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屋

王新屋

王新屋,又稱二房屋、虎頭屋、佩山新屋,位於安徽省望江縣高士鎮佩山村,始建於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至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歷史。始祖王彥洪(1467--1540),字克寬,號松山。與王祥、孟宗、徐仲源並稱為“望江四大孝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新屋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安徽省望江縣
  • 下轄地區:新南、中新、新北
  • 政府駐地:中新
  • 電話區號:0556
  • 郵政區碼:246255
  • 地理位置:安徽省望江縣高士鎮佩山村
  • 面積:2平方公里
  • 人口:323
  • 方言:皖西贛語系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佩山十景、李塘水庫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祖源簡介,歷史沿革,佩山記,歷代名人,始祖王彥洪,一世祖王棣,清代詩人、教育家王國士,附:王國士詩文,監生(國庠生)7人,邑庠生2人,五品藍翎王鳳樓,登仕郎(正九品)1人,登仕佐郎(從九品)6人,抗美援越老兵:王永紅,高等教育學博士:王全林,王新屋祖堂:大儒堂,大儒堂簡介,大儒堂匾額,大儒堂楹聯,佩山王氏派字歌,《王氏族譜》源流,王家新屋的集體成年禮,王新屋過年風俗,

地理位置

王新屋位於安徽省望江縣高士鎮佩山村,背靠王佩山,面對李塘沖,南鄰高士鎮,北抵泥塘河。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清水秀,風景優美。
王新屋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王新屋屬望江縣北部低崗地區最高點。武昌湖北岸自窩楓嶺起,向東經二甲嶺——毛安嶺——高士嶺——童家嶺至賽口為一條長嶺崗,構成望江縣北部主體地貌。最高處為王佩山頂,海拔67.1米;最低處為武昌湖邊的塝田,海拔約15米。王新屋位於佩山西邊,背靠佩山,面朝李塘沖。(錄自《望江縣誌》第二篇53頁,黃山書社1995年版)

祖源簡介

王新屋出自周靈王太子姬晉,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遂駕鶴邀游天下,止於伊、洛間,定居於緱山,稱"王子喬".其子宗敬為周司徒,時人稱為"王家",因以為氏.至15世王翦、16世王賁、17世王離三代皆秦將軍,為秦始皇統—六囯立下了赫赫戰功.王離生二子:長子王元遷居琅琊(今山東臨沂),為琅琊祖;次子王威遷居太原,為太原祖.王新屋為琅琊王氏之後.
東漢末年,27世王祥王覽兄弟倆,一以"臥冰求鯉"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以"捨身護兄"名列"二十四悌"之—.歷仕魏晉,位列三公.王覽之孫王導擁琅琊王司馬睿岀鎮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東晉,拜大丞相,主持元、明、成三代朝政,史稱"王馬共天下".從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3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有600多人名載史冊,其中就有92位宰相.被稱為"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第—豪族".
唐朝末年,48世王璧,字大獻,為檢校兵部尚書,銀青、金紫光祿大夫,遷居祁門縣西苦竹港.王璧生九子,九子又生二十三孫,遷居各地,號稱:"—百三十六房."   元之末葉,61世十三公遷居江西鄱陽湖瓦屑壩.明之肇始,62世王震復遷望江城北祈雨山.王震生四子:永富遷黃梅潭,永貴遷佩山麓,永盛遷武昌渡口,永昌遷螢火沖.王新屋為二房永貴公之後.

永貴生信二,信二生志一,志—生得審,得審生守瑄,守瑄生彥洪,為王新屋始祖.彥洪祖居王老屋,正德年間,又在佩山西邊建農舍數間,後分與次子王棣,是為王新屋。
太子晉像太子晉像
王導像王導像
王璧像王璧像
王震像王震像

