽群書,詞賦、古文、經義,無不涉獵,一直想著光宗耀祖。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58歲時,嘉慶乙丑(1805)年考中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進士,欽點“即用”知縣,分發湖北補用。
仕途之路
考中進士後,王椽回家鄉省親亮職,其間邀鄉里舊友和社會賢達,到古郯城各處觀景遊覽。據民國年間編修的《郯城縣誌》記載:古郯城東北約五里處,有釣魚台,傳說孔子曾登此,故為郯城八景之一。清朝文人王椽攜友春遊至此,時值仲春,綠蔭碧水,景色如畫。王椽觀此詩興大發,遂賦七律一首:“禹台柳色繞長河,黃鶯啼花白雪多,婉轉無心逢麗日,風流遺韻似靈和,暖煙疊翠飛如織,春水傳聲解世歌,不負雙柑兼斗酒,遙隨十里風盧煙波。”這首詩字裡行間流露出他金榜題名春風得意的歡愉心情。
但是,王椽的仕途卻是非常艱辛。他在家省親後,即赴湖北等候補用知縣。年余無缺職,又奉旨分發河南候補,但年余仍候補未就。家書傳其父病故,遂以丁憂上奏朝廷回籍守孝。由於他在候補及守孝期間不拿俸祿,所以到守孝後期,家境已逐漸衰落。為生活所迫,多方求助。他曾得到一位同科進士、時任江蘇邳縣知縣的幫扶。該縣徵收田賦時,邀王椽前往幫辦,並暗示他從中剋扣,以補充家計。但他廉潔仁厚,清正愛民,從不剋扣,也沒收分文賄賂,被人所稱頌。收賦後,只得些工錢回家。回家後,他除操持家務外,大部分時間用於讀書、著書立說,鑽研理學經文,寫了不少詩詞歌賦,並譯註了《聖經全文》、《四書文稿間齋》、《硯亭詩文集》等雜作,可惜多已遺失。只有教育後代的《八條庭訓瑣言》得以留傳。他在《八條庭訓瑣言》中,要求後代“守王法,端品行,當勤儉,親師友,善教學,居官職,處友人,孝父母。”這可以看出他無論在學識、修養和社會經驗方面,都有了較深的造詣。 王椽守孝期滿,仍赴湖北候補。不久,京山縣知縣缺職,遂奉詔赴任。此時值嘉慶二十(1814)年春,王椽已是67歲的古稀之人,但他仍以飽滿的熱情,在管家的護送下,攜妻子到京山縣赴任。
上任不幾日,在一次升堂審案時,遇一犯事的青年,跟隨衙役大搖大擺地走上大堂,在眾衙役的威嚇中,立而不跪。這使王椽感到十分驚奇和生氣。正要動怒時,書隸上前耳語告知:此人是“公生子”,見人大一輩,見官不下跪。所謂“公生子”,即公公與兒媳生的孩子。椽聽後憤怒至極,驚堂木一摔,大聲喝道:“父奪子妻,牲畜不如,毀我倫理,亂我綱常,生其孽子,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是罪不可赦,氣死我也。快給我拉下去重責。”
事後他深入民間,仔細調查當地民風民俗,方知陋習頗多。其根源是京山縣地處偏僻,山高皇帝遠,歷代封建官僚只知搜刮民財,不理政務民風,以致於惡風陋習滋生,地痞流氓橫行。王椽便下決心以孔孟之道正民風,立民俗,講禮儀,論綱常。他制定了鄉規民約,頒布通令告示,懲治了一批流氓惡棍亂倫者。年內即民風好轉,社會穩定。
意外亡故
由於他正民風,除陋習,禮賢下士,勤政為民,深受當地民眾擁戴,認為遇到了一心為民的父母官。所以在他任職一周年後的夏天,人們為了褒揚其政績,特尋捕一特大蟒蛇作為重禮相送(大蟒蛇在當地屬貴重禮品)。王椽得知人們送禮,連忙表示謝絕,但眾人已抬至堂中。只見滑桿之上,紅綢披蓋。椽不知何物,正欲再次推辭時,只聽執事者開始宣讀頌揚溢美之詞,後猛掀紅綢披蓋,露出一條長丈余,粗如升斗,遍身鱗甲,眼射綠光的巨蟒。王椽大驚,“啊”的一聲,昏死過去,只見他兩眼發直,汗毛直豎,經眾人急救,抬入後堂診治,半日方醒。但他自此得了重病,治療無效,不久客死他鄉。
王椽去世後,家裡無發喪、回鄉之資,兒子又不在身邊,其妻蔡氏無主張,哭得死去活來。多虧跟隨管家胡某頗知世故,立即封鎖死訊,以知縣令召集縣內名流士紳來衙議事。胡管家出面,謊稱知縣老爺病重,因其為官時間甚短,家資接濟不上,現無錢醫治,懇請各位解囊相助。並許諾,如知縣大人痊癒,借金如數償還。如若不治,就算大家幫忙了。因王椽頗有政績,深得民心。故多人情願捐贈。這樣才籌足路資扶柩回家。今王椽墓碑猶存。
家世拾遺
王氏家族因歷代均有書香之家,故家譜保存完善,記載比較詳細。自王氏始祖王隨至今,已傳二十餘世、400餘年。
王椽屬第八世,始祖王隨在明初因戰亂從山西洪桐縣輾轉至沭河東岸的月莊暫住。當時他舉目無親,好在年輕,身強力壯,雇給一趙姓家乾雜活,維持生計。由於他樸實敦厚,勤勞靈巧,使得主人十分歡喜,關係相處也比較融洽。趙家有一女,年齡和王隨相當,因老夫妻無子,便將王隨招贅為婿。王隨婚後生三子,勤勞持家,積累了一些財產。至王氏四世祖王躬粹,從小入學,飽讀詩書,明崇禎元年(1628年)成為貢生,曾為官數年,清正廉潔,持家節儉。
王椽的曾祖父就是王躬粹的三子王朝柱,清朝貢生。據傳在康熙年間,有一年洪水泛濫,數日不退。一天,王朝柱站在閣樓之上遙望洪水,甚覺愁煩,突見村南幾里處,水面上有一片盛開的荷花,時隱時現,蔚為壯觀,還傳來撲鼻荷香。當時朝柱便認為此乃發福之地,便告知父母兄弟,率妻子兒女一起到荷花隱現處建房定居,取名望南莊。後人為祈人才兩旺,改“望”為“旺”,而為“旺南莊”。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現在,旺南莊的王姓家族中,於戰爭時期投身革命的就有數十人,另有近百人從事教育事業,這在其他家族中也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