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兼擅,從事中國畫、書法創作、教學和藝文評論。曾先後參與《中國書畫》、《畫語者》、《藝術手冊》的創刊與編輯工作。
專題發表
專題介紹與發表於《美術研究》、《美術觀察》、《文藝研究》、《世界美術》、《
榮寶齋》、《北京大學學報》、《美術與設計》、《中國
書法》、《中國書畫》、《美術報》、《畫語者》、《西湖畫叢》、《國尚》、《收藏家》、《藝術手冊》、《十方藝術》、《水墨味》、《藝術狀態》、《
國畫藝術》、《中國畫品》、《中國畫》、《藝譚》、《寫意山水》、《盛世收藏》、《中國國家畫廊》、《北原風》、《河北美苑》等。
著作出版
著有《不以為然——關於現當代藝術的一些批評與品讀》、《本來沒有藝術》、《非常書寫》、《當代逸品·王東聲卷》、《當代書法十家·王東聲卷》、《可廬陶瓷印》、《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系列·王東聲卷》、《花繪歷程·王東聲水墨作品》、《藝概叢書·王東聲卷》、《意象油畫研究》、《癸巳紀事·王東聲卷》、《意圖如此》、《名畫家刻紫砂壺叢書·王東聲卷》、《虛室生白——董其昌心中的畫與禪》、《苦鐵道人梅知己:吳昌碩藝術人生》、《中國繪畫大師經典系列·董其昌》及合集多種。
作品參展
作品曾於石家莊、北京舉辦個人作品展。參加“集體通道——當代水墨與傳統水墨對照展”、“兩京之間——當代水墨畫大展”、“又見家山——山水畫名家學術提名展”、“當代中國畫名師作品展”、“中國畫逸品八人作品展”、“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四屆全國體育美展”、“全國美術教師優秀美術書法作品展”、“今日美術館首屆青年美展”、“城市休閒·當代中青年實力派書法家精品展”、“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水墨神韻——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靜·玩——視平線藝術十年慶展”、“融會貫通—當代70、80後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以心接物——走進學院2015全國高校青年教師中國畫作品展”、“寫·意——當代中青年中國畫學術邀請展”、“山河一色——2017麓美術館當代山水邀請展”、“湖上雅集——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2016-2017承繼·拓展——第六屆北航藝術館當代藝術邀請展(雙年展)”、“吟賞煙霞——當代中國篆刻名家書法邀請展”、“藝道傳薪——中國當代學院藝術家作品邀請展”、“雅集紀勝——中國畫名家寫生邀請展”、中韓書法年展文化交流活動“2018中韓書法交流展”等。
學術策劃
先後擔任大型學術活動2015年度“中國水墨國際話語權推廣項目”系列展覽策劃人、北京時代美術館2016年度“另一種視野——繪畫語言研究展”(油畫)活動策展專家、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017年度交流傳播推廣資助項目:瓷印輝光——中國陶瓷印創作生態研究展”策劃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陶瓷印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聯合策劃人等。
相關評論
王東聲的山水畫則是可喜的抽象性山水畫。他原學油畫,對抽象繪畫的理解和把握,為科班國畫家所不能及。在看似信筆揮寫塗抹中,源於西畫的抽象規則,會在潛意識裡控制他,所以比較合乎抽象法度。這種狀況和劉國松相同。他可能是引進西方現代繪畫理念作創新試驗,在不經意間拓展出抽象性山水畫的,還不是出於理性自覺。所以被某些評論家指認為所謂“逸品山水”,也能認同。
不過,王東聲和劉國松又有區別。劉國松青年時代是中國畫傳統的叛逆者,以至於連毛筆也被他“革命”掉。所以他的水墨畫,總被懷疑是否還是中國畫。王東聲則是傳統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的崇拜者。不但鑽研文人畫,也鑽研書法。為此他的抽象性山水畫具有很濃的中國畫特色,這恰恰是我歷來不斷在提倡的。