歷史沿革

明代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建屋,屬望江縣廉恭上鄉。
清代
屬望江縣武洲寺,乾隆時改忠節里,道光時又改廉恭鄉。
民國
初年,屬望江縣武洲寺。
18年,屬望江縣第五區武洲寺。
28年,屬望江縣第三區署高士鄉。
33年,屬望江縣高士鄉(駐王新屋)。
建國後
1949年,屬望江縣賽口區高士鄉(駐王新屋)。
1950年,屬望江縣第四區高士鄉(駐王新屋)。
1952年,屬望江縣賽口區佩山鄉(駐王新屋)。
1956年,屬望江縣賽口區高士鄉(駐高士嶺)。
1958年,屬望江縣賽口區高士人民公社。
1960年,屬望江縣賽口人民公社高士管理區。
1961年,屬望江縣賽口區高士人民公社新建大隊。
1968年,屬望江縣賽口區東風人民公社新建大隊。
1984年,屬望江縣高士鄉李塘村。
1992年,屬望江縣高士鎮李塘村。
2004年,屬望江縣高士鎮佩山村,至今。(錄自《望江縣誌》第一篇31~34頁,黃山書社1995年版)

佩山記

據明·萬曆《望江縣誌》載:“佩山,邑東北六十里。”這是關於佩山最早的文字記載。在明代以前,佩山稱為李家山,為河北大財主李佛兒所有。後來,李家敗落。而彥洪公逐漸崛起。也許是李家急需要錢吧,後來,李家山就賣給了彥洪公,改名佩山,外姓人稱為“王佩山”。佩者,美玉也。佩山在王家人眼裡的價值,由此可見。
彥洪公之父守瑄公為盜賊所害,葬於佩山之巔。彥洪公大仇得報之後,便在父親的墳旁,蓋了一座草廬,獨住其中。白天讀書,晚上練劍。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父親的墳前請安;晚上臨睡前,一定要到父親的墳前去告訴一聲,方才休息。有時,思父至極,整夜伏在父親的墳前,流淚,哭泣,“號天慘怛,猿鳥斷腸!”守瑄墓後有一棵柏樹,枝繁葉茂,也許是不忍聽到如此悽慘的哭聲吧,竟慢慢地枯萎了。縣令沈濂聽說後,親自上佩山,進草廬,看望彥洪,並稱讚彥洪為“望江第四孝子”。故佩山又被稱為“孝子山”。
至崇禎年間,彥洪公的曾孫王之慶,因為父母年邁,辭去福建尤溪縣令,隱居佩山草堂,照顧雙親。因天下大亂,一會兒是張獻忠的起義軍,一會兒又是左良玉的殘兵敗將,一會兒又是滿清的隊伍,望江人民在無情的鐵蹄下呻吟。為救父老鄉親,王之慶招募了一批青壯年,約五百多人,組成“人和社”,與各路隊伍,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悲壯、慘烈的戰鬥。直到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十九日,以身殉國。因王之慶諡號“忠節”,故佩山又被稱為“忠節山”。
清朝時期,佩山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雍正十三年(1735),王氏宗祠建成,與仙人掌、木筆花、棋盤石、飲馬池、紅朱、石龜、虬松、鴉更、草堂等並稱為“佩山十景”。嘉慶年間,王國士在佩山腳下,設立“佩山書屋”,教授生徒,求學者絡繹不絕。嘉慶二十五年(1820),王國士母親胡氏夫人六十大壽,邑進士倪模前來祝壽,贈匾額曰:“醇節維風”,與國士同游佩山,流連忘返,合作《佩山十景》。歷任縣令,如王世胤、伊巘、傅光遇、師範等,都與佩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或獨坐在石龜上垂釣,或約朋友在棋盤石上對弈,在佩山上留下了千古佳話。光緒二十二年(1898),知縣何恩煌初到望江,視察河北,曹、胡、檀、聶等大戶人家都前往迎接,並準備了豐盛的酒席。但何恩煌卻對佩山情有獨鐘,在佩山十景間漫步,不忍離去。並在佩山最高峰上駐足良久,眺望河北風光,一覽望江全境。下山後,又步入王家新屋,與村民們促膝談心,噓寒問暖。並在王金科家吃了一頓便飯。據說:當時王金科家連凳子也沒有,就搬來幾塊佩山石當凳子。所以後來河北一帶就流傳一句:“曹、胡、檀、聶四
大家,不及佩山小王家。”直到民國時期,王維城到望江上任,第一站就到佩山。王維城《六修序》云:“癸酉秋,余來治茲邑,下車後,閱政至佩山,徘徊於十景之間,未忍捨去。”
進入二十世紀,佩山成為地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先是設立佩山保,後又設立佩山鄉。四十年代,高士鄉鄉公所設在王氏宗祠內。解放後,又在祠內設立了國家糧庫,向民眾供應口糧。1959年,在佩山西南麓陳氏宗祠內,設立了國小,後改為中學;1960年遷高士 ,為高士中學;1964年,又遷賽口,為賽口中學。後來望江縣各條戰線上的英才,都是在這裡接受了啟蒙教育。佩山,是高士中學、賽口中學的發源地。
一九六五年的冬天,陰沉而寒冷,一批不速之客突然來到了佩山。這是金堤鄉組織的採石隊,說是想采一些石頭建築金堤橋。此風一開,便一發不可收拾。在隨後的幾年裡,新壩、賽口等地也先後組織了採石隊開進佩山。一九七五年,高士公社組織成立了“綜合廠”,進行專業採石。一九八六年,在佩山周邊幾個屋場的強烈要求下,縣六大班子開赴佩山,召開三級會議,就佩山問題進行討論。最後決定,將佩山的管理權交給老屋、新屋、三房屋、四房屋、陳屋等屋場。從此,上述屋場組織了有幹部四人,職工五十一人的佩山採石場,下設六個採石班。直到二〇〇四年,十八年間,整個佩山被開採一空。而這時,保護佩山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廣大民眾的強烈反對下,二〇〇四年四月十五日,佩山採石場終於壽終正寢,佩山又恢復了當年的寧靜。
如今,佩山還有幾座小山峰,雖然又矮又小,但卻巋然挺立,以一種英雄的姿態傲視遠方。這種英雄的姿態,是孤獨的,是悲愴的,但卻又是堅強的。佩山雖然被毀滅了,但佩山精神卻將永遠存在下去,與天不老,與地無疆!

