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羲

王敬羲

王敬羲--生於1933年,香港作家,江蘇青浦人。作品有《薏美》、《多彩的黃昏》、《七星寮》、《選手》、《憐與恨》、《青蛙的樂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敬羲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香港
  • 代表作品:《薏美》、《多彩的黃昏》、《七星寮》、《選手》、《憐與恨》、《青蛙的樂隊》。
簡介,生平,恩怨,評價,軼事,家人,

簡介

王敬羲(1933~2008),香港作家,江蘇青浦人。新中國成立前的1948年,他乘船由天津來香港。上個世紀50年代他開始在台灣著名的《文學雜誌》發表作品。1957年後他的短篇小說集《薏美》、《多彩的黃昏》、《七星寮》、《選手》、《憐與恨》、《青蛙的樂隊》和散文集《聖誕禮物》、《掛滿獸皮的小屋》等一部一部的出版。接著,他到了台灣師大讀書,60年代又遠赴重洋,在美國愛荷華大學讀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學位。回香港後,除創作外還創辦《純文學》、《南北極》、《財富》等月刊,自任主編。在他的努力下,《純文學》成了名副其實的純文學刊物。《南北極》也相當有影響,在刊物上常可看到對政治、對制度、對政府、對名人、對政策的不同見解與嚴厲批評的文章。台北時間2008年10月15日上午,即溫哥華時間10月14日午夜,王敬羲因患癌症在溫哥華一家善終醫院病逝。
作品內頁作品內頁

