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霈 男 1928年8月生,籍貫天津市。全球生態經濟研究所(GEEI)首席顧問,我國著名生態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教授。參與主持農村經濟學研究60年、生態經濟學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自創始至今30年全過程。是我國生態經濟學的開拓者、創建者、理論奠基者(之一),主要負責我國生態經濟學新學科的建立和推動工作,生態經濟學學科帶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松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28年8月
- 職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主要成就:走向21世紀的生態經濟管理
人物簡介,人物年表,人物歷程,學術思想,職業成就,生態經濟學,西部大開發的綠色經濟道路,主要著作,
百科名片
中文名:王松霈
出生日期:1928年8月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國籍:中國
出生地:天津
政黨:中國共產黨
職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主要成就:生態經濟學新學科的建立和發展
代表作品:《生態經濟學》《走向21世紀的生態經濟管理》《論生態平衡》《專業戶與我國農業現代化》《中國生態經濟問題研究》《環境與經濟》錄像帶《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時代的呼喚—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的綠色經濟道路》《中國環境保護市場化》等
人物簡介
王松霈1928年8月出生,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天津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先後在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做教學、研究。近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生態與環境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科片)學術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北京ECO-CHINA(綠色神州)生態經濟研究院院長、河南永業生態經濟公司首席專家,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生態經濟理論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塌陷生態經濟研究會會長、城市生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農業生態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森林旅遊與森林公園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生態經濟學會塌陷生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非傳統醫學聯合會印度非傳統醫學理事會顧問.並任“經濟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創辦)、“生態經濟”等5個全國性學術刊物編審、編輯部主任、常務副主編、副社長等,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入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經濟學學者辭典》、《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中外名人辭典》、《世界名人錄》、美國《世界名人錄》、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世界專家名人錄》等34種。2002年7月16日受到江澤民等領導人視察中國社會科學院時的握手接見。
人物年表
● 王松霈(1928-今)
● 1928年8月出生於天津市。
● 1951年: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留校任教。
● 院系調整後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做教學、研究。
●1987年,負責中國生態經濟學會與雲南省生態經濟學會合作,在昆明市組織進行了首次全國生態經濟問題講座,並參加主講。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各行各業、各層次的一千多人參加聽講。對初期把生態經濟學思想大規模地普及到全國,起了啟蒙性的推動作用。。
●1993年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理論部的邀請,負責組織 “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系列廣播講座,並擔任主講。據估測,有幾千萬人收聽。播出後,並出版了“生態時代的呼喚—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學普及讀物,對提高全民生態經濟意識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瑞典科學院的專家也來函讚揚和表示關注。
人物歷程
王松霈教授主要負責推動我國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工作。所做的貢獻:
1、主持“七五”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生態經濟學》,並通過所負責的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組織全國生態經濟學專家研究,出版《生態經濟學》專著,從無到有建立了我國生態經濟學新學科的理論體系,華東各出版社聯合首屆優秀政治理論圖書評選一等獎,國家教委定為高等院校教材;
2、主持“八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生態經濟管理問題研究》,組織全國生態經濟學家撰寫,主編出版《走向21世紀的生態經濟管理》專著,是首部探索生態經濟管理學新領域和運用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經濟管理實踐的系統著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主動推薦介紹,有較大影響,並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3、主持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研基金重點課題《生態經濟學》,獨著出版《生態經濟學》新著,用生態經濟學理論總結20年來的實踐經驗,並用於指導當前實際,受到理論研究,特別是實際工作的歡迎。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國家獎)。
王松霈教授有大量研究成果。公開發表研究成果390萬字(本人親自執筆字數)。其中專著(含合著)52種,5種獲獎。獲獎專著除以上三項外,還有:《農村經濟概說》(合著),獲1979-1982年全國農村讀物評選二等獎;《農業生態經濟學》(合著),獲優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全國“光明杯”二等獎。發表論文380餘篇,其中《跨進21世紀的城市生態經濟管理》,在全國科學會議宣讀交流發表後,香港和內地刊物文獻26處主動轉載,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其他部分論文也多次獲獎。參加撰寫大型辭書《中國大百科全書》(一、二版)、《經濟與管理大辭典》(及續編)、《經濟社會管理知識全書》(均任學科主編)等14種。
王松霈教授以更大的精力從事用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實際的工作。這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在巨觀經濟層次上。對實踐起到較大指導作用的有:
1、提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理論是生態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它的建立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的形成提供理論基礎;
2、提出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繼續深化我國經濟改革是生態時代條件下運用鄧小平改革理論的新拓展,並提出對策建議;
3、提出建立我國資源利用的新方針:“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這一提法已經在有關中央檔案和江澤民總書記等指導工作的重要講話中被採用。
