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儒

王效儒

王效儒(1925年--1985年),號則之,生於華亭西華鎮楊莊,1943年畢業於平涼柳湖師範。學生時代起即研習書畫,擅長寫意花鳥及楷書,其作品在平涼及西安地區有廣泛影響。1956年其作品《紫藤小鳥》在省上參展並獲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效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華亭西華鎮楊莊
  • 出生日期:1925年
  • 逝世日期:1985年
  • 職業:書畫家
  • 畢業院校:平涼柳湖師範 
  • 代表作品:《紫藤小鳥》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王效儒的一生,除了在平涼柳湖師範上學外,都是在家鄉華亭度過的。華亭的山水滋潤了這位藝術家的靈性,生活的磨難給予他睿智和深沉,他把一生心血都用在了追求和探索。
40年代初的平涼難得有一隅清靜,王效儒帶著一顆清純的遊子之心獨守藝術的寧靜天空,在張觀雪、羅一道(羅達)的指導下,悉心鑽研書畫藝術。畢業後,在華亭孔廟國小(今東華國小)任教導主任,兼華亭中學(今華亭一中)美術老師。
解放後,王效儒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段時間應該說是他生命中最快樂,最美好的日子。他在日記中說“我的生活是遊戲式的,在政府吃飯,孔廟洗臉,熟人家喝水,館內睡覺”。從日記中可以看到他當時的生活蹤影:1951年,請來10多人,租借私人戲箱,成立華亭俱樂部,道具不夠,就找來木料做成大刀、長矛,用毛髮或馬尾做成鬍鬚。去西安買回一台腳踏風琴。晚上練曲譜,白天排練。這個俱樂部即現在華亭秦劇團的前身。1953年從蘭州購回一台簡易幻燈機,因沒有電,只能用汽燈作光源,自製圖像、文字在機關、鄉村巡迴演出。1954年,從西安購回一台三用擴音機,但沒帶喇叭,就用繪圖紙捲成筒狀作喇叭,並找來廢鋅諞、碳粉製作電源,頗受歡迎。1955年開始蒐集、整理、登記文物。步行到東華、西華、南川等地,遍尋陶器、骨器、古墓葬、碑石。最寶貴的有唐代儀州建成石碑一塊。1956年,因修莊華公路將華亭唐代古塔炸倒,他聞訊而去,急忙同館內人員將古塔八角上懸吊的兩個僅存的鐵羅漢抬回保存。
隨著1958年政治運動的到來,他的生活跌入到了低谷,直到1979年政策落實。整整12年,他在距華亭縣城不遠的楊莊過著貧窮、無望的生活。這對有抱負、有事業心的王效儒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淒涼無奈的心境可想而知。楊莊在莊華公路旁,綠樹掩映,雞鳴狗吠,頗有田園風光。但60年代的楊莊卻蕭條貧窮,加上三年自然災害,使王效儒1歲女兒和12歲的兒子在60年先後餓死。為了生計,他將德國產的鑽石牌腳踏車賣了130元錢,用一塊手錶換了12公斤玉米,但這些都無法改變他的窘境。寄情于山水花鳥的繪畫世界中,或許能使他內心的生活重壓得到某種緩解。他用驢毛作筆,用石頭當硯台,用植物葉及礦石作顏料,用鍋底灰作墨汁,勤奮不輟,創作書畫。從這時期到他去世,他的創作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品嘗了人生的榮與衰、甘與苦,他筆下的烏鴉、八哥蒼勁老到,一片片樹葉厚重和諧,寄予著他對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對人生的探索和追求。他的楷書同樣傳達著他的理想,剛中見柔,有起有伏。見到他書寫楷書的人說:“真是字如其人”。同時,王效儒對篆刻藝術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治的印古樸、靈秀,浸透著一位藝術家的天賦和勤勞。在他留傳的作品中所用“效儒書畫”一印堪稱精品,圓潤中透著蒼勁,與他的畫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王效儒是一位大手筆的寫意畫家,他擅長花鳥,極少有相似和雷同的作品出現。有人評論他的畫注重線條的水墨氣韻,使畫面顯得自然、空靈。這從留傳的紫藤小鳥、芭蕉小雞等作品中能充分體味到。有自己的獨特追求,將人生理想和感喟融入畫面,不拘泥古人,又不拘泥自己。正如錄白石老人言:“古人畫梅以蒼老古拙為貴,吾弟子時尼畫梅如藤苑,如雲煙,別樹一幟,另有風格,余以為貴也。”正是這種不斷求新的精神,使居于山鄉的王效儒的藝術生命走向輝煌。
這位藝術家1979年在政策落實後任西華中學美術教師,1981年被聘為縣文化館美術人員,1985年安然謝世,享年60歲。

個人作品

1956年,獲獎作品《紫藤小鳥》
王效儒晚年作品《芭蕉小雞》王效儒晚年作品《芭蕉小雞》
晚年作品《芭蕉小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