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娣,女,安徽青陽人,南京大學文學碩士,深圳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高中教師,南山區首批課改掛牌教師、學科帶頭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愛娣
- 職業:教師
- 學位/學歷:南京大學文學碩士
- 性別:女
教學成果,教育探尋,教學感悟,閱讀筆記,
教學成果
2000年以來,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學學報等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出版課例4節,參與編寫學輔資料30本。撰寫出版的《美國語文教育》,被中國教育報等媒體評為“2009年影響教師的100本圖書”,並獲得中國教育學會第五屆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美國語文教育系列研究論文獲得深圳市首屆教育教學科研成果一等獎、南山區第一屆課改創新獎二等獎,多篇論文多次獲得省市區的優秀成果獎。2010年編著出版《宋詞必讀一百首賞析》(香港商務印書館)
教育探尋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用自己的方式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成就自己喜愛的事業。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我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笨小孩,於是,倍加勤奮,相信勤能補拙。幾十年來,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我在堅守自己喜愛的語文教學的同時,也在思考探尋著我國的語文教育之路。
以勤補拙讀書苦
1982年,國中畢業考取安徽宣城師範學校。在校四年,有三件事情對我影響至大,奠定我一生從教和生活的基礎。一是年少體弱的我居然成為校運會的中長跑冠軍,並且一跑就包攬四年。競賽場上咬緊牙關,拚卻毅力,奔跑,衝刺,奪冠,這種跑的體驗,鑄就了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成為我不竭的精神源泉。二是貪婪的閱讀,使我深深地愛上了語文。從蕭軍的四卷本《吳越春秋史話》,到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到《志摩的詩》,從先秦諸子、《詩三百》、《離騷》到司馬遷的《史記》直至兩漢的史傳辭賦,從魏晉風流到建安風骨,從唐詩宋詞元曲到傳奇話本,以至明清小說,我都一本本地靜靜地讀著,一邊讀,一邊抄,也一邊寫著筆記或心得。博大深厚的文學寶庫,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學,令我嘆為觀止,給我年青的心靈不斷帶來極大的震撼。對文學的貪婪吸納,蕩滌著我,浸潤著我,也滋養了我,提升了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牽引著我在日後的語文教學上恣意馳騁。三是堅持學習英語,多掌握一門語言,也就多了解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接觸到一種新的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如果說我還有點外語優勢的話,當得益於從未間斷的英語學習。師範期間堅持自學,決定考研並讀研後,又不斷加大外語學習力度,從《許國璋英語》到《新概念英語》,以及《大學英語》(1-8冊)、《研究生英語》等都仔細通讀過。學英語還讓我明白:學好語言,未必靠死記硬背孤立的單詞;大量的閱讀實踐,比單純的做題要有效得多。
四年師範,我未曾虛度。長跑的體驗,建立我不輕易言棄的信念;對文學的摯愛,為人生增添亮麗的色彩;學習英語的經歷,墊高了我的平台,讓我可以站在另一個高度來反觀我們的母語教學,為我國語文教育打開另一扇窗。
1986年師範畢業,我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1992年調入安徽師大附屬國小,遇上第七次課改,我的文學積累開始慢慢地釋放。參與教學研討,上公開課,撰寫教改論文並多次獲得蕪湖市一等獎,執筆撰寫市國小語文六年課改總結報告。當時由蔡澄清主編的《語文新苑》為我開闢專欄“詩苑探勝”,我一連寫下多篇古詩鑑賞文章,如《古典詩歌里的數字》、《濃濃詩情貴在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輕快的節奏,豪邁的氣勢——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等,幾乎把國小課本里的古代詩歌都“賞析”了一遍。配合課文教學,我按部就班地布置學生背誦古詩,積累古典文化,這一做法得到一些身為大學教授的家長們的讚許。
從師範畢業到1998年夏,我做語文教師已有13個年頭,教學上頗為得心應手,教學之餘寫點文章,倒也輕鬆自如。這期間我深深地感覺到:教語文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板凳須坐十年冷