歷代名人

始祖王彥洪

王彥洪(1467--1540),字克 寬,號松山。與王祥、孟宗、徐仲源並稱為“望江四大孝子”。
少有大志,好讀書,任俠,且善於理財,“以故玉帛充盈,倉箱豐足”。家境富裕,加上愛打抱不平,引來了 一些盜賊的嫉恨,陰謀設計綁架了彥洪。彥洪的父親守瑄前往營救,被盜賊所害。彥洪與群盜賊鬥智鬥勇,終於脫險。回家後,驚聞父親遇害,當場哭死過去,待救醒過來,指天發誓:“慈父顧子以至身亡,戴天之仇不報不止!”遂喬裝改扮,追蹤盜賊,踏 遍潛山、太湖、宿松、湖北黃梅等 地,歷盡千難萬險,協助官府,終於將群盜賊抓捕歸案,處以極刑。
守瑄遇害後,被葬於佩山之巔。 彥洪大仇得報,便在父親的墳旁,蓋 了一座草廬,獨住其中。白天讀書, 晚上練劍。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 就是到父親的墳前請安;晚上臨睡前,一定要到父親的墳前去告訴一聲,方才休息。有時思父至極,整夜伏在父親的墳前,流淚哭泣,“號天慘怛,猿鳥斷腸!”守瑄墓後有一棵柏樹,原本樹大根深,枝繁葉茂,也許是不忍聽如此悽慘的哭聲吧,竟慢慢地枯萎了。
嘉靖五年(1526年),望江大 荒,但官府仍照常徵稅。老百姓不堪重負,紛紛逃離家園,十室九空。看到鄉親們流離失所,怨聲載道,彥洪不忍,說:“我聽說聰明的人財產越多越損害他的聰明,愚蠢的人財產越多越加重他的愚蠢。”於是,拿出家中所有的積蓄,繳納了全縣的賦稅。縣令楊璉命欠稅人出具欠條,交給彥洪。 彥洪嘆道:“前既苦於官錢,今又苦於私債,民之苦何時已?與其大家受 苦,寧願自己貧窮!”將欠條全部焚毀。楊縣令感嘆說:“以前只聽說王彥洪是一個大孝子,今聽其言,觀其行,真乃仁人也!”

