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鋼(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教授)

王曉鋼(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教授)

王曉鋼,男,博士,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曉鋼
  • 畢業院校:法國里爾第一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機械與運載工程
  • 任職院校:湖南大學
人物經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科研項目,主持項目,參與項目,開設課程,學術成果,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2010/10 - 2014/07,法國里爾第一大學,固體力學,博士
2006/09 - 2009/07,大連理工大學,套用與實驗力學,碩士
2002/09 - 2006/07,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學士

工作經歷

2017/12 - present,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副教授
2014/10 - 2017/12,湖南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2014/10 - 2015/09,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Research associate
2009/07 - 2010/07,大連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院,工程師

學術兼職

中國材料學會疲勞分會理事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首屆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
期刊審稿專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 Materialia,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Metals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面向長壽命、高可靠性裝備設計的機械強度基礎理論與工程套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先進高強鋼(中錳鋼)變形機理與使役性能,如塑性失穩、疲勞與斷裂;
(2)航空發動機結構與材料在複雜極端工況下的抗疲勞設計理論與方法;
(3)疲勞損傷微觀機理,基於物理模型的微裂紋形核與生長機制,多尺度疲勞模型;
(4)宏細微跨尺度原位測試技術、全場非接觸測量,跨尺度關聯力學方法等。
研究條件:
實驗室學術帶頭人為姜潮教授(國家傑青、學院執行院長),依託於湖南大學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特種裝備先進設計技術與仿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建有國內領先的機械強度與可靠性實驗技術平台,擁有各類疲勞試驗設備與顯微分析儀器十餘台,近年來獲得科技部、教育部設備購置資助3000餘萬元,先後承擔了一大批國防及民用裝備研發科研項目,包括國防973總體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兩機專項等。立足疲勞與可靠性研究,實驗室建有完備的機械強度測試平台,下設力學室、電鏡室及光測室,可開展從準靜態到動態、從細微尺度到巨觀尺度、從低溫到高溫等不同環境與服役工況下的力學試驗與顯微表征,擁有世界領先的各類強度測試與表征儀器,包括日本島津SEM-SERVO原位(高溫)疲勞試驗系統、美國Gatan MTEST原位(高溫)動態拉伸試驗台、美國MTS 809拉扭組合(高溫)疲勞試驗系統、日本島津USF-2000超高周疲勞試驗系統、GPS 100高頻疲勞試驗機、RDL 100蠕變持久試驗機、105mm口徑輕氣泡、霍普金森桿、電動振動試驗系統等,可滿足進行各類材料及構件級力學實驗研究的需求。同時,實驗室建有先進的微觀表征及非接觸測量技術平台,擁有德國蔡司SIGMA 300場發射掃描電鏡、英國牛津儀器能譜及EBSD一體化系統、美國CSI三維全場應變測量系統、美國FLIR SC7000系列高精密中波紅外熱像儀等,可滿足開展微細觀表征及跨尺度實驗研究的需要。

科研項目

主持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錳TRIP鋼疲勞微裂紋生長機理與壽命預測模型,2020/01-2023/12,60萬元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金屬細觀疲勞損傷的跨尺度實驗表征與機理研究,2017/01-2019/12,21萬元
3. 汽車車身先進設計製造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究課題,中錳相變誘發塑性鋼低周疲勞壽命預測模型研究,2017/01-2019/10,10萬元
4. 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基於裂紋尖端局部損傷度量的疲勞裂紋擴展模型研究,2018/04-2019/03,4萬元
5. 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細觀-巨觀能量方法的高周疲勞壽命預測模型,2017/01-2019/12,5萬元
6. 電子裝備結構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機電熱耦合效應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2015/06-2017/06,5萬元
7. 中聯重科校企合作項目,基於數據驅動與深度學習的XXX平台健康狀態監測與智慧型控制,2019/12-2020/12,20萬元
8. 湖南大學青年教師成長計畫,疲勞損傷多物理參量跨尺度耦合測量方法研究,2015/03-2019/12,25萬元

參與項目

1.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產品全生命周期設計與評估系統,2016/07-2020/12,124萬元
2.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合作項目,XXX隔熱承力一體化材料研究,2016/10-2017/12,68萬元
3. 中國航發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608所)合作項目,航空發動機燃燒室機匣及火焰筒電子束焊接結構疲勞失效機理與壽命評估研究,2019/03-2020/12,195萬元
4. 中核集團核五院合作項目,XXX燃料組件生產線機械設備可靠性評價及仿真模擬,2017/08-2017/12,185萬元
5. 中航工業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618所)合作項目,高性能XXX溫變性能影響機理研究,2015/10-2016/05,39萬元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車身用鋁合金結構件設計、工藝、性能調控及套用基礎,2017/01-2020/12,234萬元

開設課程

《實驗力學》、《斷裂力學》、《疲勞與斷裂》、《力學進展》

學術成果

學術論文發表在機械工程領域重要學術期刊Acta Materialia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7),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3),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3),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2), Experimental Mechanics (1)等。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X.G. Wang, C.H. Liu, B.B. He, et 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9, 761: 138050
[2] X.G. Wang, B.B. He, C.H. Liu, et al., Materialia, 2019, 6: 100288
[3] E.S. Feng, X.G. Wang*, C. 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9, 122:1-8
[4] X.G. Wang, H.R. Ran, C. Jiang*,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8, 114:167-176
[5] X.G. Wang, L. Wang, M.X. Huang*, Acta Materialia, 2017, 124: 17-29 (ESI高被引論文)
[6] X.G. Wang, V. Crupi, C. Jiang*,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7, 104:243-250
[7] X.G. Wang, E.S. Feng, C. 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7, 94:6-15
[8] X.G. Wang, C.H. Liu, C. Jiang*,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2017, 97:17-26
[9] X.G. Wang, L. Wang, M.X. Hua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6, 674:59-63
[10] X.G. Wang, J.F. Witz, A. El Bartali, et al.,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16, 56:1155-1167
[11] C. Jiang, Z.C. Liu, X.G. Wang*, et al.,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 2016, 39:372-383
[12] X.G. Wang, J.F. Witz, A. El Bartali, et al.,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2016, 86:264-274
[13] X.G. Wang, V. Crupi, C. Jiang,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5, 81:249-256
[14] X.G. Wang, J.F. Witz, A. El Bartali, et al., 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 2015, 71:432-438
[15] X.G. Wang, V. Crupi, X. L. Guo*,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2010, 32:1970-19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