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雄以日文寫小說、散文、詩、評論,質量都很可觀,小說創作雖以短篇為主,但也有數篇中篇的佳作,如“淡水河邊”、“漣漪”、“鏡子”等,尤以“奔流”最引起大家的注意。中篇小說“奔流”,深刻傳達被殖民者受迫害的心靈,引起戰前戰後的各方學者熱烈的討論。此作品曾被入選1943年《台灣小說選》,評價方面則呈現兩極化,有些人認位這篇文章是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也有一些人認為它是一篇皇民化的作品,然而正因其複雜的詮釋面向,更可看出“奔流”的重要意義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昶雄
- 別名:王榮生
- 出生地:淡水鎮九坎街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2000年
- 職業:教師、醫生、作家
- 畢業院校:日本大學齒學系
- 信仰:文學是人世的鏡子
- 主要成就:《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最負盛名
- 代表作品:《王昶雄全集》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其他信息,三個原則,年表,作家書目,出版書籍,期刊、報紙、散篇,品評作家,評論彙編,期刊論文,報上評論,
人物生平
淡水公學校畢業後,留日求學,先進郁文館中學,再入日本大學文學系,父逝後轉讀日本大學齒學系。1942年畢業,第二年返鄉,在家鄉開設齒科診所。留日時期,他的文學活動在即開始,曾加入“青鳥雜誌”、“文藝草紙”季刊為同仁,並在台灣新民報發表作品。返台後,加入“台灣文學”雜誌,常有日文寫作之小說、詩、評論發表於日、台兩地報刊。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戰爭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張恆豪曾如是說:“細讀《奔流》,不禁讓人想起南非作家娜汀.葛瑪蒂在面對白人才酷鎮壓時,她說:‘一面忍受通滿惡意的官僚作風,一面設法逃避他們手中的條款,為了苟且偷生,黑人作家們不得不從明白的表現法,轉向比較含蓄而曖昧的語句來表達心中的感受’。同樣的情況,對於決戰文學的凝視,實在不能不有如此的‘同情’及‘文學的見識’。”
戰後,他一度擔任中學老師。1953年,淡水搬至中山北路,繼續從事牙醫的工作。忙碌的門診,使他無法像“文學少年”時期一樣,專注於文學上。然而,愛好文藝的他並沒有封筆,時有遊記、小品散文之作,最值得讚許的是他的中文,書寫文字流暢,毫無語言轉換之障礙。除了純文學的創作之外,其與呂泉生教授也合作的台語歌曲,如:“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結與結”、“我愛台灣我的故鄉”、“失落的夢”,更是引起大眾的歡迎,成為膾炙人口的台灣風味之歌謠。
其他信息
靈敏的作家,才會在平凡的生活中觀察出新穎的地方來,體認出新穎的意義來,這便是所謂‘見人之所常見,而道人之所不能道’。我的筆,也就是要再生活的潮流衝激下,才會變得更尖銳、更有力的。只嘆作品既寥若晨星,又慣寫半截文章,致令壯志難酬。不過‘寡產’固敵不住‘多產’卻總比‘不產’高強得多,乃自鳴‘精兵’以自遣。”
綜觀王昶雄的一生,戰前為台灣文學戰爭期少數的作家之一,也是當時作家中散文藝術成就最高的一位。戰後執業牙醫,封筆二十餘年後以中文重現文壇,文學風格轉而著重於抒情言志。文學之外,也參與作詞,以《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最負盛名,其一生的成就有多方面的意義。2000年1月1日凌晨因胃癌病逝於台北,享年八十六歲。
三個原則
據研究者指出,王昶雄對文學的認同,一直堅持著三個原則:
(一)文學是不該穿制服的,任何環境下,總要有自己的個性。
(二)文學的精神是自由的表現精神,文學精神存在的地方,就是自由存在的處所。
(三)小說的構想和技巧,雖然無定法,但理應不斷的求新、求變。他的執著與嚴謹的“文學觀”,可見之於“我為什麼要寫作”一文。
年表
1946
任純德女中歷史老師。
1950
自淡水搬至中山北路,仍執牙科醫務。
1965
十月,雜感〈吹不散的心頭人影—王井泉快人快事〉發表於《台灣藝術》第九期。
1974
四月,評論〈感慨話文評〉發表於《台灣文藝》四十三期。
1978
十月,出席聯合副刊主辦的光復前台灣文學座談會,參加者另有巫永福、杜聰明、王詩琅、郭水潭、龍瑛宗、廖漢臣、楊逵、楊雲萍、陳逢源、黃得時、葉石濤、劉捷、郭秋生等人,座談記錄〈傳下這把香火〉22日—24日發表於《聯合報》副刊。