一世祖王棣

王棣(1521--1594),字文芳, 號顯峰。好讀書,以孝友聞。年幼 時,夏天為父親打扇,冬天則為父親 暖被子。十幾歲即幫助父親料理家 務、族務。分家時,父親將原老屋所 有的財產分給了長兄棠,他 說:“好!”又將佩山東邊的兩套新房 子和好田地分給兩個弟弟楫和柯,他又說:“好!”父親問他:“那你怎么辦呢?”王棣笑而不答,捆上幾車書,搬到佩山西邊一座破房子裡,開始了他的創業史。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將一座破房子變成了一座花園式的農莊。又把父親接過來,親自侍藥奉湯,直到臨終。父親去世後,他繼任族長,置祭產,辦學校, 深受族人愛戴。他七十大壽時,縣裡大小官員都來祝壽,贈送匾額曰:“有大儒風”。

清代詩人、教育家王國士

王國士(1786—1835), 名萬春,字潛修,更字國士,又字祝 華,號菊佳,亦號晚香,又號佩山書屋主人。生而聰明,四歲作五言詩巜詠天井》,有"清水為吾友,深井是我師"句,被譽為"神童".後師從舉人檀自蔭,"讀書目數行下,穎悟過人".嘉慶年間,創佩山書屋,教授生徒,"—時從其游者,絡繹不絕"。詩文俱佳,時人稱其:“文宗韓斗,詩擅溫八。”著有《菊佳集》、《晚香集》 等,深得進士倪模讚賞,稱其:"筆下生花,如有神助!"惜已亡佚。今僅存《佩山十景》詩十首,《二茗神燈》詩一首,王氏宗祠聯一副,周氏宗祠聯—副,佩山書屋聯二副,均載《雷音續集》卷一58頁(安徽文藝岀版社2012年版)。

附:王國士詩文

  • 《佩山十景》
仙人掌
不插塵中足,何來地上仙。行跡殊杳矣,古蹟尚依然。
採藥迷雲徑,高歌過石巔。多年凡骨換,風雨夢青蓮。
木筆花
初開渠第一,此木點才華。寂寂平原植,紛紛澗戶加。
春風真得意,青夢記誰家?詞客工吟詠,如蓮色不差。
棋盤石
聞道蓬萊客,敲棋石作盤。一枰今古在,兩道風雨寒。
似覺丁丁響,何須對對彈。伐柯樵徑滿,指點白雲殘。
飲馬池
不是長城窟,偏當立馬時。載驅誰止渴,或飲竟於池。
一勺精神飽,千秋水石奇。君看中有物,何必介而馳。
紅朱
靈氣鐘山骨,硃砂積石紅。有時勤洗伐,於此得磨礱。
頑性千年化,丹心一片紅。經師垂妙筆,絢彩奪玄穹。
石龜
背蝕苔紋氣,池塘老此龜。十朋非益我,片石欲遺誰?
問壽真千歲,占年合四時。北平人射虎,沒羽到今疑。
虬松
最愛支離叟,何緣竟化虬。風來聲欲吼,雨過甲疑流。
變化多年具,精神一乾留。四山齊木古,那及此松幽。
鴉更
禽鳥機先得,群鴉亦報更。叫號摻漏點,風雨亂雞鳴。
長夜何時旦,空山訂石盟。有心人不寐,記取一聲聲。
草堂
正氣環天壤,丹心寄草堂。我尋高士傳,人說鄭公鄉。
身世飄蓬似,茅廬日月長。琵琶亭萬古,遺澤莫相忘。
祠堂
祠自何年建,遐哉百世宗。茲山多絕徑,此地更靈鐘。
堂卜三公兆,門仍六代封。綿綿傳子姓,入室貴雍容。
  • 《二茗神燈》
秀巘俯舒州,丹爐紫氣浮。攢空凝火樹,吹焱遍蕭丘。
擬是飛藜下,驚傳秉燭游。仙蹤何處覓,笙鶴在峰頭。
  • 佩山書屋聯(二副)
其一:
錢亦無權亦無書屋;
賢也罷愚也罷讀吧.
其二:
有酒有詩此生足矣;
成名成利何必在乎!
  • 周氏宗祠聯
汝南伯振絕學千秋,衣缽誰傳,每對紅蓮思典範;
好東風助奇功一炷,舳艫何在,猶疑赤壁剩餘煙。
  • 《考妣紀略》
父師出檀門,讀書並數行下,穎悟過人,鹹目為大器。奈天奪其年,不克展厥所學,時兒十歲,弟行歲,母撫之艱苦萬狀,教讀教耕,無虛日。猶記祖母患苦疾,母侍奉床褥,如是者三年。家素貧,凡掣肘事,理之裕如。性寡言笑,喜怒不形現。年七十餘,志勵冰霜,仍躬紡績。邑進士倪公顏以額曰:“醇節維風”,匪虛也。惜兒讀書就試,雖黍列前茅,屢經備薦,而名外孫山,劬勞莫慰。每對此,唏噓欲絕雲! (錄自《佩山王氏族譜》卷四)。

