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叛亂

王恭叛亂

王恭叛亂是東晉時期的歷史事件,分別於隆安元年(397年)及隆安二年(398年)發生,皆由當時的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主動發起。王恭於第二次叛亂時被擒且被處死,不過至死仍堅持他起兵叛亂是出於他對朝廷的忠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恭叛亂
  • 所屬:東晉時期
  • 發生年代隆安元年(397年)
  • 主要人物:青、兗二州刺史王恭
歷史背景,第二次叛亂,歷史影響,

歷史背景

晉孝武帝在位期間,因為孝武帝沉溺於飲酒,朝政落於會稽王司馬道子之手,然而司馬道子信任奸佞之徒,尤其王國寶卑下的奉承司馬道子,很得司馬道子寵信。孝武帝自以司馬道子並非治國之才,又以王國寶與其寵信的王珣等不睦,於是先後任用了王恭為青兗二州刺史、郗恢為雍州刺史、殷仲堪為荊州刺史,用以藩鎮之力量拱衛王室,並支援在朝內的王珣等人。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被張貴人所殺,因為突然暴死,故未及寫下遺詔命王珣、王雅等人為顧命大臣。司馬道子執掌朝政,寵信王國寶及王緒,更將重要權力授予他。王恭對此十分不滿,多次嚴肅的正言其非,令司馬道子十分忌憚並忿恨他。不久王恭入赴山陵,王緒就曾勸王國寶伺機伏兵擊殺王恭,卻遭王國寶拒絕;而亦有人勸王恭率兵誅除王國寶,但王恭在王珣勸說以及手握強兵的豫州刺史庾楷支持王國寶之下沒有實行。期間司馬道子將心腹放在王恭身邊,以圖和解,但王恭每論及時政都聲色俱厲,及至臨行回京口時亦嚴辭厲色的要司馬道子遠離奸,親掌萬機,更令王國寶畏懼。
隆安元年(397年),王國寶被司馬道子升為尚書左僕射,更將東宮兵皆交給王國寶統領。而王國寶厭惡王恭和殷仲堪,於是勸司馬道子削其兵權。此舉卻令全國擾動不安,而王恭當時更整兵上表北伐,被司馬道子所阻。王恭亦於此時決心起兵誅除王國寶,於是派使者聯結荊州刺史殷仲堪。而當時桓玄知王恭不滿朝政,而他亦圖借殷仲堪之力量建功立業,於是力勸殷仲堪推王恭為盟主,起兵討伐王國寶。殷仲堪當時謀結郗恢及任南蠻校尉的堂兄殷融,但二人皆不同意,於是殷仲堪猶豫不決,但王恭使者的到來令殷仲堪決定回響王恭。王恭知殷仲堪支持自己後大喜,於當年四月甲戌日正式上奏王國寶罪狀,起兵討伐。當時王恭亦引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為司馬。
次日,建康收到王恭的上表,內外戒嚴,王國寶十分惶恐,不知可作什麼。而王緒則勸王國寶假傳司馬道子命令召王珣和車胤到來並誅殺,以除時望,並挾晉安帝和司馬道子出兵討伐王恭和殷仲堪。不過,王國寶召來二人後卻向二人問計,王珣於是以王國寶與王恭本無私怨,如此僅是權勢利益的問題的結果,要王國寶解兵投降;而車胤亦稱若王國寶派軍對抗王恭,王恭堅守京口而殷仲堪東下,二人夾擊,王國寶將難以對抗。王國寶聽後更恐懼,於是上請解職並赴朝堂待罪。但王國寶很快就後悔,又假稱詔名官復原職。而在此時,司馬道子為求平息亂事,於是將罪責都推諉給王國寶,並遣譙王司馬尚之收捕王國寶,於甲申日賜死王國寶並處決王緒,又遣使向王恭致歉。王恭於是罷兵回鎮京口。
而在荊州的殷仲堪卻以荊州道遠、形勢不接而一直沒有任何行動,直至得悉王國寶死後才開始軍事行動,但司馬道子寫信阻止後,殷仲堪也就罷軍了。第一次叛亂至此完結。