1980
十一月三日,隨筆〈人生是一幅七色的畫〉發表於《聯合報》副刊。
1981
五月,雜感〈無論來與往,俱是夢中人—悼念廖漢臣兄〉發表於《台灣文藝》七十二期。
1982
八月,雜感〈老兵過河記〉發表於《台灣文藝》八十一期。
1983
三月,詩〈追悼文環兄〉發表於《台灣文藝》八十一期。
五月,雜文〈性的升華—從我國傳統觀念談起〉發表於《台灣文藝》八十二期。
十一月,雜感〈王白淵(1902—1965)點點滴滴〉發表於《台灣文藝》八十五期。
1984
一月,人物介紹〈坐擁顏色連城—顏雲連「看雲的日子」〉發表於《台灣文藝》八十六期。
七月,札記〈靈感與氣氛〉發表於《路工》四十九卷七期。
1985
一月十九日,雜感〈陋巷出清士—哀悼王施琅兄〉發表於《自立晚報》副刊。
1986
五月,雜感〈一股傻勁的衝力〉發表於《台灣文藝》一○○期。
以上數據來源:
1.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著,張桓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
2. 王昶雄著,《驛站風情》,板橋市: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作家書目
出版書籍
1980年 《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
1991年 《王昶雄集》,台北:前衛。
1993年 《驛站風情》,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6年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台北:前衛。
1998年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散文精選集》,台北:前衛。
2002年 《王昶雄全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共分為散文、隨筆、翻譯、詩歌。)
期刊、報紙、散篇
1970年 〈寶島心影─發人深省的延平邵王祠〉,《今日生活》4卷4期,5月30日頁2-5。
1983年 〈追悼文環兄〉,《台灣文藝》81期,頁57-86。
1983年 〈「性」的升華 : 從我國傳統觀念談起〉,《台灣文藝》82期,頁80-84。
1993年 〈巴爾札克在家嗎〉,《聯合報》4月30日43版。
1983年 〈不信童年喚不回〉,《學前教育》6卷7期,頁1。
1985年 〈樂天知命一學人:悼念吳本立先生〉,《文訊月刊》21期,頁274-279。
1999年 〈浩劫當中悼斯人〉,《文訊月刊》169期,頁95至96。
2000年 〈安魂歌〉,《淡水牛津文藝》7期,頁62-63。
2000年 〈安魂歌〉,《淡水牛津文藝》7期,頁62-63。
2000年 〈王昶雄自訂日治時期著作目錄〉,《文訊月刊》34期,頁68-78。
2000年 〈感慨談家山─滬尾風情畫〉,《淡江史學》11期,頁265-267。
品評作家
◇文選自《反殖民的浪花—王昶雄及其代表作〈奔流〉》
〈奔流〉一件,王昶雄以自然主義的風格、心裡寫實的基調,通篇瀰漫著冷靜寧肅的氣氛,真確地反映出「皇民化運動」下台灣人的心理衝突和精神煎熬,作者並透過朱春生受到「皇民化」之迫害後那種苦難憔悴、白髮逆立的形象,間接批判了「皇民化運動」的泯滅人性和罔顧人道,其沉痛的心聲,實已呼之欲出。
◇文選自《台灣心窗》
〈奔流〉這篇中篇小說,在皇民化運動進入高潮時期發表,記載了當時日本高壓統治下,台灣人面對國家與身分認同的掙扎與苦悶,可說是一篇觸及政治與歷史課題的深刻作品。王昶雄通過一個受過日本完整教育的鄉下醫師「我」﹝洪醫師﹞與伊東春生、林柏年兩個台籍青年的來往,描繪了皇民化時期台灣知識分子在「日本人」認同或「台灣人」認同之間猶疑、彷徨,到底是要以統治者的日本人為傲、還是要以生為台灣人為榮的雙重苦惱──這當中凸顯了缺乏自主權的殖民地人民的國族認同課題,複雜、弔詭,而且形成一種深沉的悲哀,也就是後來被李登輝提出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正是台灣近現代史的深刻而巨大的課題。
評論彙編
期刊論文
1991年 呂興昌:〈文章千古事,得失予心知─評王昶雄<奔流>校定本〉,《國文天地》10月,頁17-22。
1992年 張恆豪:〈《奔流》與《道》的比較〉,《文學台灣》4期,頁243-259。
1992年 垂水千惠:《「戰前日本語作家」─王昶雄與陳火泉、周金波之比較》,日本。
1993年 張恆豪:〈反殖民的浪花〉,《驛站風情》,頁310-328。
1993年 莊永明:〈<奔流>的時代見證〉,《台灣文藝》5月,頁58-63。
