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像

王時敏像

《王時敏像》是明代畫家曾鯨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畫中人物面容俊秀超逸,雙目炯然有神,唇部上方還畫有淺淡的須髯,十分寫實地描繪出了一個青年才俊的年齡及相貌特徵。像主神態肅穆,身穿寬大的素袍,頭戴黑色冠帽,手執拂塵,盤膝端坐在蒲團之上。其聰慧溫和、富有才華的神情儀態,點睛生動,神采如生,可謂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時敏像
  • 幅式:立軸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64厘米,橫42.7厘米
  • 現收藏地:天津博物館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曾鯨
  • 作品別名:遜之小像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技法,構圖,名家點評,研究價值,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王時敏像
畫面上的青年王時敏,正襟盤膝坐在赭色圓形墊子上,身穿白衣,手持桔紅柄赭色拂塵,面龐俊秀,雙日炯炯有神,如有所思。
畫面右下角行書自題:“萬曆丙辰五月曾鯨寫”,及“曾鯨之印”“波臣氏”二印。畫面上方有顧秉謙篆書題“遜之尚寶二十五歲小像”;畫幅押朱文印“掃華暗”,是王時敏之孫王原祁的閒章。

創作背景

此圖作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是曾鯨中年所作。繪明末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青年時代(25歲)肖像。王時敏,字遜之,故此畫亦稱《遜之小像》。

藝術鑑賞

形象

畫面上的王時敏盤膝端坐,手持拂塵,眉目清秀,目光凝視,骨格俊逸,風神瀟灑。其衣著寥寥數筆,線條精勁流暢,人體結構清晰準確。

技法

畫家對人物面部的刻畫採用“凹凸法”,即先以淡墨勾出五官輪廓,然後按其結構烘染數層,最後敷以淡赭色。畫家於眼瞼、鼻翼、下顎、脖頸處重點渲染,眉毛、眼睛施濃墨渲染數遍,使得人物體積結構真實、栩栩如生。綜觀整幅畫作,與中國傳統的肖像寫真有些許不同,更似西洋透視畫法,不僅有筆墨之趣,而且富有立體感。
畫作中人物服飾的描繪也極為出彩,畫家用筆穩重而有變化,充分展現出衣服的質感。衣袍先淡墨勾定外輪廓,施白粉暈染,共設色三層,待白粉乾後,以淡墨調赭石色勾描衣紋走向,通過用筆轉折暗示人體結構,線條布局走向合理,疏密得當,墨彩相得益彰,人物衣飾、面相相映成趣。

構圖

王時敏手持的拂塵以彩墨烘染,此局部與整體相互呼應,匠心獨具,墨色氈帽與王時敏所坐之底氈亦起到平衡畫面的作用。

名家點評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教授近藤秀實:如果將《王時敏像》置於曾鯨肖像畫的發展過程中考察,可以看出其臉部描寫還不怎么強調暈染,有些平面化。畫中人物側著身體,擋住右耳,現出左耳,不取左右對稱的姿態,從而顯示出動感,打破了空白太多的畫面中沉滯的孤寂和呆板,這是曾鯨肖像畫的早期作品。

研究價值

該圖面部的墨骨雖遠不及後來“墨骨法”,只是類似“江南畫法”中的淡墨暈染法。但這幅畫卻有力地說明,曾鯨正在對“江南畫法”的改良進行有益的嘗試,正處在其繪畫的改良時期。

歷史傳承

《王時敏像》是王時敏家傳收藏,曾經清王原祁(王時敏後人)收藏。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作者簡介

曾鯨(1568—1650),明代畫家。字波臣,莆田(今屬福建)人,流寓金陵(今江蘇南京)。擅畫人像。其法重在墨骨,烘染數十層,然後敷彩。“點睛加毫,儼然如土”,近代陳師曾認為傳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機軸”。時有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到華,輸入西洋畫技法,波臣乃折中其法而作肖像,遂出新意,風行一時。弟子甚眾,如謝彬、沈韶、徐易、金谷生、顧見龍、廖大受、王宏卿、張琦等,並稱“波臣派”。傳世作品有《葛一龍像》《王時敏像》《趙庚像》《侯峒增行樂圖》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