如果從事抽象性山水畫而不講究筆墨,就很容易異化成西方抽象水墨畫。劉國松幸好很聰明地強調山水畫意境,所以儘管沒有筆墨,猶能動人。吳冠中的水墨畫裡也有抽象性山水畫,他既主張“筆墨等於零”,又不講究意境,因此成就受到限制。而像王東聲這樣發揮筆墨傳統的抽象性山水畫,實不多見。我所見到的,大多像吳冠中那樣存在筆墨問題。
——洪惠鎮(廈門大學教授,理論家)
王東聲的《高高亭圖》,妙在得意忘形,峰巒草亭,虛簡縹緲,墨氣淋漓,用筆有致,畫意超逸。
——姜澄清(貴州大學教授,理論家)
東聲本來是繪畫專業,且由油畫而更涉筆中國書畫,有著廣闊的視野。此外,他還有很多評論,以及不少短小風趣的隨感或雜文、散論,可以令人發去噱,甚至他(在一文集中)自撰的“年譜”,亦頗有特色,也可付之會心的一笑。他的本色還有許多水墨畫和書法作品,在看似柔韌稚拙頗重形式感的內面正孕育著蓬勃的生機。
——丁羲元(上海美術館副館長,理論家)
認識東聲有一段時間了。他不太像一個畫家,或者說不像這個時代的很多畫家。他更像一幅畫像,永遠安安靜靜坐在某個地方,看著這個世界。一個畫家,只有在這個世界上靜下來,世界才在他心上動起來,在他的畫上活起來。
——黃紀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學者)
東聲出身於油畫專業,畫過十年油畫,經中西兩種造型文化的薰陶和訓練,形成了一種比較獨特的筆墨圖樣。他的這些水墨山水,大多縱向的垂直造型,孤高峭拔,並且追求一種略微抽象的形式化的效果,也可以說,他把傳統的文人山水在很大程度上符號化了。同時,在山巔或者山麓,東聲總是添加一個佛塔的造型,作為遠離塵俗的象徵,在畫面上略顯突兀怪異,讓人想起八大筆下魚鳥們圓睜的怪眼,一副不與世俗相沉浮的耿介姿態。
——祝東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學者)
東聲還在繭里,我們等著看他破繭成蝶。
不是誰都能作繭自縛,也不是誰都能破繭重生,從這樣到那樣需要種種修持。東聲目 前能做到的,很多人能做到。未來他能做到的,將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因為謙遜,所以機緣向他敞開著;因為好學,知識向他敞開著;因為努力,道路向他敞開著。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他有彼岸意識,這就決定他不可能被眼下的書畫界吞沒。
——王煥青(北京服裝學院教授,畫家、藝評家)
如今聰明人遍天下,而有大智慧者似寡。蓋大智慧須有大天分、大悟性、大定力故,世不多見乃自然之事。凡今藝術之謂,譁眾而邀寵,取巧而偷機,目不暇見矣。東聲以誠篤之資,以勤奮之力,以廣泛之學,以外朴內慧之質,行踏踏實實之事,訖訖以求於真美之境,其用心也良苦,其著力也中直,謙謙默默,有君子好學之風,令我敬重。東聲之藝術,凡油畫在清新溫潤,凡國畫在奇崛空靈,凡書法篆刻在爽利秀勁,凡作文在洋洋灑灑,各不相讓又互相打通,證諸青年學子吾不多見焉。古人謂:視而不見,有如盲瞽。我非盲瞽,故專注久矣,期許在遠大,信我言不妄也。藝術乃心靈事業,世俗乃生活哲學,我信東聲之自力更生,天行其健必將令人刮目相看。
——梅墨生(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理論家)
事實上,東聲的審美理想與倪瓚也的確有著有頗多相似之處。比如,二者都在作品中消彌了最最世俗的“人”的活動,都在講求作品之逸氣等。但是,東聲的創作還是有別於倪瓚。如果說,倪瓚在作品中徹底消除了人的活動甚至痕跡的話,那么,東聲則在作品中保留了人的活動痕跡。這便是東聲的作品中往往要在山之顛或者山之側安設一個亭台的原因所在。因為任何亭台都是有關人的活動的一種痕跡。當然,也正是那些若有若無的亭台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東聲的自以為是:千秋某在斯。唯其如此,王東聲的“不以為然”或說“自以為是”便不是遁逸,而是信心滿滿的一種展露。由於這種滿滿的自信心,東聲的朋友們一再強調的逸氣便在東聲這裡有了老拙、有了大智若愚的味道。
——張渝(理論家)
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