傳統的語文教學,教師的傳道授業,講台上的經典感覺,面臨著教育轉型和社會轉軌的時代挑戰。從不斷求學教外國人學漢語,到投身第八次課程改革,我在努力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語文教育觀念,以組織者、指導者及分享者的身份與外國留學生、特區的中學生一起學習語文。
1998年,我考進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全日制碩士學位研究生。南大這三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旅程。三年里,我的主要任務是讀書、聽課、教學(被聘為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兼職對外漢語教師)。一方面,大量修學專業及自己喜愛的文化課程,我所拿學分比規定的學分多出近一倍;聆聽專家講座,如古典文學的莫礪鋒、美國學者費正清等,增長見識;不斷閱讀語言學及語言教學理論書籍,如英國牛津大學斯基漢的《語言學習認知法》(英文原著)、薩丕爾、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等,以及國內語言學及語文教育家如呂叔湘、朱德熙、葉聖陶、陶行之等先生的文集,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學理論水平及文化修養;另一方面,為外國學生教漢語,給了我許多有益的啟示,讓我跳出漢語作為母語教學的圈子,站到第二語言習得的層面上來反觀過去的語文教學。與留學生的語言交流與文化碰撞,提升了我的英語水平,開闊了眼界,更新了思維,打開了問題思考的新視角,漸漸地形成多元文化意識,這是過去13年語文教學中從未有過的寶貴收穫。
2001年7月,從南京來到深圳,成為深圳市北京師範大學南山附屬學校的國中語文教師,幸運地遇上了第八次課改,從國中到高中,我幸運地全程參與。更幸運的是,我遇上了視語文教研事業為愛侶的教研員唐建新老師,從此,便開始了我默默無聞但又欣喜不斷的課改實踐。南山區是全國38個首批課改實驗區之一,課改培訓會上,結識大家名流,聆聽專家講座,便是常有的事情。當別的教師還沉浸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驚恐里時,先行的我們已經較為從容地蹣跚起步了。
課改之初,雖然大家都很迷茫,但是我堅持把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放在第一位,在牢牢守住閱讀和寫作兩大陣地的同時,帶領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以讀寫做三線推進的方式,實踐著我的國中語文課改實驗。首先,以“綜合性學習”為陣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語文實踐能力。人教版國中教材36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我都老老實實的一一實踐,設計教案,探索教學思路。2002年1月,《戲曲大舞台》在全國首次語文課改培訓會上展示並獲得成功,應《語文建設》主編之約,將教學實錄刊登在2002年第8期,並接受傅道春、江平教授的訪談,就語文綜合性學習板塊表達我的觀點(見《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程設定及其價值取向》一文,《中國基礎教育》2004.4)。此後不久,人教社將此課例錄製並出版發行。此外,開設各級公開課十多節,我的《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獻給母親的歌》《雨的訴說》等課例受到了廣泛歡迎。其次,要求學生認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給他們開列書目,讀課文,讀名著,讀暢銷書,並規定讀書時間。第三,要求學生做好兩項作業:一是寫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二是寫隨筆,寫日記,寫與課文有關的文章,仿寫,擴寫,縮寫,改寫,寫讀後感,寫自己的生活與思想,我的要求是“把所有的瞬間變成永恆”。國中三年,絕大多數學生寫作隨筆達兩百篇之多,洋洋灑灑十多萬字。國中畢業前夕,指導學生整理自己的語文成長袋,回顧自己的成長軌跡,這些文字已成為學生人生歷程中非常珍貴的資料。
2004年9月成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國中課改實驗的基礎,繼續著全國首批高中語文課改實踐。這期間,我的教學案例《<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學設計《窮極文士情態、薈萃儒林痛醜的匡超人》收錄於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中國小說欣賞>教師教學用書》,教學課例《燭之武退秦師》由人教社錄製出版,作為新課程必修教材培訓資料。
十幾年課改教學中,我努力實踐著我所掌握的語言習得理論:一方面,語言與思維共生,語言的生成依賴于思維的靈動;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來增加語言的輸出,堅持以閱讀促進寫作,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來提高語文實踐能力,落實我所理解的的語文教育觀。