(二)在中觀和微觀經濟層次上,近年來愈來愈多地應邀參加各部門、各地區和企業,用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可持續發展實踐的工作。國家部門:包括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民政部、科技部、建設部、人事部、衛生部等有關單位的生態治江、西部大開發林草植被建設、實施海洋生態經濟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實行“殯葬生態化”、建設綠色人居環境、設定新興職業和衛生人才培養的工作;地區和企業:包括江蘇建設生態省,海南省的通什市、湖南省永州市、黑龍江省伊春市、北京市延慶縣、山西省河曲縣、江蘇省建湖縣、河南省博愛縣等建設生態市、縣、鄉(鎮)的工作;各地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牧業、漁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產業的諮詢、考察、規劃、設計、講座、培訓和組織實施等工作;以及東鷹公司在海南省保亭縣建設生態莊園的生態經濟規劃設計等工作。都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學術思想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由生態學和經濟學交叉結合形成。中國的生態經濟學是1980年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先生倡導建立的,到目前已經整整30年。生態經濟學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生態時代的必然產物。它與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同步產生。它的出現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社會各方面的重視。
目前,“生態與經濟協調”的指導思想已經被各級領導普遍接受,“生態經濟”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生態與經濟協調理論”是生態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它體現了生態時代的基本特徵,並決定了整個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學科基本理論特色的形成。生態經濟學的出現,理論上的根本意義,在於它(通過自己的核心理論)為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實踐上的根本意義,在於它的理論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在相通,從而決定了它是能夠貫徹科學發展觀,具體指導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當前,用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指導我國的發展與改革,需要建立我國發展國民經濟新的戰略方針,並且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繼續深化我國的經濟改革。
職業成就
生態經濟學
本書分總論篇、理論篇、實踐篇。總論篇闡述了生態經濟學的性質、任務,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與我國經濟改革的關係等。理論篇闡述了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平衡和生態經濟效益等三個生態經濟基本理論範疇和指導實踐的生態經濟學理論和原則。實踐篇論述了如何建設生態經濟市、發展
生態經濟學(ecological economics) ,是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複合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即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及其矛盾運動發展規律的學科,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
從經濟學和生態學的結合上,生態經濟學圍繞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研究生態經濟結構、功能、規律、平衡、生產力及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的巨觀管理和數學模型等內容。旨在促使社會經濟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持續穩定發展。
生態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20世紀60年代後期正式創建的。美國海洋學家萊切爾卡遜在1962年發表的《寂靜的春天》一書中,首次真正結合經濟社會問題開展生態學研究。幾年後,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o鮑爾丁在《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一書中正式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及“太空船經濟理論”等。
生態經濟學的特點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綜合性。生態經濟學是以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相結合來研究經濟問題,從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上研究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二是層次性。從縱向來說,包括全社會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及各專業類型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如農田生態經濟、森林生態經濟、草原生態經濟、水域生態經濟和城市生態經濟等。其下還可以再加劃分,如農田生態經濟,又包括水田生態經濟、旱田生態經濟,並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別研究其生態經濟問題。從橫向來說,包括各種層次區域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三是地域性。生態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殊性,生態經濟學研究要以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國情或地區情況為依據。四是戰略性。社會經濟發展,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且要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不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經濟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長遠的經濟效益,永久保持人類生存、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研究的目標是使生態經濟系統整體效益最佳化,從巨觀上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戰略意義。
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除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外,還有環境污染、生態退化、資源浪費的產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環境治理的經濟評價;經濟活動的環境效應等等。此外,它還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複合系統及其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從而揭示生態經濟發展和運動的規律,尋求人類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發展相互適應、保持平衡的對策和途徑。更重要的是,生態經濟學的研究結果還應當成為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科學依據。總之,生態經濟學研究與傳統經濟學研究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前者將生態和經濟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改變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思路,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新觀念的產生。