監生(國庠生)7人


王自德(1702—1737),字孔音.
王自培(1708—1737),字明周.
王自福(1712—1781),字永配.
王大庭(1729—1785),王自德長子,字東川."嗜詩書,通大議,國庠中首屈一指雲!"
王大惠(1736—1810),王自德次子,字文軒.
王槐青(1745—1787),字勷明.
王興典(1764—1823),字規矩,號冊亭.

邑庠生2人

王時鰲(1662—1707),字海桂.
王竹軒(1792—1870),名萬榮,字國交,改字輔賓,又字均然,號竹軒.《王氏族譜》(四修)主修.

五品藍翎王鳳樓


王鳳樓(1858—1927),名常 端,字雲,又字鳳樓,號文光,又號集梧,清贈五品藍翎鹽大使職。

登仕郎(正九品)1人


王純熙(1822—1901),名年 鐘,又名年勝,字祖培,又字純熙, 恩詔登仕郎。

登仕佐郎(從九品)6人


王常昭(1833—1911),字輪光,號仁山.
王甘澍(1834—1917),名年永,字瑰奇,號少遜,又號晴嵐.《王氏族譜》(五修)主修.
王年垣(1839—1895),又名年永,字桂榮.
王常俊(1849—1905),字薰陶.
王文炳(1850—1919),名年康,字金科.
王作相(1869—1921),字聘嵒,號夢肖,又號整自.

抗美援越老兵:王永紅

王永紅(1943—2011),名杳犬,字永紅。1943年5月出生,1964年3月入伍,在廣西軍區某部隊高機連服役。8月,開赴抗美援越前線,任偵察兵。機智、勇敢,多次立功。1969年3月退伍,任新建大隊民兵營長。1971年,分配到馬鞍山市十七冶二公司工作。參加了馬鋼、寶鋼、黃山索道等重大工程建設。膽大、心細,技術超群。1997年退休回鄉。因正直、無私,熱愛公益事業,被推舉為王新屋屋長。領導民眾進行電路改造、程控電話、有線電視、環屋公路等建設,為保護佩山、李塘奔走呼號。不幸積勞成疾,與世長辭。贊曰:
翁生而英武,膂力過人,抗美援越,立功揚名;轉業工廠,技術超群,屢創佳績,譽稱冶金;退休回鄉,不輟躬耕,起早貪黑,戴月披星;公益事業,一片熱忱,縣鎮信其正直,鄉鄰服其公心。不幸積勞成疾,臨終再三叮嚀: “一曰教育子女,清清白白做人;二曰管理屋場,建設和諧新村;三曰修好家譜,繼承琅琊傳統,光大佩山精神! ”每思之,則戰戰焉!兢兢焉!臨楮長嘆,下筆涕零!

高等教育學博士:王全林

王全林(1968-),現任皖西學 院教育學院副教授,皖西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高等教育學博士。1999 年、2002年兩次獲得皖西學院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2003年獲得安徽 省省級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歷任皖西學院(原六安師專)教育學教研室教師,教務處師資科科長,教研科科長(首任),教育系副主任(分管教學、科研),校評建辦 副主任(主持工作),學報編輯部主任。

王新屋祖堂:大儒堂

大儒堂簡介

王新屋祖堂,又稱“大儒堂”,是佩山王氏宗祠"世芬堂"分堂之—。門樓匾額:"有大儒風",故稱“大儒堂”。始建於清嘉慶年間,重建於1985年,分上、中、 下三重。

大儒堂匾額

大儒堂匾額:有大儒風

大儒堂楹聯

大儒堂楹聯(三副):
大門聯:
忠孝傳家久;
耕讀繼世長。
(王茂如 撰)
上大門聯:
千秋古蹟流伊水;
一線靈光鎮佩山。
(王秀江 撰)
中大門聯:
堂接青雲,直上九天騎日月;
門迎紫氣,宏開萬卷蔚人文。
(王汗青 撰)
上重聯:
華胄最忌遙遙,縱才雄四傑,秦將漢公,漫向遠年夸顯宦;
大家逼真落落,看棋列石盤,花排木筆,全從本地見風光。
(清:王國士 撰)
中重聯:
四百八十年從頭細說,到忠孝人家,來聽英雄故事;
三萬六千日彈指一揮,步聖賢足跡,也留青史芳名。
(王汗青 撰)

佩山王氏派字歌

永信志得守,彥本從之道,應時自大興,萬年常克紹,
學業征官符,文章啟榜兆,敦修源裕世,雲仍由茲肇.

