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接傳

《王接傳》是唐代房玄齡主編的一篇傳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接傳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傳記
  • 作者:房玄齡
  • 作品出處:《晉書》
作品原文,編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接傳
王接,字祖游,河東猗氏人,漢京兆尹尊十世孫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學。魏中領軍曹羲作《至公論》,蔚善之,而著《至機論》,辭義甚美。官至夏陽侯相。接幼喪父,哀毀過禮,鄉親皆嘆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劉原為河東太守,好奇,以旌才為務。同郡馮收試經為郎,七十餘,薦接於原曰:“夫驊騮不總轡,則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則非隋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黃中之德,耀重離之明,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竊見處士王接,岐嶷俊異,十三而孤,居喪盡禮,學過目而知,義觸類而長,斯玉鉉之妙味,經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啟,竊樂春英之及時。”原即禮命,接不受。原乃呼見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對曰:“接薄祜,少孤而無兄弟,母老疾篤,故無心為吏。”及母終,柴毀骨立,居墓次積年,備覽眾書,多出異義。性簡率,不修俗操,鄉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𬱟雅知焉。平陽太守柳澹、散騎侍郎裴遐、尚書僕射鄧攸皆與接友善。後為郡主簿,迎太守溫宇,宇奇之,轉功曹史。州辟部平陽從事。時泰山羊亮為平陽太守,薦之於司隸校尉王堪,出補都官從事。
永甯初,舉秀才。友人滎陽潘滔遺接書曰:“摯虞、卞玄仁並謂足下應和鼎味,可無以應秀才行。”接報書曰:“今世道交喪,將遂剝亂,而識智之士鉗口韜筆,禍敗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榮斯行,欲極陳所見,冀有覺悟耳。”是歲,三王義舉,惠帝復阼,以國有大慶,天下秀孝一皆不試,接以為恨。除中郎,補征虜將軍司馬。
盪陰之役,侍中嵇紹為亂兵所害,接議曰:“夫謀人之軍,軍敗則死之;謀人之國,國危則亡之,古之道也。盪陰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紹守職以遇不道,可謂臣矣,又可稱痛矣。今山東方欲大舉,宜明高節,以號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義,加紹致命之賞,則遐邇向風,莫敢不肅矣。”朝廷從之。
河間王顒欲遷駕長安,與關東乖異,以接成都王佐,難之,錶轉臨汾公相國。及東海王越率諸候討顒,尚書令王堪統行台,上請接補尚書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接學雖博通,特精《禮》《傳》。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起,於文為儉,通經為長。任城何休訓釋甚詳,而黜周王魯,大體乖硋,且志通《公羊》而往往還為《公羊》疾病。接乃更注《公羊春秋》,多有新義。時秘書丞衛恆考正汲冢書,未訖而遭難。佐著作郎束皙述而成之,事多證異義。時東萊太守陳留王庭堅難之,亦有證據。皙又釋難,而庭堅已亡。散騎侍郎潘滔謂接曰:“卿才學理議,足解二子之紛,可試論之。”接遂詳其得失。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鹹以為允當。又撰《列女後傳》七十二人,雜論議、詩賦、碑頌、駁難十餘萬言,喪亂盡失。
長子愆期,流寓江南,緣父本意,更注《公羊》,又集《列女後傳》雲。
史臣曰:皇甫謐素履幽貞,閒居養疾,留情筆削,敦悅丘墳,軒冕未足為榮,貧賤不以為恥,確乎不拔,斯固有晉之高人者歟!洎乎《篤終》立論,薄葬昭儉,既戒奢於季氏,亦無取於王孫,可謂達存亡之機矣。摯虞、束皙等並詳覽載籍,多識舊章,奏議可觀,文詞雅贍,可謂博聞之士也。或攝官延閣,裁成言事之書;或蒞政秩宗,參定禋郊之禮。虞既厄於從理,皙乃年位不充,天之報施,何其爽也!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惜其夭枉,未申驥足,嗟夫!
贊曰:士安好逸,棲心蓬蓽。屬意文雅,忘懷榮秩。遺制可稱,養生乖術。摯虞博聞,廣微絕群。財成禮度,刊緝遺文。魏篇式序,漢冊斯分。祖游後出,亦播清芬。

編者簡介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他年輕時博覽經史,18歲時中進士,官拜羽騎尉。李淵起兵反隋後,他投奔了李世民,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並參與策劃了玄武門之變.為貞觀之治的到來立下了功勳,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被任命為中書令,總領百司,掌管政務達20年,主持制定了唐初的律令、格敕和各種典章制度,並調整政府機構,精簡中央官員,為政府選拔了大量優秀人才。他任職期間善於用人,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把他和杜如晦作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唐太宗征高旬麗時,他留守京師,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