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理論範疇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經濟基本理論。包括:社會經濟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人類的生存、發展條件與生態需求,生態價值理論,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等。二是生態經濟區劃、規劃與最佳化模型。用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觀點指導社會經濟建設,首先要進行生態經濟區劃和規劃,以便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發揮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獲取生態經濟的最佳效益。城市是複雜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人口集中,生產系統與消費系統強大,但還原系統薄弱,從而生態環境容易惡化。農村直接從事生物性生產,發展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業穩定、保持生態平衡、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據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的不同特點,研究其最佳生態經濟模式和模型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三是生態經濟管理。計畫管理應包括對生態系統的管理,經濟計畫應是生態經濟社會發展計畫。要制定國家的生態經濟標準和評價生態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從事重大經濟建設項目,要做出生態環境經濟評價;要改革不利於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管理體制與政策,加強生態經濟立法與執法,建立生態經濟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體系。生態經濟學要為此提供理論依據。四是生態經濟史。生態經濟問題一方面有歷史普遍性,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有歷史的階段性。進行生態經濟史研究,可以探明其發展的規律性,指導現實生態經濟建設。
西部大開發的綠色經濟道路
本專著以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指導為特色,既有巨觀生態經濟問題研究,又有中觀和微觀生態經濟問題研究;既有生態區域(如西部地區整體開發和生態城市建設)的研究,又有生態產業(如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的研究;既有生態城市和生態工業的問題研究,又有生態農村和生態農業,及其他生態問題產業問題的研究;既有生產問題的研究,又有生活消費問題的研究;既有國內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又有國外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和經驗借鑑。同時,在研究中也突出了西部地區的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和獨特生態經濟問題的研究,如西部山區生態脫貧問題色研究、西部水資源合理利用研究和黃土高原缺水地區集水型生態農業研究等等。
走發展綠色經濟道路進行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一項全新的事業本專著從理論研究和指導實踐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主要包括:
方向創新
提出進行西部大開發要體現生態時代的要求,“可持續發展”指出西部大開發的前進方向,“經濟生態化”指出西部大開發的必然趨勢。
理論創新。提出“生態經濟系統”是西部地區經濟活動的實際載體,發展經濟必須同時尊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作用;進行西部大開發要建立三個新思維(生態與經濟雙重存在的思維、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維、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和三個新觀念(人與自然和諧觀,生態與經濟的協調觀,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觀)。
道路創新。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走“綠色經濟的發展道路”。堅持“經濟是主導,生態是基礎”。既要認真保護生態環境,也要積極建設生態環境。
對策創新。要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協調,採用生態經濟集約型經濟成長方式,建立資源利用的新方針。避免劣勢,發展西北黃土高原集水型生態農業;發揮優勢,發展西部地區旅遊業和綠色食品產業,等等。
本專著的研究,以新興生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從分析時代特色入手,針對當代迫切需要解決的普遍矛盾,以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探索西部大開發的客觀規律性。目的是提出一條新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切實失去西部和我國經濟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本專著堅持理論密切聯繫實際、重在指導實踐的方向。一方面著眼於理論研究的高度和深度,同時也著力於實際套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從基本理論的高度,深入誰了生態經濟學為可持續發展指導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重新認識自然資源的生態經濟實質等問題,為進行西部大開發提供理論根據;又深入實際總結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西部地區進行多層次生態區域建設和發展各種生態產業的具體對策和措施,使理論研究成果直接成為指導西部大開發的智力支持。
目錄
第一章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西部大開發的方向一、重視西部大開發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二、“可持續發展”是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三、“經濟生態化”是西部大開發的必然趨勢
第二章 積極建設西部生態環境一、西部地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採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三、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模式四、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建議
第三章 發展西部生態城市與生態工業
第四章 發展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集水型生態農業
第五章 發展西部地區生態林業
第六章 發展西部地區態畜牧業
第七章 發展西部地區綠色食品產業
第八章 開發西部地區旅遊業
第九章 西部地區水資源的利用與管理
第十章 西部山區生態環境建設與生態脫貧
第十一章 建立綠色生活和消費方式主要參考文獻王松霈教授學術和業績情況簡介
本專著進行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的重要戰略步驟,對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該書以新興生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從分析時代特色入手,針對當代迫切需要解決的普遍矛盾,以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探索西部大開發的客觀規律性;目的是提出一條新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切實推動西部和我國經濟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主要著作
《生態經濟學》1987年9月出版,1990年3月重印
《走向21世紀的生態經濟管理》1997年5月出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農村發展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
《論生態平衡》1983年2月出版,獲華東出版社聯合評選一等獎,全國高等院校教材
《專業戶與我國農業現代化》1984年5月出版獲優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全國“光明杯 ”二等獎
《中國生態經濟問題研究》1985年4月出版
《環境與經濟》錄像帶1989年3月出版
《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經濟系統》1992年4月出版
《生態時代的呼喚—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1993年10月出版
《西部大開發的綠色經濟道路》2007年6 月出版獲第四屆中國社科院離退休人員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
《中國環境保護市場化》2003年9月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