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銀

王本銀

王本銀(1906年—1990年),男,小名小鎖子,藝名小莊鎖,原籍安徽省肥東縣關家廟,中國著名廬劇演員。

九歲初登舞台,1952年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的演出中,扮演祝公遠一角,獲得好評。1954年上海舉辦的華東地區戲曲觀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獲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榮譽獎。1957年主演的《討學錢》被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朱德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登台握手,1974年退休。

1990年10月18日,王本銀因病去世,享年84歲。

基本介紹

  • 別名:小莊鎖
  • 出生地:安徽省肥東縣
  • 出生日期:1906年
  • 逝世日期:1990年
  • 主要成就:1954年上海舉辦的華東地區戲曲觀榮獲演員一等獎
  • 主要作品:《討學錢》
  • 本名:王本銀
  • 國籍中國
  • 職業:廬劇演員
生平簡介,一生主要階段,少年首登舞台,跟隨父親入戲班,勤學苦練始冒尖,因父回家鄉發展,背景,退休生活,

生平簡介

王本銀藝名小莊鎖,1906年生,原籍肥東縣。出身貧苦,五歲喪母,與姐姐王巧雲隨父親生活。父親王而傳,除了租種兩斗田外,主要以剃戶頭為生。王而傳無師自通,喜唱倒七戲。晚間無事,常被邀至附近小戲班子演唱,扮旦角,也能有些收入。

一生主要階段

少年首登舞台

王本銀九歲時,因與同村孩子打架跌斷了腿,當地郎中以草藥敷斷處,夾板綑紮,言一百天后才能去掉。時值夏季,王而傳每天要外出剃頭,姐姐王巧雲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將王本銀置一竹床上養傷,托鄰居照管。王本銀因過去時常隨父親看戲,也跟著學會了一些調門。他一人在家,閒著無事,一來對唱戲感興趣,二來解悶,就不斷哼唱倒七戲。有次唱時,被其父聽到,問:“鎖子,你跟誰學的?”王本銀說:“我聽你們唱的嘛!”王而傳甚喜,說:“唱的還可以,我就來教你一齣戲。”不久,王而傳就教王本銀學會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兒這個角色的戲。時值夏季天旱,鄉下鄰里請戲班子在蔡樓子唱戲祈雨,唱的戲是全本《秦雪梅》。那時,戲班裡的演員年紀都在四十歲上下,沒有可演路兒一角的少年演員。王本銀對父親說:“路兒一角我能唱。”王而傳聽他把路兒的戲從頭到尾說唱了一遍,覺得可以一試,就去和班頭商量,徵得班頭的同意,讓王本銀來扮演路兒。當時演的《秦雪梅》,共有“觀畫”、“闖樓”、“得病”、“熬藥”、“歸天”、“弔孝”、“游地府”、“上墳”、“罵陶榮”、“鬧學”、“教子”等折。全本戲很長,需要唱一夜。演戲那天,天晚開戲,按折唱下去,等到唱“教子”一折時,天色已亮。看戲的也早看累了,有的躺在草垛旁邊,有的靠在墳塋堆上。王本銀則倒在後台的一角睡著了。當王而傳給才被叫醒的王本銀臉上抹鉛粉胭脂化妝時,王本銀渾身發顫。王而傳見狀,說:“你這樣不中用,牙齒打牙齒,這樣顫,那還能……”王本銀說:“我不是怕,這是剛爬起來冷的。”就這樣,王本銀上了戲台。許多戲迷聽說小莊鎖會唱戲,都站起來擁到台口。王本銀雖說會唱,可是初次登台,不會表演,只是在台這邊唱一句,走到那邊唱一句,但因人小,扮的路兒一角也還像個樣,加上嗓子好,唱的好聽,受到觀眾稱讚。回到村子裡,鄉鄰們不僅誇讚,還湊錢做了一件衣裳送給他。

