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男,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經濟社會學,社會福利理論,勞工社會學,技能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星
- 國籍:中國
- 職業:南開大學教授
- 性別:男
簡介
![王星 王星](/img/1/69d/nBnaucTOyUTOwcjNlNjZ3cTM4MGM5YGZ1YWZlF2Y1kjZxUjMlRDMzEGM2k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個人履歷
2011年12月-至今,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副教授
2014年12月-2015年10月,中加合作交流項目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訪問學者
2014年7月-2016年6月,天津市西青區民政局副局長(掛職)
科研成果
二、CSSCI論文:
9、《勞工品質、勞動保護與跨國資本的空間轉移》,《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係》,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10、《西方勞動過程理論及其中國化》,《二十一世紀》,2012年2月號;
11、《利益分化背景下的城市基層社會秩序建構》,《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7期轉載;
12、《利益分化與居民參與:轉型期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困境及其理論轉向》,《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2期(《東方早報(理論動態版)》摘編,2012年6月5日);
13、《居站分離實踐與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學海》,2012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2年第8期轉載;
2、《奢侈消費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北華大學學報》,2006年6期;
3、《農民工形象建構與歧視集中效應》,《學習與實踐》,2006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體制與改革》,2006年12月全文轉載);
4、《道德科學的不同面向——從韋伯看涂爾幹》,《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5、《從隔離走向融合:失地農民社群隔離現象的破解》,《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4期(第二作者);
6、《以利益均衡調控地產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31日;
7、《空間定位抽樣技術》,《社會工作》,2010年第7期(第二作者);
8、《重回馬克思:勞動政治與技能形成的體制分析(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26日;
9、《重回馬克思:勞動政治與技能形成的體制分析(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日;
10、《跨國資本未必因漲薪而轉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23日;
11、《企業政治與勞動治理》,《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12、《階級化與商品化:勞工抗爭政治的兩種模型》,《中國工人》,2012年第2期
獲獎情況
- 2015年7月,獲“中國社會學年度好書”獎
- 2014年7月,天津“131創新型人才”第二層次入選者
- 2013年7月,獲中國社會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 2013年3月,獲天津市優秀決策諮詢報告獎
- 2013年7月,天津“131創新型人才”第三層次入選者
- 2011年7月,獲中國社會學會2011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 2010年12月,獲第十二屆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2009年7月,獲中國社會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兼職情況
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理事
中國社會學會勞動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社會學會經濟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天津市青少年社工事務管理服務中心理事長
天津市河西區青聯委員
南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社會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南開大學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院研究員
研究成果
- 《技能形成的社會建構:中國工廠師徒制變遷歷程的社會學分析》(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1月(入選2015年“中國社會學年度好書”;《讀書》2015年第3期刊登書評)
- 《解析社會福利運動》(譯著)(獨立譯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
- 《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經濟學》(譯著)(獨立譯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 《經濟社會學》(譯著)(第二譯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 《從維護社會穩定走向增進社會質量: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取向轉型》,《學術研究》,2016年第9期
- 《現代中國早期職業培訓中的學徒制及其工業化轉型》,《北大教育評論》,2016年7月,第14卷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12期轉載)
- 《外出農民工城市居住選擇過程中的能力與權利》,《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5年第4期
- 《社會質量建設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對歐洲社會質量理論的本土省思》,《江海學刊》,201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5年第7期全文轉載
- 《技能形成的社會建構:德國學徒制現代化轉型的社會學分析》,《社會》,201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
- 《市場化與福利化之間》,《學術研究》,2014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4年第10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體制改革》,2014年第9期轉載)
- 《市場與政府的雙重失靈:新生代農民工住房問題的政策分析》,《江海學刊》,2013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7期轉載);
- 《居站分離實踐與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創新》,《學海》,2012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2年第8期轉載;
- 《利益分化與居民參與:轉型期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困境及其理論轉向》,《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2期(《東方早報(理論動態版)》摘編,2012年6月5日)
- 《利益分化背景下的城市基層社會秩序建構》,《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第7期轉載;
- 《西方勞動過程理論及其中國化》,《二十一世紀》,2012年2月號
- 《勞工品質、勞動保護與跨國資本的空間轉移》,《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係》,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 《1978年以來“國”與“民”關係之歷史演進》,《人文雜誌》,2011年第2期;
- 《制度中的歷史——制度變遷再思》,《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年第2期;
- 《技術的政治經濟學》,《社會》,2011年第1期;
- 《勞動安全與技能養成》,《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10年1月轉載);
- 《師徒關係契約化與勞動政治》,《社會》,2009年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12期轉載;此文入選《中國社會學(第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 《調控失靈與社會的生產》,《社會》,2008年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1期轉載;此文入選《中國社會學(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 《單位政治研究述評》,《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2007年10月號;
- 《東北地域文化阻滯效應與轉型》,《求是學刊》,2007年3期;
- 《將質量作為社會治理的核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2月24日
- 《勞工運動的部門分化:轉型中的加拿大勞動關係簡析》,《中國工人》(特稿),2015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工會工作》2015年第6期全文轉載
- 《應對社會風險轉型:從單一主體到社會參與》,《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5日
- 《風險社會的當代趨勢及其應對》,《社會安全與管理》,2014年第1期
- 《落腳“城中村”是農民工實現階層流動的重要環節》,《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2013年8月16日
- 《階級化與商品化:勞工抗爭政治的兩種模型》,《中國工人》,2012年第2期
- 《企業政治與勞動治理》,《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 《跨國資本未必因漲薪而轉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23日;
- 《重回馬克思:勞動政治與技能形成的體制分析(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日;
- 《重回馬克思:勞動政治與技能形成的體制分析(上)》,《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26日;
- 《空間定位抽樣技術》,《社會工作》,2010年第7期(第二作者);
- 《以利益均衡調控地產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31日;
- 《從隔離走向融合:失地農民社群隔離現象的破解》,《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4期(第二作者);
- 《道德科學的不同面向——從韋伯看涂爾幹》,《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2期;
- 《農民工形象建構與歧視集中效應》,《學習與實踐》,2006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體制與改革》,2006年12月全文轉載);
- 《奢侈消費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北華大學學報》,2006年6期;
- 《經典小城鎮理論的現實困境》,《社會科學評論》,2006年2期;
研究課題
講授課程
1、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專題;
3、當代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專題;
4、社會工作概論(多人合上)
5、專業外語(多人合上)
6、經濟社會學
研究生課程:
1、當代社會政策理論與實踐;
2、社會工作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