《王氏族譜》源流


一修:康熙17年(1678),王德(蛇屋)主修.
二修:乾隆58年(1793),童嘉莘(舉人)主修.
三修:道光10年(1830),王大堂(超老屋)主修.
四修:同治元年(1862),王國梁(超老屋)、王竹軒(王新屋)同修.
五修:光緒24年(1898),王化南(泊屋)、王豫(四房屋)、王甘澍(王新屋)同修.
六修:民國22年(1933),王茂如(王新屋)主修.
七修:1995年,七修譜管會修,總編輯:王貫川(羅溪橋),編輯:王漢中(祝家嘴)、王秀江(王新屋)、王紹豐(蛇屋)、王敬堂(泊屋)等.
八修:2012年,八修譜管會修,總編輯:王汗青(王新屋).

王家新屋的集體成年禮

王家新屋的集體成年禮
王家新屋是安徽省望江縣高士鎮佩山村的一個自然村,有七十多戶,三百多人口。自明正德十六年(1521)建屋以來,一直流傳著一種集體成年禮儀式,俗稱“賀號”,一般五、六年舉行一次,從未間斷,至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歷史。
成年禮,古稱冠禮。《禮記·冠義》曰:“冠者,禮之始也。”是年輕人進入社會的標誌。民間社會的成年禮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與婚禮相結合的成年禮。在舉行婚禮的前一日,男子穿上新衣服到宗廟或家堂,叩見祖先尊長,由尊長賜以成人之字。第二種是與養育習俗相結合的成年禮。一般在男孩子長到十六歲時舉行,稱為“做十六歲”;有的地方“做十八歲”;也有的地方“做二十歲”。由長輩命字,親友登門稱賀,曰:“賀號”。第三種是相對獨立的成年禮。在南北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過稱為“慶號”或“賀號”的成人儀式。
王家新屋的集體成年禮儀式當屬第三種,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一、精心組織。集體成年禮儀式,一般在臘月進行籌備。自上一次成年禮後,五、六年時間,又一批小青年長大成人,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該舉行成年禮了。於是,相約開會,就經費籌集、日程安排、具體操作等進行商議。並推選兩至三人組成“號房”,負責日常工作。然後,各自請自家長輩或屋場上德高望重之人,賜以成人之字,俗稱“大號”,寫在紅紙上,送交“號房”。由“號房”統一製成“號封”。“號封”用一張大紅蠟光紙,正中用大號字書寫“大號”,下方用小號字書寫小名、年庚,兩邊配一幅對聯:或為祝福之語,或闡明所取之字的意義。
二、儀式規範。集體成年禮的正式儀式於除夕的上午在祖堂舉行:首先,祭拜祖先。禮畢,由屋長(過去稱族長)致祝詞,宣布集體成年禮儀式開始。正式儀式由喊號、張貼“號封”、眾人賀號組成。由喊號人按輩分大小、相同輩分按年齡大小喊號,每喊到一人,張貼人隨即將該人的“號封”張貼在牆上,眾人一一上前同該人握手,稱他的“大號”,其家人即向眾人散發喜糖,同時在祖堂大門外燃放煙花爆竹。正式儀式結束,由參加者代表致謝詞,感謝長輩們的精心呵護、教育和培養。
三、自娛自樂。轉過年來,又有一系列的文娛活動。有拔河比賽、山歌對唱等節目,最隆重的是唱戲,一般要唱五、六天。這期間,親戚朋友們都登門道賀,迎來送往,好不熱鬧!
王家新屋的集體成年禮儀式已延續了四百八十多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從這裡走向社會,開始了他們的成年人生活。二00五年春節期間舉行的一次集體成年禮,是王家新屋歷史上規模最大,盛況空前的一次集體成年禮儀式:參加者多達五十六人,歷時一個多月,僅唱戲就唱了十幾天。是望江縣民俗文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王新屋過年風俗