跟隨父親入戲班

王本銀第一次登台唱戲就受到了觀眾喜愛,傳揚出去,許多班社不斷來找王而傳,叫他帶兒子去唱戲。王而傳一邊唱,一邊教。王本銀聰明伶俐,學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環及旦角的戲也能唱了。小莊鎖很快就出名走紅了。
王本銀在十一歲至十三歲期間,隨父親先後搭過的戲班有:寧廟子老丁三班子,周小蠻班子(周小蠻本姓潘,家住梁園油坊周村),管志高班子(管志高不會唱戲,但有幾個侄子,名管夢德、管夢陶、管夢臣都會唱戲,當時都在二十多歲),還有費業發班子,費五班子(費五名費志泉,唱旦角出名,因排行第五,人稱費五)等。經過不斷搭班唱戲,王本銀有了更多的實踐機會,會唱的戲更多了,表演上也有了一定的進步。
1920年前後,在撮鎮、東大圩一帶,有個唱倒七戲比較出名的王鳳山班子。王鳳山當年四十多歲,唱武丑。班子裡有張宗耀、范家業、竇為仙、陳朝炳、陳克金、陳克廣、陳克明等藝人,年紀都在四十歲上下,都有一定的演唱才能。這在當時,算得上人員不少、陣容整齊的戲班子。王鳳山派人找王而傳,叫他帶王本銀去搭班唱戲,來人先送了五塊銀元作為“死貼角”(即預付的禮錢、聘金)。“死貼角”是當時戲班中的行話,只有唱戲比較紅的人,班頭在邀請其搭班時,才給“死貼角”。五塊銀元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連王鳳山這樣有名的班子請王而傳去唱戲也送了五塊錢“死貼角”。

勤學苦練始冒尖

王本銀從十三歲那年起就隨父親進了王鳳山班子,在片塘、撮鎮、東大圩、曉星集一帶唱戲。約一年後,王而傳和王鳳山、張宗耀結為把兄弟,王本銀也正式拜王鳳山為師傅。拜師後,王本銀算是入了師門。那時,學戲是極苦的事。藝人們忙於生計,不斷唱戲,而且唱戲的時間很長,經常是“兩頭紅”,即從太陽落山時的傍晚開戲,唱一夜到早晨太陽出山時散戲。所以,教戲也無固定時間,瞅個空子師傅教一齣戲,頂多說唱兩遍,即需大體背熟。上台演唱時,還需要能即興發揮,才能把戲唱活。徒弟不僅向師傅學戲,還必須在生活上侍候師傅,燒飯、洗碗、炊茶、買煙是常幹的事。有一次散戲後,王本銀幹完雜事,剛睡倒,又被師傅叫起來,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戲。王而傳看了,有些不忍,說:“叫他明天背吧!”師傅對王而傳說:“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該讓孩子學藝。”好在王本銀正在少年,血氣方剛,能吃苦,又勤快,學戲也能刻苦認真,會唱的戲也就更多了。王鳳山扮演丑角,極受民眾歡迎。他在台上表演動作粗獷而多變,把丑角演得詼諧風趣,每句台詞,大都能逗觀眾發笑。他常對王本銀說:“演丑角,就要讓人家笑,人家沒笑,自己先笑,就不值錢。”王鳳山的丑角戲以及他的表演方法,很多都被王本銀學了下來,這使王本銀不僅能演奶生、小旦戲,丑角戲也演得很出色。其間,王本銀還找當時唱戲走紅的另一班子裡的禳盛學過兩折戲,即“三娘教子”和“十八扯”,唱的都是京劇調門。學會後,還和王鳳山同台唱過“十八扯”。 還了兩年,王鳳山班子裡除有張宗耀等四十多歲的一班演員外,還添了與王本銀年紀不相上下的幾個青少年演員,如劉鐵嘴,當時二十多歲,肥東人;小才子,十五歲,是王鳳山撿的一個孩子,原名吳勝奎,跟著王鳳山改名為王金奎,唱小丑,拿手戲是《劉秀討飯》;小福子,名李春發,唱老生。這些青少年在一起互相較勁,爭強鬥勝,都想唱得不比別人差,個個學藝認真,唱戲賣勁。王鳳山班子所以能跑紅,主要就是因為有小才、小鎖子、小福子三個人冒尖,吸引觀眾。

