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齒突蟾

王朗齒突蟾

本種與西藏齒突蟾Scutiger (S.) boulengeri和六盤齒突蟾Scutiger (S.) liupanensis相近似。但本種雄蟾體長52.7-58.2 (55.5)mm,雌蟾體長64.3mm左右;背部疣粒小,背側光滑無疣粒;脛部疣粒小於背部疣粒;肛部周圍光滑;趾間具微蹼;雄性腹部刺群位於腹中部呈帶狀,腋腺略小於胸腺等特徵可分別與後兩種相區別。而西藏齒突蟾的體背部疣粒大,體側具疣粒;背部和脛部的疣粒幾等大;肛部周圍有成對大疣和小疣;趾間蹼一般大於半蹼;腹部刺群呈片,在腹中部不呈帶狀等特徵與本種明顯有別;六盤齒突蟾體較小,雄蟾體長40.0-48.0 (43.7)mm;體背部疣粒大;背部和脛部的疣粒幾等大;肛部有一對大疣等特徵可與本種別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王朗齒突蟾
  • :動物界
  • :兩棲綱
  • :無尾目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分布,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53~58 mm,雌蟾體長64 mm左右。頭較扁平,頭長略小於頭寬,吻端圓,無鼓膜和鼓環;上頜有齒突,無犁骨齒。頭部背面光滑;背部滿布大小刺疣(雌蟾背疣上無刺);四肢背面刺疣較小;咽胸部及四肢腹面無疣粒,腋腺略小於胸腺,無股後腺。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圓;後肢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雌蟾達肩部後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脛長為體長的40%左右(雌蟾為35%左右);趾問微蹼至1/3蹼;內跖突窄長或不顯,無外跖突。體和四肢背面為灰橄欖色,兩眼問常有一個褐色三角斑,向後延伸與背部褐色斑相混雜;四肢背面多無橫紋;咽喉部米黃色,雄蛙腹部多無斑;雌蛙咽喉部灰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有深灰色網狀斑。雄蟾內側3指有細密婚刺;胸部刺團兩對,其上刺細密;前肢腹面基部和腋部有小刺團,腹部刺群縱長呈寬頻狀;無聲囊,無雄性線。卵徑3 mm左右,動物極灰色,植物極乳白色。
皮膚粗糙,頭部背面光滑;背部滿布大小刺疣(配模背部疣上無刺),背側刺疣少;上眼瞼、頭側、顳褶下方、上下唇緣有分散的小黑刺疣;四肢背面刺疣較背面的小,而上臂的刺疣較脛部的大,體腹麵皮膚光滑,肛周圍一般無成對的大疣。胸部刺團2對,外側1對略小於內側1對,上臂基部腹面和腋部有小的黑刺團;腹中部刺群呈寬縱帶狀;四肢及掌、跖部腹麵皮膚光滑,無股後腺。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2 200~2 800 m林木繁茂的山區。成蟾多棲息在小流溪的石下或岸邊土洞內。5月中旬至6月中旬繁殖,雄蟾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卵群粘附在溪內石塊底面,呈環狀,含卵204~232粒。

分布

四川(南平、平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