第二次叛亂

王恭第一次舉兵逼得司馬道子犧牲王國寶以了事,亦令司馬道子對王恭和殷仲堪的勢力十分忌憚,於是引用了有才略的司馬尚之和司馬休之兄弟為心腹。而司馬尚之勸司馬道子多樹藩鎮以對抗王、殷勢力,司馬道子於是在隆安二年(398年)以其司馬王愉為江州刺史。當時司馬道子將原本由庾楷都督的豫州四郡劃了給王愉都督,令庾楷十分不滿,於是上表稱豫州與北方外族政權接壤,不宜分由二人都督。但司馬道子拒絕收回命令,由是令庾楷憤怒。
憤怒的庾楷派了兒子庾鴻勸王恭起兵討伐司馬尚之兄弟,以防他們假借朝權削弱藩鎮的圖謀得逞。王恭同意,於是通告殷仲堪和新任廣州刺史的桓玄,二人亦推桓玄為盟主,刻期同取建康。司馬道子得悉庾楷與王恭共謀起兵,試圖勸服對方,但庾楷堅持,更指當日司馬道子因不能抵抗王恭而犧牲王國寶以求了事,令他不敢為其盡心效命。朝廷知庾楷不能被勸服,於是內相憂懼,內外戒嚴。
當時殷仲堪以斜絹寫書並藏於箭乾之中,借庾楷手交給王恭以避過江津要地巡邏兵卒的檢查。不過王恭收到時因絹布歪斜而令字跡難以辨認由誰所寫,王恭自疑是庾楷假造的,更以第一次叛亂時殷仲堪沒有行動,於是首先行動,於七月上表討伐王愉和司馬尚之兄弟,又派何澹之和孫無終率兵至句容。不過殷仲堪其實見王恭第一次叛亂後聲望大增,認為王恭必勝;而且自己在當時也沒有什麼行動,於是積極參與,先遣楊佺期率五千水軍與桓玄作前鋒,自己則領二萬兵在後,一直沿江東下。
桓玄與楊佺期一直東下,至八月到達湓口,新到州的王愉因沒作準備而出逃臨川但被桓玄偏師所俘。九月辛卯日,朝廷加司馬道子黃鉞,以會稽世子司馬元顯為征討都督,以王珣、謝琰討王恭、司馬尚之討庾楷。至己亥日,庾楷於牛渚大敗給司馬尚之,被逼投奔桓玄。但至乙巳日,桓玄在白石大敗朝廷軍隊,並與楊佺期進兵橫江,司馬尚之退走而司馬恢之的水軍全軍覆沒。朝廷軍於是分守石頭城和建康附近以作防備。
而王恭當時亦因逼司馬道子誅王國寶的事而感到十分威風,亦因他自負其才能和門閥地位,對倚靠作爪牙的劉牢之待遇不厚,僅當他是普通將領看待。不過劉牢之對此其實十分憤恨,司馬元顯於是派了同為北府軍將領出身的高素去遊說劉牢之,並許事成後以他接任王恭的本職,劉牢之於是答應。當時王恭從何澹之口中得知劉牢之意圖叛變,但王恭以他們二人之間有私怨而不信,且及後就與他結為兄弟,並將手下精兵交給他,命其為前鋒進攻建康。然而,劉牢之至竹里就叛降朝廷,派劉敬宣和高雅之倒戈攻伐王恭。
當時王恭正在出城打算閱兵,就被劉敬宣截擊,部眾潰敗。王恭打算返回城內時又發現城門已被高雅之關上,唯有騎馬逃奔曲阿,但又因不習慣騎馬而令大腿內側長了瘡,碰巧遇著故吏殷確,以船打算送王恭到桓玄那裡。到長塘湖時,因被人告發而被捕。王恭被捉殺頭。
王恭死後,楊佺期等沒有離去,反已進兵石頭城,司馬元顯命丹楊尹王愷至石頭城抵抗。不過此時劉牢之率兵入赴建康,嚇得楊佺期和桓玄退還蔡州。雖然二人後撤但仍接近建康,而殷仲堪大軍亦在蕪湖,因朝廷對荊州軍隊的虛實並不清楚,故此內部十分憂慮。而左衛將軍桓脩當時就向司馬道子建議利誘桓玄和楊佺期二人,令其倒戈背叛殷仲堪。司馬道子聽從並以桓、楊二人分別任江州和雍州刺史,而由桓脩代殷仲堪為荊州刺史,貶殷仲堪為廣州刺史。殷仲堪知道後大怒,下令桓玄等進攻,只是桓玄心中卻想接受,猶豫未決;而殷仲堪亦聽聞楊佺期也想接受朝命,於是因畏懼而後撤。桓玄等亦狼狽西退,至尋陽與殷仲堪相遇,並結成聯盟,以桓玄為盟主,皆不受朝命,並為王恭申冤和求誅劉牢之和司馬尚之。朝廷對此十分忌憚,唯有罷去桓脩官職並讓殷仲堪復職,更下詔慰問,尋求和解。最終楊佺期、桓玄和殷仲堪皆接受朝命,各還所鎮。第二次叛亂平息。