生平

先生原名王載福,因景仰其先祖王羲之而改的今名。對於港台的廣大讀者來說,他還有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筆名——『齊以正』。先生籍貫江蘇青浦(現屬上海),出生於天津。其父王承煜曾服務於四海保險公司(友邦保險的前身),是津門保險界的超級奇才。先生在家中排行第二,其大哥王企祥(原名王載一)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核物理學博士,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與錢學森等人一起回中國大陸效力,後來卻傳奇般地從香港轉到了台灣,執教於清華大學,並在那裡培養出了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其三弟王載寶同時擁有宗教學與心理學的博士頭銜,是加拿大多倫多 Tyndale University College 神學院的教授,也是一位享有世界性聲譽的心理學家,以在『生死學』研究的卓越成就而揚名於世,也是加拿大第一位辦教堂的華裔神父,去年曾獲有『生命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的第十二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其八弟王嘉倫先生現為美國友邦保險香港區的執行總監。
1948年底,由於大陸戰亂等方面的原因,正當年少的先生隨家人一起從天津乘船南下,並於1949年元旦的第二天踏上了香港的土地。上世紀50年代,他以香港『僑生』的身份就讀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曾一度留台工作,後來返香港發展。先生少年時代就酷愛文學,讀中學時曾向《星島日報》的『學生園地』投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有『文化沙漠』之稱,一個人,想靠寫作為生,似乎不那么現實,因此他的父親與大哥都勸他放棄其『文學夢』,但先生不聽。有一次,先生向一位自己所景仰的大作家透露了想當文學家的年頭,本希冀能從這位大作家那裡獲得某種精神鼓勵,沒想到那位大作家說:“我的老師從前叫我去學木工,我不聽他的話,吃了文學這碗飯,現在苦不堪言。你若是肯聽我的話,就去學木工吧!”倔強的先生沒有去學木工,而是堅定地向文學的島嶼苦航,最後終於登上了成功的彼岸,成為了一位在港台都有重要影響的作家。
先生是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讀書期間開始其文學生涯的。他那時自稱『文丐』,學分尚未掙夠,稿費就討了不少。他最初在台灣的《自由中國》雜誌(發行人為胡適)的副刊(由著名作家聶華苓主編)發表作品,一時間在台灣文壇聲名鵲起,被視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文學新星。1954年,先生出版了其最早的短篇小說集《薏美》,後來又陸續出版了散文集《掛滿獸皮的小屋》、《觀天集》、《偶感錄》,中篇小說《選手》、《奔潮山莊》等,短篇小說集《聖誕禮物》、《青蛙的樂隊》、《康同的歸來》等。
先生1965年曾獲富布賴特基金的資助,到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創作專業的碩士學位,1967年學成後返回香港。有人認為,先生從美國返回香港之後,即『逐漸消溶在香港的繁華盛景中』,其實不然。先生原本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但生性舛傲疏狂的他無法適應大學按部就班的生活,為了不讓自己變成稜角被磨光的“鵝卵石”,他辭職投身出版界,在香港尖沙咀自辦了一家文藝書屋和一個正文出版社。熱愛文學的他在進入出版界之後,最先辦的一件事,就是把林海音女士於1967年3月在台灣創辦的《純文學》搬到了香港。林海音主持的台灣版《純文學》以學生書局為後盾,先生主持的香港版《純文學》則以正文出版社為後盾。後來台灣版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壓制下被迫停刊,而香港版這一賠本買賣在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形下支撐了六年! 這個版本的《純文學》在其鼎盛之時,作者陣容幾乎囊括了整個香港、台灣及海外的文學精英,並鍛造了一批文學新秀,在香港文學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1998年,已經退休的先生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下,又使已『休眠』了二十三年的香港版《純文學》復活,這個新的香港版《純文學》出到2000年,出版了三十一期。
台灣的文星書店在國民黨的壓制下慘澹收場之後,已返香港發展的先生不忍(或不甘)看著自己所曾付出過許多心血的文星從此走進歷史,遂在蕭孟能的默許下,公開與台灣國民黨當局唱對台戲,讓《文星叢刊》堂而皇之地在香港異地復活。在香港出版的《文星叢刊》,除了出版者不同之外,開本、裝幀、封面都與台灣版沒有二致,連書號也賡續台版。就這樣,林語堂、李敖、殷海光、白先勇、柳存仁、司馬長風、劉紹銘、高雄、林燕妮、江南……一路出下去,一直出到80年代,共出版了二百多種。
在香港出版界,先生更重要的貢獻是創辦了對如今的許多中年或老年人而言依舊記憶猶新的政論性雜誌——《南北極》。關於『南北極』的意思,先生曾告訴過我,是暗寓勢同水火的台灣與大陸。這份雜誌政治態度中立,火藥味卻十足。它對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的報導和論述,往往都能做到直言不諱而不偏不倚。雜誌以其徹底的批判精神和敢於直面現實的勇氣,贏得了香港和海外眾多知識分子鐘愛。它由先生獨力支撐,在香港不間斷地出版了二十六年,總共出版了三百一十五期(先生本人實際編輯了三百零四期),直到1996年9月先生退休才停刊。這在香港出版界,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先生在最後一期《南北極》的《編者的話》中自豪說:“這三百零四期《南北極》是我不繳白卷的見證”,“(我)至少盡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我沒有失去獨立辦刊物的立場”。2004年1月,我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先生特意把我帶入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的書庫,二人一起在那一大架《南北極》雜誌面前留了一個合影。為了辦這份雜誌,先生曾得罪了兩岸,有一段時間,他大陸、台灣兩地都不能去,因為雙方都把他列入了『黑名單』。先生在香港,還辦過一份財經月刊,叫《財富》。先生在香港出版界的成功,實際上是付出了重大代價的。為了經營好書屋與出版社,他不得不逐漸疏離文學創作。他的優秀出版家形象,淡化了他原先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作家形象,讓人忘記了他原本是寫小說的。
退休後,先生與其家人一起,把風景美麗的加拿大溫哥華作為生活的棲息地。但是天生不甘寂寞的他實際上很少在寧靜而祥和的異鄉安享其本應富足而閒適的晚年,在更多的時候,他獨居在廣州與香港,繼續在文化陣地上發光發熱。他曾寫過一篇叫《兩城》散文,大意是說雖然溫哥華的自然森林美麗怡人,而香港的『石屎森林』浮華喧囂,但是他寧可呆在香港。讓人驚訝的是,他在淡出文學創作界多年之後,居然以古稀之齡重操舊業,再度殺回文壇。90年代末以來,他在廣州和香港兩地陸續修改、增刪其舊作,然後在大陸出版。