王新屋位於安徽省望江縣,古為荊楚東陲,與吳越接壤,故多沿襲楚俗,間雜吳風。
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稱“小年”。過年開始,所有“長工”、“短工”,都在“二十四日滿工”。上午,將祖宗牌位供起,畫像掛上;傍晚,陳列茶酒、“福食”(魚、肉、雞三牲),點燭、焚香、放鞭炮,迎接祖宗入座。二更時分擺“灶糖”(麥芽糖),焚香,放鞭炮,送灶神上天。
大年 臘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稱“大年”,晚上稱為“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上午,室內張貼人物、山水、花鳥畫,特別喜歡“一團和氣”、“麒麟送子”等年畫;大門上貼鬥神,門框、柱子上貼春聯,門搭頭上貼門簽紙,大型器具上貼“和合紙”。下午,上祖墳。傍晚,在公堂軒內完豬頭年,點紅燭、擺香案、獻牲醴,先拜天地,後拜祖宗,禮拜結束,鞭炮齊鳴,添了男孩人家都作興放萬鞭、大禮炮。過去多數是集體完年,現在各家各戶完年。完年儀式結束後,放鞭炮,關上大門,一家團圓吃年飯。吃年飯又叫“吃歲(xi)飯”,酒菜豐盛,少則十大盤,多則十六到二十盤,闔家老少,歡天喜地,圍坐桌邊,喝酒吃菜。雞爪稱“拿錢爪”,吃雞爪,意味著會掙錢;吃青菜,意味著“四季長青”;吃肉蒸面,意味著“富貴長久”;魚擺在桌上不吃,意味著“年年有餘”。如有親人未歸或盼望添丁進口,則桌上多擺盅筷,以表思念或祝願。飯後,閹家老少圍爐取暖,樂敘天倫。長輩給孩子“壓歲錢”。戌時左右,焚香,放鞭炮,接灶神。亥時關大門,門上貼“封門大吉”紅紙條;子時開大門,門上貼“開門大吉”紅紙條。關門開門都放鞭炮。廳堂房舍,燈火通宵。家主通宵不寐,稱“守歲”。
春節 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早上開大門,放鞭炮。長輩不早起床,叫“納福”。晚輩晨起拜年,先拜天地、祖先,再拜長輩,然後到親戚家拜年。路遇熟人,拱手作揖,互相道喜。到親戚家先拜祖宗,後拜長輩,平輩互揖。主人讓座、敬煙、倒茶、擺桌盒、端“元寶”(五香蛋)。拜年客少坐即辭去。初二,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初三,早上焚香、放鞭炮,送祖宗。燒新鮮飯菜,招待拜年客。此後,開始互請春酒,一直持續到元宵節。
立春 時間不固定,有時在年前,有時在年後。還有“一年兩新春”和“瞎眼年”。“新春大是年”,過去,時刻一到,人們把寫好的“迎春接福”紅紙條,貼在蘿蔔、白菜上,供上香案,朝天禮拜,迎接春神。現在只放鞭炮不燒香。
上七 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古稱人日。舊有“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之說。傳說這天吃綠豆飯不生疥瘡。兒童持刀斧向果樹逐一砍三下,並問結多少果,在旁兒童代樹答以多結之數。傍晚“嗾毛狗”,兒童以草扎毛狗,取彩色紙綴毛狗身上,一面拖毛狗,一面敲鑼放鞭炮,從屋內往外沖,喧呼著:“嗾毛狗過江啊!”跑到山澤曠野,聚毛狗焚之,意在驅逐傷害家禽家畜的野獸。
元宵 正月十五日。這天將祖宗畫像收起來,過年剩下的食品都要吃光。“元宵元宵,魚肉粑消,如若不消,爛成一包糟”。家家做“元宵”吃,也叫“湯糰”,用糯米粉做皮子,黑芝麻拌糖作餡子,或用碎肉。晚上,大放花燈,又叫燈節,各家門口都掛著各種形狀的花燈,各村莊新年玩的龍燈、獅子燈和其他的燈,都要大玩一場結束,叫做“圓燈”。有的還辦酒席,宴請玩燈時送禮的親友;或邀班演戲,表示謝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