課改讓我思索,課改促我成長,課改更讓我喜歡琢磨語文學習問題。
然而,我與語文同行們所做的探索,是理想的語文教學嗎?為什麼課堂熱熱鬧鬧,學生興趣提高了,仍然還有許多實際問題沒有解決,語文素養的落實與提高仍然難以見效?我們的新課程在角色上、觀念上、形式上,從根本上找到了正確的語文教育之路嗎?語文教育到底應該怎么走?這一連串的問題不時縈繞心頭,叩問著自己一顆從教僅二十來年的不甘寂寞的心。
域外研究不停步
參與課改實踐,雖然有過一些思考,也取得過一點教科研成果,但我不甘於現狀,利用自己的外語優勢,得益於深圳市教師海培計畫,以及自己學生在國外學習並與我不斷交流的便捷條件,推開一扇窗,睜大眼睛看世界,看外國同行在怎樣教語文。
從2004年至今,我對美國、英國乃至港澳台的語文教育進行梳理,縱觀其課堂教學、家庭作業、考試評價、教學輔導及教材使用等教學元件,從中探尋其對我國語文教育的啟示,對從農業文明脫胎來的語文教育,對我國當代語文教育的寶貴借鑑。
2004年,作為深圳市教育局海培學員,我有幸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協和大學學習考察。從降臨洛杉磯國際機場,踏上美利堅國土的那一刻起,我就以中國語文教師的視角睜大眼睛看美國。培訓期間,聆聽美國教師上課,考察中國小教育,鑽進大學圖書館,閱讀美國的語文教材,貪婪地蒐集美國語文教育資料,觀察並思考美國語文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回國後,完成系列研究論文17篇並在中文核心期刊相繼發表(其中6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錄用,12篇被人大複印資料系列全文資料庫收錄,3篇被中國社科院美國專題研究所錄入論文庫),撰寫並出版專著《美國語文教育》。此項研究主要對美國的母語教育所涉及到的所有物件、所有內容和所有學段都進行了展示,主要包括美國國家及各州的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師用書、作業本、家庭作業、課外讀本、試卷等,介紹的內容涉及到了拼寫、識詞、辭彙、語法、閱讀、寫作、文學、評價等,學段則涉及到了基礎教育的12年。全書從不同的層面較為客觀、翔實地介紹了美國語文教育的整體面貌。《美國語文教育》被《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評為“2009年影響教師的100本圖書”,並榮獲中國教育學會第五屆優秀教科研成果二等獎。美國語文教育系列研究成果獲得深圳市首屆教育教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深圳市南山區第一屆教育改革創新獎。
美國作為一個僅有兩百年歷史、卻擁有眾多族裔的移民國家,他們的語文教育緊扣課程標準,講究規範實用,強調批判性思維訓練,依靠強大經濟與科研力量的支持,利用標準考試來控制學校教育質量,做到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
與之相比,英國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他們的語文教育重視閱讀經典,傳承民族文化,堅守母語課程著重訓練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的根本;注重培養紳士氣質和貴族精神,把莎士比亞當作英國文化的一面旗幟。例如,學校的莎士比亞對誰教、什麼時候教、教什麼、怎么教、怎么考等一系列問題,英國教育界為之苦苦求索、論爭了百年之久,終於在1988年將“教學莎士比亞”寫進國家課程,規定“人人必讀莎士比亞”,而且莎士比亞成為語文考試唯一的必考作家。這種重視經典傳統的態度,堅持以讀寫能力為核心、強調培養聽說能力的教育觀念,對我們的語文教育有著積極的啟發意義。我的《莎士比亞:英國語文課程一道獨特的風景》、《英國語文課的莎士比亞教什麼、怎么教?》、《英國高考寫作試題及其特點分析》等論文重點探討了這些問題。
鑒於深圳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我對港澳台語文教育資料也進行過梳理,相繼發表了《從“同文異教”看兩岸四地語文教學的異同》《從聽說訓練看香港語文教學的特色》等論文。港澳台吸納西方教育多年,又沒有割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種吸納與沉澱了中西教育觀念之後的教育模式,對我們融入世界教育潮流有著積極的啟迪作用。
看似平常有奇崛,成如容易亦艱辛。回首25年從教路,我從一個熱愛語文的普通教師,成長為喜歡琢磨熱愛研究的語文人,心無旁騖地心甘情願地去吃苦,去探尋那迷茫的也可能是沒有終極標準答案的語文教育之路,用教學實踐和研究成果,為我國的語文教育盡一份綿薄之力。儘管卑微,卻總是期待著讓更多的語文人沒有出國出境也能夠看到真真切切的美國教師在怎樣教語文、英國教師在如何固守語文教育的根本、港澳台教師又如何在工商社會中堅守著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總是期待著更多的語文人能夠將歐美和境外的語文教育的豐富營養吸納過來為己所用,在語文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好更實更遠!
