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書

王承書

王承書(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女,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學家,氣體動力學和鈾同位素分離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4年王承書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36年獲該校研究院碩士學位。1941年留學美國,1944年獲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院物理博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員。1956年回國。

王承書回國後,先後在受控核聚變、等離體物理、鈾同位素分離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承書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12年6月26日
  • 逝世日期:1994年6月18日
  • 職業: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密西根州立大學
  • 主要成就: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性別:女
  • 籍貫:湖北武昌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2年6月26日,王承書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殷實的詩書之家,籍貫湖北武昌,不久,闔家遷居北京。她自幼體弱多病,國小六年級和國中三年級時曾兩次因病休學一年。
1930年,王承書考上燕京大學物理系,在該班13個入學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1934年,王承書從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該班13個僅畢業了4名學生,王承書名列榜首,並獲得金鑰匙獎。本科畢業後繼續在該校攻讀研究生。
1936年,王承書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擔任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至1937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承書離開北京,輾轉於南京、武昌、桂林、貴陽等地。
1941年,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接受了王承書的申請,同年8月王承書到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家烏倫貝克(Uhlenbeck,George Eugene)。在美國期間,王承書與導師烏倫貝克合作完成了多篇有關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重要論文。
1944年,王承書獲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之後在密西根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至1956年)。
1946年,王承書擔任美國密西根大學副研究員、研究員,並曾兩度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至1956年)。
194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王承書堅定地表示要親自參加到創造科研條件的行列中,為了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在回國前她就將有關書刊和資料分成300多個郵包,從美國陸續寄往北京。
1956年,王承書回到中國,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至1958年)。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王承書被調到該室從事理論工作。並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副主任(至1960年)。
1961年,王承書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鈾同位素分離研究室研究員、副主任(至1965年)。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王承書擔任華北605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三研究院研究員、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大型氣體擴散機總設計師(至1978年)。
1978年,王承書擔任核工業部研究員,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高級顧問,“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離心和雷射分離鈾同位素兩個專家組組長,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連工學院物理系教授(至1994年)。
1980年,王承書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早期從事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理論研究,並有創新成果。1958年在中國開創了受控核聚變反應和電漿物理的研究並為其發展打下基礎。1961年後,改做鈾同位素分離工作。解決了淨化級聯計算、級聯的定態和動態計算等重大課題,為中國第一座鈾濃縮氣體擴散工廠分批啟動作出重要貢獻。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致力於稀薄氣體動力學的研究,第一個發現求解玻爾茲曼方程的本徵值理論,提出適用於多原子氣體的推廣的玻爾茲曼方程,即“WCV”方程。回國後,從事鈾同位素分離工作,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並培育了一支理論研究隊伍。在研製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的裝料工作中做出了貢獻,在研究中國第一顆核子彈時,隱姓埋名一直到去世。
提出求解玻爾茲曼方程本徵值的理論,並擴展玻爾茲曼方程的套用。
在美國期間,烏倫貝克教授是她的導師和合作者,烏倫貝克是電子自旋的發現者之一,後來成為理論物理學方面的學術權威。1980年烏倫貝克在流體力學年鑑上發表文章,對她與王承書在這一時期中的研究作了回顧和高度評價。王承書在美國期間主要從事氣體分子運動論的研究,發表了多篇處於當時這一領域世界前沿的重要論文。
人們知道,物質都是由微觀粒子(分子、原子)組成的。氣體分子運動論用統計的方法研究氣體中大量微觀粒子(分子)的運動,從而得出氣體巨觀屬性的規律。氣體的巨觀屬性又都可用分子的速度分布函式求得。所以,求解分子的速度分布函式就是這一課題的核心。1948年王承書發現了查普曼和T.G.考林(Cowling)的力學經典著作《非均勻氣體的數學理論》(The Mathematical The oryof Non-Uniform Gases)一書的第1版中關於伯納特結果的重要錯誤。
王承書的成就對當時從事高空物理和氣體動力學研究是極有價值的。但由於某些原因,論文未能及時發表,直到1970年烏倫貝克在美國為她公開發表。王承書的研究成果已在美國、俄羅斯、義大利和國內許多著名學者的著作中被多次引用。奠定中國鈾同位素分離理論基礎。
1956年年底,近代物理研究所希望王承書從事鈾同位素分離工作。當時她已40多歲,要從頭搞一項自己從未搞過的工作,談何容易!在美國她就聽說,這是一項高難度、神秘莫測的技術,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並都嚴加保密。國家把如此重擔交給她,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她明確表示:“這項工作誰都沒幹過,誰乾都不容易。別人的工作都早已走上軌道,而且還帶著年輕的同志,只有我剛回國工作,還是我去乾,對所里工作的影響最小。”於是,她悄悄地做起了準備。但當時全國正進行“反右”運動,此事被擱置起來了。1958年春,所里給王承書分配了8名北京大學剛畢業的大學生,要求給他們講授鈾同位素分離理論課程。她參考美國學者K.柯恩(Cohen)的理論著作,邊學邊講,並經常告誡學生要理論聯繫實際。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決定籌建熱核聚變研究室,王承書被調往該室從事理論工作。1959年被派往蘇聯原子能研究所實習3個月,在回國的火車上,她翻譯了有關熱核聚變研究的《雪伍德計畫》(Project Sherwood)一書(筆名郭臻)。經兩年努力,她已十分熟悉這項技術,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熱核聚變是世界上熱門的科技領域,她正準備加入這項激烈的國際“競賽”,但在60年代初,蘇聯撤走專家,使中國全部用蘇在線上器裝備起來、尚待啟動的第一個氣體擴散工廠陷入困境。資料不全,疑問成堆,個別專家臨行前還說:“你們這個擴散工廠是搞不起來了!”1961年3月的一天,領導再次請來王承書,希望她隱姓埋名,挑此重擔。王承書仍以國家利益為重,再次放棄自己已熱愛的工作,當天下午就到原子能研究所,再度從零開始,進行了數十年的鈾同位素分離理論研究。