因父回家鄉發展

王本銀在上海唱戲約一年多時間。後因父親生病,又值蘆溝橋事變前夕,政局動盪,在上海唱戲謀生亦感艱難,於是攜父、妻輾轉回到肥東家鄉。到家第二天,王而傳因病去世。
回到家鄉後,因唱戲屢遭禁止,生活無門。有一次,王本銀隨老丁三班子到蔣集唱戲,適逢說大鼓書的名藝人謝有銀也在蔣集說書。王本銀本來就喜歡聽說書,聽了幾次,也想學說書,就正式拜謝有銀為師,學說大鼓書。由師傅先講說書的路子,開頭學了一折“小八義”。謝有銀喜歡聽王本銀唱戲,說王本銀嗓子好,而說書則要沙啞低沉的嗓音,謝有銀就對王本銀說:“學說書不要把原來的嗓子搞壞了。”王本銀亦留戀唱戲,所以,學說書也沒改變自己嗓子的音色,仍用原來的嗓音。這樣一來,王本銀說的大鼓書,就不如別人說的有味。但聽他說書的人還是很多,主要是因為他唱戲出了名。那時民眾戲謔地說:“小莊鎖說書,是人值錢,書不值錢。” 由於經常外出唱戲,不在家中,約在1947年前後,王本銀與原妻離異,後與王姓婦女成親。
王本銀說了幾年大鼓書,又斷斷續續地搭過費業發班子、張樂山班子、周小蠻班子、費志泉班、金山班子唱過戲,直到1949年。

背景

1949年,合肥地區解放了。王本銀隨費業發班子應邀從張窪到了合肥,在合肥李公祠(今省郵電管理局後院處)唱戲。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館領導,成立了平民劇社,王新海(藝名王小嘎子)任社長,王本銀任副社長。後台老闆是黃朝仙、吳邦志。由於李公祠不適宜作長久演出場地,1950年,劇社和當時負責前台的一些人,湊錢在雙井巷蓋了平民劇場。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處接收了平民劇社,改為國營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開紿了對倒七戲的繼承、研究和改革工作。王本銀熱情地參加了這一體制改革工作,成為國營劇團的一名演員。
1952年,他在廬劇藝術改革有開創意義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劇的演出中,扮演祝公遠一角,獲得好評。以後他又在舞台上塑造了《羅漢錢》中的張木匠、《討學錢》中的老先生,因而蜚聲廬劇界。他還在《寶蓮燈》、《白蛇傳》、《兩兄弟》、《打灶》、《休丁香》、《雙鎖櫃》、《江姐》等戲中,扮演過許多角色,刻畫了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個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他的表演,動作細膩,情感逼真,唱腔圓潤,吐字清楚,富於變化,獨具一格。1954年,王本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又獲安徽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員榮譽獎。他還參加了文化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戲曲演員講習會,與許多兄弟劇種的著名演員在一起交流經驗,切磋技藝。1957年春,王本銀參加了安徽省地方戲赴京匯報演出:在中南海懷仁堂作專場演出時,他主演了《討學錢》,丁玉蘭主演了《借羅衣》。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並登台和演員握手。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還親切接見了王本銀等演職員。這崇高的榮譽和那幸福的時刻,使這位飽嘗舊社會辛酸的老藝人感慨萬千,終生難忘。在劇團的日常工作中,王本銀除不斷參加演出外,還積極向青年演員教授傳統唱腔,傳授表演技藝。他還長期與作曲創作同志合作,認真探討廬劇音樂的改革與發展,共同創作出不少好的唱段。他還和其他老藝人一起,回憶傳統劇目,提供給劇目創作人員,並參加傳統劇目的加工整理工作。1963年,王本銀又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二屆代表大會。

退休生活

1974年,王本銀同志退休了。退休之後,他仍保持著對廬劇藝術的熱愛和關心,保持對黨的事業的赤誠忠心。1986年夏初,八十歲高齡的王本銀還熱情參加了《討學錢》盒式磁帶的錄製工作。磁帶發行後,極受廬劇觀眾的歡迎。1990年10月18日,王本銀因病去世,享年8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