1993年 垂水千惠:〈戰前「日本語」作家─王昶雄與陳火泉、周金波之比較〉,頁44-57。
1994年 杜文靖:〈人生「驛站」,「風情」無限〉,《文訊》1月號,頁7-8。
1996年 杜文靖:〈<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讀後〉,《文訊》4月號,頁7-8。
1995年 黃武忠:〈還有夢的王昶雄〉,《文訊》,頁24-25。
1995年 許素蘭:〈甘醇似酒淡如茶前輩作家王昶雄先生〉,《文學與心靈對話》,頁136-143。
1996年 杜文靖:〈隨王昶雄打開心內的門窗〉,《風範─文壇前輩素描》,頁76-79。
1997年 歐宗智:〈老乾新芽─評介王昶雄散文集《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書評》12 月,頁06-11。
2000年 張明雄:〈彷徨心靈的迴響─王昶雄的小說〉,《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頁140-145。
2000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脫亞入歐論與皇民化教育〉,《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2月,頁45-62。
2002年 張恆豪:〈反殖民的浪花─王昶雄及其代表作<奔流>〉,《王昶雄全集:評論卷》,頁3-18。
2002年 呂興昌:〈評王昶雄<奔流>的校訂本〉,《王昶雄全集:評論卷》,頁19-29。
2002年 陳萬益:〈夢境與現實─重探<奔流>〉,《王昶雄全集:評論卷》,頁105-124。
2002年 垂水千惠著,塗翠花譯:〈多文化主義的萌芽─王昶雄的例子〉,《王昶雄全集:評論卷》,頁125-140。
2002年 林鎮山:〈土地、「國民」、尊嚴─論<奔流> 與《偶然生為亞裔人》的身份建構與認同〉《王昶雄全集:評論卷》,頁125-140。
2003年 林政華:〈盡善盡美的「全集」編輯─《王昶雄全集》成典範〉,《文訊》01 月,頁21-22。
報上評論
1991年 蘇偉貞:〈少年大的,訪王昶雄先生〉,《聯合報》25版6月29日。
1996年 張香華:〈風中的淚滴─從王昶雄小說<奔流>說起<上>〉,《聯合報》37版4月16日。
1996年 張香華:〈風中的淚滴─從王昶雄小說<奔流>說起<中>〉,《聯合報》37版4月17日。
1996年 張香華:〈風中的淚滴─從王昶雄小說<奔流>說起<下>〉,《聯合報》37版4月17日。
1996年 林忠勝:〈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的故事〉,《民眾日報》27版7月28 日。
2000年 陳建忠:〈一事能狂便少年─追憶王昶雄先生的人與文學〉,《中央日報》22版1月12日。
2000年 向陽:〈台灣心窗〉,《中央日報》20版11月6日。
2000年 李魁賢:〈民眾日報〉15版11月4日。
2000年 李敏勇:〈打開心內的門窗〉12版1月16日。
2000年 路寒袖:〈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台灣日報》35版1月27日。
2000年 鄭清文:〈停雲和飛鳥〉,《台灣日報》31版1月29日。
2001年 歐宗智:〈留下熱愛生命的足跡─談王昶雄的散文成就〉,《為有源頭活水來》,頁11-21。
2002年 賴素鈴:〈王昶雄全集出版搜編總動員過程彰顯文學心〉,《民生報》A13版11月7日。
2000年 彭瑞金:〈從小說〈奔流〉看戰爭時期台灣作家的邊緣戰鬥〉,《民眾日報》17版10月30日。
2000年 廖清秀:〈自傳錄像憾事〉,《聯合報》37版1月27日。
2000年 林政華:〈王昶雄先生獲頒「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因緣〉,《台灣時報》25版1月27日。
2000年 陳文芬:〈告別王昶雄,詠嘆安魂曲〉,《中國時報》11版1月29日。
2000年 蔡文章:〈永遠的少年大仔─悼念前輩作家王昶雄〉,《台灣時報》25版1月28日。
2000年 呂泉生:〈懷念王昶雄〉,《自立晚報》17版2月17日。
2000年 張恆豪:〈奔流到海喚不回─追懷文學家王昶雄〉,《聯合報》37版1月27日。
2000年 陳凌:〈莊嚴的姿容─悼念「少年大仔」王昶雄先生〉,《自由時報》29版1月28日。
2000年 林政華:〈誤解一生終獲平─寫在「福爾摩莎的心窗─王昶雄文學會議」之前〉,《民眾日報》15版11月3日。
2000年 楊翠:〈奔流復位在歷史扉頁中〉,《台灣日報》31版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