由於基礎理論的重要性,第二機械工業部決定在擴散廠具備啟動條件之前,抓緊時間培訓全國在這方面的理論隊伍和工廠的運行人員。王承書和大家一起認真學習、上課和討論問題。
工廠分批啟動方案的研究就是動態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王承書負責指導下,成立了一個級聯理論小組,進行了大量的計算。為了增加實踐經驗,每年都要去幾次工廠,了解情況。她一絲不苟地工作,對計算結果進行反覆檢查和認真分析,終於得出了級聯中的豐度隨時間變化的理論曲線。1963年底,工廠第五批啟動,這是最關鍵的時刻。當時張文裕在杜布納聯合研究所工作,難得有回國探親的機會,這次回國王承書還沒來得及與他見面就去工廠了。在工廠,她和大家一起不斷地核對理論曲線和實測數據。
1964年元旦就是在這樣緊張的工作中度過的。當看到實測結果同理論計算很好地吻合,精料端豐度果然達到預期值時,大家歡欣鼓舞,為提前完成供給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的裝料計畫做出了貢獻。
為了適應對濃縮鈾需求的增長,1964年國家下達了研製大型擴散機的任務。王承書接受了總設計師的重任,並親自參加物理參數的選擇工作。這是完全由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擴散機,周恩來總理曾兩次指示要抓緊研製定型。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直到70年代後期該機才設計定型。1978年獲多項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防科委特別獎。
1978年王承書調部直屬機關從事組織、領導科研生產和培養人才的工作。她經常下工廠和科研單位,深入實際,掌握情況,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了關於中國擴散級聯的經濟性分析報告。她瞄準世界最新技術,預見到壽命問題是離心技術成敗的關鍵之一,為此,她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率先從頭學起,並組織經過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目前離心法在中國已走向工業套用階段,雷射法也已取得實驗上的重大突破。
  • 學術論著
三十年代
1 王承書,張文裕.Automatic continuous records of the atmospheric potential gradient.(大學畢業論文)物理學報, 1934,Ⅰ,2.
2 王承書.Automatic continuous records of the atmospheric dust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weather. (碩士論文)1936.
四十年代
3 王承書,張文裕.Analysis of beta disintegration data. Part Ⅰ,the sargent curve and the Fermi and K. U. theories of beta-radioactivity.科學記錄,1942,Ⅰ,98.
4 王承書,張文裕.Analysis of beta disintegr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atomic nuclei.科學記錄,1942,Ⅰ,103.
5 C. S. Wang Chang (王承書).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second virial coefficient of the diatomic gas.(博士論文)Michigan Vniv. Ann. Arbor,1944.
6 C. S. Wang Chang & G. E. Uhlenbeck. On the transport phenomena in rarefied gases. Univ. of Michigan, 1948.
1970年正式刊出於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7 C. S. Wang Chang. On the dispersion of sound in helium. Univ. of Michigan, 1948. 1970年正式刊出於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8 C. S. Wang Chang. On the theory of the thickness of weak shock waves.Univ. of Michigan, 1948. 1970年正式刊出於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9 C. S. Wang Chang and Falkaff. On the continuous gamma-radiation accompanying the beta-decay of nuclei. Physical Review, 1949, 76:364.
10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ransport phenomena in very dilute gases Ⅰ.Univ. of Michigan Report,1949.
五十年代
11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ransport phenomena in very dilute gases Ⅱ.Univ. of Michigan Report,1950.
12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ransport phenomena in polyatomic molecules. Univ. of Michigan Publication, CM-681,1951.
13 C. S. Wang Chang,G. E. Uhlenbeck and J. de Boer. The heat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of polyatomic gases, 1951.1964年正式刊出於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2.
14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On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 in monatomic gases. Univ. of Michigan, 1952.1970年正式刊出於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5 G. E. Uhlenbeck and C. S. Wang Chang. Is there a neutral μ-meson?Physical Review (L), 1952,85:684.
16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he heat transport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as function of the Knudsen number Project M999. Eng. Res. Inst. , Univ. of Mich.,1953.
17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he Couettee flow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as function of the Knudsen number. Project M999, Eng. Res. Inst. Univ. of Mich.,1954.
18 C. S. Wang Chang and G. E. Uhlenbeck. The kinetic theory of a gas in alternating outside force field:a generalization of the Rayleigh problem. Univ. of Michigan, 1956.1970年正式刊出於Studies in Statistical Mechanics, V. 5.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9 C. S. Wang Chang and G. E. Vhlenbeck. On the behavior of a gas near a wall, a problem of Kramer's. Univ. of Michigan, 2457-1-T.1956.
六十年代
20 王承書,錢皋韻.淨化級聯的計算和試驗.1962.
21 王承書,俞沛增,段存華等.504廠級聯9批啟動方案計算.1963.
22 王承書.級聯雙股流的控制問題.1964.1.
23 王承書,段存華,黃更生等.擴散級聯經濟性的分析研究.1976.
24 王承書,段存華.濃縮鈾的生產與發展.1980.2.

