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武(現代畫家)

王敬武(現代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敬武(武子),1952年12月生於湖北武漢市。先後在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學習繪畫五年,從1988年至今為職業畫家。現居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敬武(武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武漢
  • 出生日期:1952年12月
展覽活動,個展,參展,藝術理念,在運動中找平衡,把色彩相互作用結構化,相關評論,

展覽活動

個展

2014年 在今日美術館舉辦“色彩與氣氛”個人油畫作品展(北京)
2005年 受美國藝術家Jim Leedy邀請在Leedy-voullkos藝術中心
舉辦個人油畫作品展(美國)

參展

2012年 油畫作品《夏至》參加“吾土吾民——系列油畫邀請展”,
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辦;
2010年 油畫作品《馬系列》參加“研究與超越——第二屆中國
小幅油畫展”,中國油畫學會主辦;
2003年 油畫作品《播種》獲“第二屆湖北省油畫展”藝術獎,同年
作品參加“第三屆中國油畫展”,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辦。

藝術理念

在運動中找平衡

知覺感知,作為感情運動的起動軸心,而離開這軸心的藝術“表現”都只是一種單調的遊戲重複——在這裡所有 的“主義”也只是纏繞在精神以外的廢棄物。
感情是人性沒有過濾的因子。有感而發,畫筆在紙上追趕情感的節奏而合拍:在運動中找平衡才是藝術健康的基因。

把色彩相互作用結構化

從1996年至今,我來到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山坳里寫生已有60餘次。我喜歡在自然中觀察色彩,在視覺直觀與理念秩序中碰撞、體驗。
認識色彩和表現色彩的能力是檢驗畫家色彩藝術修養的試金石——一開口、一看畫,畫家的深淺便一目了然,我認為對色彩的深度探索是當今全球畫家必須要發展的課題。
印象主義色彩含有很好的科學原理和藝術法則,可視作色彩國際語坐標。然而繼印象派之後,百年來國際上在色彩藝術領域尚未實現根本性發展,即使後印象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很多畫家試圖通過使用強烈的顏色來實現色彩解放從而去表達精神,但結果往往是混沌、無序、失控的色彩表演,色彩也沒能完全詮釋出畫家的精神狀態,其原因是沒有建立色彩視覺藝術相互作用的結構法則。
我崇尚對色彩相互作用現象的探究:認為將印象主義的色彩理念提升形成色彩藝術視知覺符號與結構法則,由性情駕馭其法則在自己的狀態中譜寫出與內心同步同質的再現的音樂性畫面,至此,色彩視覺藝術才真正形成獨立的語彙和人文性的表達。
把色彩相互作用結構化是色彩視覺藝術發展的新領域,也是我要完善的課題。

相關評論

一、
天道酬勤,破繭而出,寫心靈視象,賦色彩以生命,大別山助敬武踏出了自己的路。
——聞立鵬2013.12.20
二、
武子的繪畫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從畫面上看,己沒有種族、地域的影子,己進入國際語、世界語。色彩超越了自然,非常漂亮、魔幻神奇,速寫很精彩,你把速寫精神貫穿入畫面,在畫布上任意遨遊。是不沉湎於技術層面,釋放靈魂的作品。
——Jim Leedy
三、
色彩與氣氛——讀王敬武的畫(彭鋒)
在王敬武位於望京的工作室里看到他近來的作品,為它們那微妙的色彩所感染。坦白地說,在看到王敬武的作品之前,根本無法想像油畫色彩在渲染氣氛上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王敬武長期致力於油畫色彩探索,他從印象派出發,走出了一條富有東方韻味的色彩之路。王敬武的探索之路是如此獨特,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他的同路人。它既不同於抽象繪畫賦予色彩象徵意義,也不同於表現主義用色彩來表達激情,還不同於喜歡探索材料的藝術家突出顏色的質感,而是讓色彩氤氳成為一種氣氛。新現象學家發現的氣氛之美,得到了王敬武繪畫的例示。根據新現象學美學,氣氛是介於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地帶,由主客體雙方溢出自身和合而成,其中有主體的成分,也有客體的成分。這種意義上的氣氛,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意境類似,它們都是指一種介於主客體之間的存在狀態。根據新現象學和中國古典美學,藝術和審美的究竟,就指向這種中間狀態。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畫推崇似與不似之間。中國畫家熟諳用“之間”來喚起中間狀態,這裡的“之間”通常體現在書寫性中的意到筆不到和墨分五色等方面。
王敬武喜歡速寫,努力在繪畫中追求書寫性。但是,與多數嘗試將國畫書寫性融入油畫的畫家突出筆觸不同,他儘量將筆畫痕跡掩映在氣氛之中。王敬武追求的與其說是寫意,不如說是意境。與國畫家用筆墨來渲染意境不同,王敬武用油畫的顏色來烘托意境。這種探索不僅突破了國畫意境,而且突破了油畫色彩。眾所周知,無論是國畫家用筆墨來追求意境,還是油畫家用色彩來渲染氣氛,都可以與自然無關。無論是寫意國畫還是抽象油畫,都可以僅僅是藝術家的主觀表達。與寫意國畫家沉湎於筆墨遊戲和抽象油畫家熱衷於畫面構成不同,王敬武喜歡寫生,他那些表面看起來非常抽象的作品,其實是寫生的結果。但是,王敬武並沒有因此走向寫實繪畫的道路。他去大自然寫生的目的,不是記錄事物的形狀,而是感受它們的意味和氣氛。
當我們置身於自然之中或者與事物相對,都很容易感受到它們的氣氛,但是要將所感受到的氣氛表達出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氣氛不是客觀存在的對象,它無形無質,無邊無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只能身在氣氛之中去感受它,而不能身在氣氛之外去描繪它。要將氣氛表達出來與人分享,需要經過一種轉換,將它轉換為一種音樂或色彩的調子。儘管氣氛虛無縹緲,但是它的調子是統一的,確定的。王敬武就完成了這種轉換。他深入自然寫生的目的,不是做照相式的記錄,而是做調子的探尋和研究。一旦將感受到的氣氛轉換成為調子,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色彩來予以表達。在氣氛的調子與色彩之間,存在一種必然關係。換句話說,在王敬武的作品中,也存在準與不準的問題,即色彩是否可以準確地傳達感覺調子的問題。調子如同靈魂,將彌散的氣氛凝聚成為整體。正因為如此,王敬武的色彩不再像印象派那樣凌亂和瑣碎,它們有了自己的靈魂,結晶成為整體。但是,王敬武並沒有走向極簡主義和色域繪畫,在整體而單純的色彩下面隱現寫生的痕跡,極簡之中蘊含著極多,極多之中蘊含著極簡。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真相,也是王敬武作品的特殊之處和魅力所在。
2013年12月13日於杭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