得知朝廷猜忌自己,王恭不願坐以待斃,便派人去見殷仲堪,商議共同聲討王國寶等人的事情。
而此時在荊州的桓玄因為未能當上大官,鬱郁不得志,一直打算找機會藉助殷仲堪的兵馬勢力製造混亂,就對殷仲堪建議說:“王國寶與你們幾個人向來都是死對頭,只怕就要動手消滅你們了。現在他既然已經執掌了大權,並且有王緒內外呼應,他們所想要改變的事情,沒有一件是辦不成的。王恭處在國舅的位置上,王國寶不一定敢加害他,但你是先帝提拔起來的,還是超越常規地擔任一方大員。很多人都認為你雖然頭腦清楚又有才幹,卻不是封疆大吏的人才。他們如果徵召你回朝做中書令,任命殷凱為荊州刺史,你如何打算呢?”
殷仲堪說:“我也一直為此事憂慮,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桓玄說:“王恭為人正直,嫉惡如仇,你應該暗地裡和他聯合起來,約定時間,仿效戰國時趙鞅發動晉陽之兵馬,以清君側的名義,東西兩面一齊起兵,桓玄我雖然不成材,也願意率領荊楚之地的英雄豪傑,手拿武器充當前鋒,這是建立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的功勳啊!”
殷仲堪認為他說得很對,於是向外聯絡雍州刺史郗恢,然後又將自己的堂兄南蠻校尉殷凱和南郡相江績等人請來一起謀劃。
殷凱說:“作為國家的大臣,應當各自堅守自己的職責,朝廷里的是非對錯,怎么能是做地方官員的人可以干預的!什麼仿效晉陽出兵一事,我不敢聽聞參與。”
殷仲堪堅持邀請他出來一起乾,殷凱大怒說:“我不會參與你的造反,你放心,我也不會告發你的陰謀。”江績也竭力地分析認為不可,殷凱恐怕江績說得太激烈,招來禍患,便坐在那裡從中調解。
江績說:“大丈夫怎么能用死來威脅我呢?我江仲元活了六十歲,只是沒有找到值得我去死的地方罷了。”
殷仲堪對江績的堅定正直很害怕,因此任命楊佺期代替了江績為南郡相。朝廷得知了這個訊息後,徵召江績回朝廷擔任御史中丞,殷凱則藉口自己服食寒食散之後藥性發作,辭去了職位。
殷仲堪去看望他,對殷凱說:“堂兄病得不輕啊。”殷凱意味深長地說:“我的病至多不過是我個人的生死,你的病發作卻會招致滅門大禍啊。你應當好好地愛惜保護自己,不要掛念我。”
雍州刺史郗恢回信,也不願意和殷仲堪一起乾,殷仲堪正猶疑不決,正巧王恭派來的信使來了,殷仲堪便應諾了王恭的約定,王恭非常高興,然後便上奏章陳述了王國寶的罪狀,同時發動部隊前去討伐。
當初,孝武帝一直重用王珣,結果,孝武帝突然駕崩了沒有留下遺詔,王珣沒來得及接受先帝的委託做顧命大臣失去了權勢,只好一言不發。
王恭的奏章送到朝中後,朝廷內外十分緊張,戒備森嚴。司馬道子問王珣:“王恭、殷仲堪這兩股地方勢力發動叛亂,你知道這件事嗎?”
王珣說:“朝廷內部政治事務我都沒有參與,這兩個人發動的叛亂,我怎么會知道呢?”
王國寶驚恐萬分,不知道如何是好,派了幾百人到竹林去守衛,因為夜間風雨大作,就各自散去回家了。
王緒給王國寶出主意,讓他假借司馬道子的命令,召集王珣、車胤前來,將他們殺掉,先除掉有聲望的人,然後以此要挾晉安帝和司馬道子派兵去討伐那兩個藩臣。