人才培養

1956年,王承書回國後,被安排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工作,兼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王承書在擔負組織領導工作的同時,還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親自講課,親自探討,出色地解決了工廠運行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理論難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科研人才;在鈾同位素分離理論領域中進行了開拓性工作,在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各個階段做出重要貢獻。

榮譽表彰

1980年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王承書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0年後,任中國核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同位素分離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和第二屆名譽理事長,兼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和大連工學院物理系教授。
王承書先後擔任過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和核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等職,並任中國自行設計和加工的大型氣體擴散機研製工作的總設計師和“七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離心和雷射分離鈾同位素兩個專家組的組長。

個人生活

1939年王承書在昆明與從英國學成回國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張文裕結婚。婚後她的抱負絲毫未減,在張文裕的積極支持和她自己的努力追求下,1941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巴爾博獎學金破例地接收了一個已婚婦女的申請。
60年代初,蘇聯撤走專家,中國第一個分離鈾同位素用的氣體擴散工廠面臨嚴峻的形勢。王承書以國家利益為重,毅然接受自己從未搞過的鈾同位素分離工作。從此,王承書的名字在中國物理界悄然無聲地消失了。與吳征鎧、錢皋韻一起,開始了她後半生的默默工作。
數十年來,王承書同廣大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和科研工作者一起,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為國分憂,忘我工作。她把自己外出辦事的出差補助費、各種獎勵和稿費全部捐獻給單位購買書籍和文具用品,捐獻給中國核學會鈾同位素分離分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為了彌補辦公費用的不足,她自己花錢買了大量紙張供理論工作人員使用。

人物評價

王承書治學態度嚴謹,凡是她審閱的論文一般都要進行多次修改。有個研究生在計算雷射法中某流體問題時,所採用的速度大得出乎現實可能,她當即提出嚴肅批評,認為這不是一般的疏忽,而是缺乏物理頭腦,使這位研究生深受感動。數十年來,王承書在中國鈾同位素分離領域裡,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為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她年逾80歲時,還在研究新問題,開創新途徑。她這種不服輸的執著精神,體現了老一代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崇高品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