恩怨

與梁實秋
先生在文學創作上能大獲成功,與其恩師——大文豪梁實秋先生的獎掖,有密切的關係。先生在1948年底與家人一起乘船從天津逃亡香港的途中,在輪船的甲板上認識了梁實秋。當時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數年之後,這位文壇名宿竟會成為他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英文系的業師。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求學期間與畢業之後,先生曾獲得過梁實秋的許多關照。當年先生與其同校藝術系的同學劉秉松——一位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結婚,證婚人就是梁實秋。先生的幾位子女的名字也是梁實秋起的。1957年3月,梁實秋為先生的第一部散文集《掛滿獸皮的小屋》作序,在序文中,梁實秋對這位得意門生的文學才能極表讚賞,並認為他『比一般少年還更為天真』。其實年輕時代的敬羲先生豈止『天真』?甚至可以說頑皮。請看其友人夏菁在《梁門雅趣》一文中的記述:
敬羲玩世不恭,常在叩門以前,瘋言瘋語。辭出後,他有時內急,就在梁府大門前念念有辭,效法悟空。(余)光中與我,雖不以為然,但也不能阻止這個『憤怒的青年』。那時,我們常行於梁公門下,自稱『三劍客』。
這位『劍客』記下的這則趣聞,後來經過李敖之筆的放大而廣為傳播,先生桀驁不羈的個性亦因此獲得了一番傳揚。李敖說:
梁實秋跟我講了一個笑話,他說每次王敬羲離開梁府,都要偷偷在門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梁實秋一直裝做不知。有一天,王敬羲居然很神氣地自動招了出來。他說:『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嗎?』梁實秋答道:『我早知道,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
從這則笑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在年輕時代多調皮搗蛋,也可以看出梁實秋多睿智幽默,更可以看出先生與其師關係多融洽無間。大學畢業後,先生與梁實秋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先生在香港因謀食之需,曾『翻印』——嚴格說是盜印——了其師的《雅舍小品》,梁實秋知道了也不以為忤,不僅沒問先生要稿酬,反而對弟子們說『敬羲在外邊獨力撐一個局面不容易』。梁實秋曾寫過六封信給先生,先生都把它們當寶貝一般保存著。他曾向我出示過這些信件,其中一封寫道:『敬羲:……我於十月二十三日入院割膽,割出大小石塊一百三十三枚,色澤不如舍利子之鮮艷,總是道力不深之故。』話語充滿了『梁式幽默』。後來梁實秋在其原配程淑季女士在美國遇難後不久即娶年輕歌星韓菁菁為妻,好管閒事的先生髮表了一篇長文《黃昏之戀》加以評論,結果惹來梁實秋的不快,師徒二人的關係亦因此疏遠,以至於梁實秋逝世,先生都未寫文章悼念。不過90年代先生在我的鼓動下,寫了一篇《梁實秋與我——從梁實秋的來信談起》紀念其師,還了一筆感情債。這篇文章刊載在香港《純文學》復刊第2期(1998年6月)上。
與李敖
談論先生的過去,不能不提到李敖。上世紀60年代,先生與李敖是至交。他們二人,曾一同在台灣著名的文星書店和《文星》雜誌的老闆蕭孟能(國民黨大佬、『中央通訊社』社長蕭同茲之子)麾下效力,一個是『馬前張保』,一個是『馬後王橫』。當時蕭孟能為了發展自己的出版事業,看上了這兩位差不多同時崛起於文壇、而且年齡與性格都很接近的年輕人。他們加盟後,文星頓然煥發了勃勃生氣,書屋與雜誌一時名聲大噪。眾所周知,李敖是以傲慢出了名的,而先生年輕時也不遑多讓。先生當年的好友余光中嘗跟人說:『王敬羲的性格與李敖最近。』在余光中的散文集中,就有先生與李敖逢見面必唇槍舌劍斗個不停的記述。據說當年先生與李敖見面,連打招呼的方式都與常人不同。一個說:『喂,他媽的王敬羲!』一個答:『喂,王八蛋李敖!』也許是惺惺相惜的緣故,先生當年與李敖走得非常近,在李敖被台灣『警總』跟蹤、盯梢乃至逮捕的日子裡,先生是李敖『以死命相托』之人。李敖曾於1967年2月3日和1968年3月31日兩次寫信給先生,信中說:
我如在台灣被捕,即煩敬羲兄獨力或會同振亞、光逖諸兄,籌印李敖存放香港、日本等地全部已發表及未發表著作。我在這邊,死活不論。切勿對他們姑息,對我婦人之仁。
這兩封信的原件,先生都給我看過,後來先生把它們影印收入了《黑白講李敖——從認識到批判》一書中。1980年李敖意欲侵吞簫孟能的財產,不惜向二十年的『生死之交』反目,最後輸了官司,再次入獄(李敖一直混淆視聽,把此次入獄歪曲為國民黨政權對他的『迫害』,這一點與今日陳水扁的做法很相像);而打贏了官司的蕭孟能也魚死網破,不得不逃亡海外,最後客死於上海。先生鄙李敖的為人,遂與斷交,並在香港的《南北極》雜誌上發表了《隔洋判案:李敖無恥!》、《李敖有什麼罪?》等多篇文字抨擊李敖,為蕭孟能支持公道。在《黑白講李敖——從認識到批判》一書中,先生批判李敖的依舊立場不改。