教學感悟
教學講究風格,風格因人而異。口若懸河,汪洋恣肆,以情動人者有之;出語謹慎,語不驚人死不休者有之;沉穩安靜,扎紮實實從語文之根本做起者亦有之。三者之中,我屬於後者。
我的課堂不事表演,堅持從學生實際出發,滿足學生的需要。我的課堂我作主,誰來聽課都不管,只管昨天講了什麼,今天應該如何繼續;區里評審掛牌教師了,教室後面齊刷刷坐了一排專家,我和學生開展活動《獻給母親的歌》,使得專家和學生一起感動得淚流滿面;市里來評審名師了,專家瞪大眼睛找漏洞,我仍然去做“直面挫折之作文講評”課,決不表演,只求有效管用,教會學生通過細節描寫來表現主題,讓不合格的作文在我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修改使之符合主題要求,讓寫得好的作文再錦上添花。最終我的學生自己修改過的作文在全區期末考試中奪得作文第三名的好成績。參加兩岸四地“同文異教”活動,我帶著《<論語>侍坐章》去講;應香港中語會邀請,我帶著人教版的《夏感》去講。不管講什麼,都從文本和自己的以及港澳的學生出發,決不鸚鵡學舌,更不東施效顰。
不教條,不迷信,不崇洋媚外,但篤信“工夫在課外”。把人生閱歷和語言文化積澱融進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教好語文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勤勤懇懇幾十年,儘管沒有終點;教語文是我的事業而不單單是工作,因而我能從中獲得了物質之外的諸多欣喜與滿足。
閱讀筆記
幾年前,就買過盧梭的《愛彌兒》,之後一直把它束之高閣,總找不到時間來讀。今冬大雪(節氣)以來,氣溫終於降了,從攝氏二十多度降下來,可以穿毛衣了,於是,被厚物裹夾的內心也便寧靜了許多,於是,便從書櫃裡抽出這本教育大著來閱讀,或許可以防禦寒冷。差不多有半年沒有認真地讀過整本書了。過去,人們對這本書的教育意義和價值談得很多,如今,我腦子裡只剩下一個概念:它是一本好書,值得一讀。但究竟是怎樣的一本好書,現在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必須親自去讀,就像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如何必須親口去嘗一嘗一樣。
雖然平常讀書不多,但我有一個習慣,每有閱讀,總喜歡塗塗畫畫,不動筆墨不看書。現在,就把我讀《愛彌兒》時想塗畫的句子摘錄如下。它們是不成體系的片段,就像一個個閃亮的珠子,擺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地要記下它們。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他將氣候、風雨、季節搞得混亂不清;他殘害他的狗、他的馬和他的奴僕;他擾亂一切,毀傷一切東西的本來面目;他喜愛醜陋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他不願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
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與我們。
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之於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的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衝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過,我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對一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
一旦把教育看成是一種藝術,則它差不多就不能取得什麼成就,因為,它要成功,就必須把三種教育配合一致,然而這一點是不由任何人決定的。我們殫思極慮所能做到的,只是或多或少地接近目標罷了;不過,要達到這一點,還需要有一些運氣咧。
有一個斯巴達婦女的五個兒子都在軍隊里,她等待著戰事的訊息。一個奴隸來了,她戰慄地問他:"你的五個兒子都戰死了。""賤奴,誰問你這個?""我們已經勝利了!"於是,這位母親便跑到廟中去感謝神靈。這樣的人就是公民。
如果你想知道公眾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就請你讀一下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本著作,並不象那些僅憑書名判斷的人所想像的是一本講政治的書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象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
當人們談到空想的國家的時候,他們就提出柏拉圖的制度;然而,要是萊喀古士只把他那套制度寫在紙上而不付諸實施的話,我可能還以為它更空想得多。柏拉圖只不過是要人純潔他的心靈,而萊喀古士卻改變了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