評價

王先生青年時期的作品就表現出他的才華,曾被台灣大學教授、《文學雜誌》主編夏志安稱為“小天才”,中國社科院教授袁良駿在《香港小說流派史》中也給他很高的評價,讚譽他為當時文壇的“新秀”。他的小說個性鮮明,別樹一幟。上個世紀50-60年代台灣當局提出“反共抗俄”的口號,許多作家都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難能可貴的是王先生冷靜而清醒,遠離政治的漩渦,把文學回歸文學,這時期他創作的都是從現實出發的現實主義作品(有部分是現代主義作品)。馬森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五十年代的台灣小說尚籠罩在戰鬥文學的氛圍中,那時候出版的王敬羲小說,多少有些春光乍現,帶著一股逼人的清新氣息”。藝術上,他在把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同時,對現代主義手法與技巧的運用也相當成功。如在《囚犯與蒼蠅》中,對囚犯、蒼蠅、火柴盒的描寫就意味深長。可惜的是王先生後來因忙於辦刊物和辦出版社,就很少寫小說了,以至於人們把小說家的王敬羲給淡忘了。
台灣的著名學者周棄子認為先生的作品“在文字風格上,每篇中總有幾處特別吸引注意,並使人歷久難忘,……在那些很普通的字面中,涵蘊著一種美,一種予人以‘清新’的感覺的美,這裡是天機的成分多,而功力的成分少。就這一點來說,是最近若干年來頗為罕見的”。在平凡的事物中,能夠電光石火般透露出飛躍的弦外之音,正是先生的功力所在,也是他的作品出色而吸引人的地方。平淡,綿密,悲愴,這幾個關鍵字似可概括其作品的意緒。對先生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台灣的《中華民國作家作品新編》對他的創作則有這樣一個總括性的評價:『王敬羲的文藝創作以散文及小說為主,他的散文多以溫馨感人的情境為背景,並配合其順暢之文筆,以抒發其所見所感。小說則擅於深入角的內心,捕捉人性那種詭譎多變,游移不定的性格。』在中山大學王劍叢教授撰著的《香港文學史》中,先生也有一席之地。

軼事

余光中介紹一個人,叫王敬羲。梁實秋跟我講了一個笑話,他說每次王敬轟離開梁府,都要偷偷在門口留下一泡小便才去。梁實秋一直裝做不知道。有一天,王敬羲居然很神氣地自動招出來,他說:“每次我都撒泡尿才走,梁先生知道嗎?”梁實秋答道:“我早知道,因為你不撒尿,下次就找不到我家啦!”王敬羲是余光中的朋友,人嘻嘻哈哈的,倒也爽快,只是以文化人兼市儈,可鄙而已。在蔣介石下令撲殺文星時,他在香港打出文星招牌,雖擴散文星毒素有功,但自己趁機中飽,卻是實情。他向我約槁,我寫了一本《借古不諷今》,愉裝在茶葉筒里,由一香港來的女作家攜出台灣,他印出來了,卻一文不付版稅。我被捕後,他在《南北極》雜誌有以聲援,可以肯定。但從我復出後,他卻一路造謠,竟說國民黨有意把李敖放出來了,又在蕭孟能誣告我的案子中助蕭為虐、落井下石,種種行為,十足是文化小人。他又盜印柏楊的書,雖中飽版稅,但在柏楊出獄後向他討錢時,他卻給了柏楊一些,大概是勾引柏楊老婆後的內疚吧?柏楊做了王八頭而不知,還感謝王敬羲呢。我們深知內情的,都忍不住竊笑。
——《李敖快意恩仇錄.根株紀》
王企祥來電告以:他為其弟王敬羲在香港盜印我的書十幾年來沒付李敖一塊錢事,大感不平,當面責怪王敬羲不義,其母也不直王敬羲所為。(1991-11-22)
——《李敖隨寫錄前集-王企祥責王敬羲》
他在酒店用餐,因侍應生服務不規範而與人生氣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有一次,他用信用卡付款,侍應嫌他的簽字過於龍飛鳳舞,要他重簽,結果他老人家雙眼朝天花板一瞪,說:『我是文盲。』
——楊權《悼念忘年交王敬羲先生》

家人

妻子劉秉松是位陶藝家、畫家;長子王人鈞(1957~)畫家,次子王人鐸,溫哥華律師,還有一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