王國寶同意了王緒的建議,等到王珣、車胤到了之後,王國寶又優柔寡斷不敢動手,只得向王珣諮詢解決的方法。王珣說:“王恭、殷仲堪與您素來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他們所要爭的不過是一些權勢利益罷了。”
王國寶說:“他們莫非要把我當成是曹爽嗎?”
王珣說:“您這是什麼話呀!您哪裡有曹爽那么重的罪過,王恭又哪裡是宣帝司馬懿那樣的人才呢?”
王國寶又向車胤問計,車胤說:“過去,桓溫圍困壽陽,很長時間才攻克,現在朝廷如果派兵去攻打,王恭便一定會堅守,倘若京口還沒有攻下,長江上游的殷仲堪又帶兵突然乘虛而來,您準備怎樣對付呢?”
王國寶更加慌亂,於是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解除一切官職,前往宮門等待朝廷定罪。奏章剛送上去,又後悔了,因此又謊稱晉安帝已經下詔恢復他原來的官職。
司馬道子為人鼠目寸光,只求暫時平息此事,竟把一切罪過都推到王國寶身上,並派遣譙王司馬尚之前去逮捕王國寶,交到廷尉那裡去問罪。幾天后,晉安帝下詔,命令王國寶自殺,把王緒綁赴街市斬首,並派使者前去面見王恭,對自己的過失表示深深的歉意。
王恭目的達到,於是帶兵返回京口,王國寶的哥哥王愷、王愉一起請求辭職,司馬道子因為王愷、王愉與王國寶不是同母所生,彼此的關係又歷來不和,就沒有追究他們。
司馬道子的長子司馬元顯,十六歲,很是精明能幹,他提醒父親說,王恭、殷仲堪到頭來一定會成為禍患,要在暗地裡做好準備,司馬道子於是將司馬元顯任命為征虜將軍,把自己的衛隊以及徐州的軍政要員全部交給司馬元顯管轄。
王導的孫子,司徒左長史王廞,因為母親去世,本來在吳地守喪。王恭討伐王國寶的時候,任命他暫時代理吳國內史的官職,讓他在東方起兵。
王廞於是派虞嘯父等人到吳興、義興一帶去招兵買馬,前來從軍的人數以萬計。虞氏是會稽的大族,在三吳之地的影響遠勝王廞,虞嘯父本來就憎惡司馬道子,自然是積極回響。
他們起兵後,建康面臨斷絕補給的危險,形勢危急。不久,王國寶被司馬道子賜死,王恭也停止了軍事行動,便來信通知王廞可以離開任職,回家繼續守喪,此時距離王廞起兵不足十天。
王廞在起兵的時候,誅殺了很多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已經不能半途停止,於是勃然大怒,拒絕接受王恭的命令,並且派他的兒子王泰帶兵前去討伐王恭,又寫信給司馬道子,歷數王恭的罪惡。
司馬道子把他的信送給了王恭,王恭派劉牢之統領五千人迎擊王泰,並殺了他。接著,劉牢之又與王廞在曲阿展開激戰,王廞的部隊潰散,他一個人騎馬跑走,下落不明。虞嘯父被抓送交廷尉問罪,因為他的祖父虞潭過去有功,曾先後參與過平定張昌起義、陳敏之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等等,所以虞嘯父得以免去一死,被貶為庶人。

歷史影響

第二次的叛亂中,司馬元顯主掌了與王恭、殷仲堪等軍的戰事,當時朝內更有人稱司馬元顯有晉明帝之風。戰後司馬道子患病並且酗酒,司馬元顯就趁其聲望下滑奪取了揚州刺史職務,及後更錄尚書事,掌握了東晉朝廷。
殷仲堪、桓玄和楊佺期三人在第二次叛亂後分據荊、江、雍三州,殷仲堪雖與楊佺期互相結援,但卻一直阻止楊佺期舉兵消滅桓玄,因怕桓玄死後殷仲堪無力控制楊佺期兄弟。桓玄亦意識到二人對自己的危機,於是有了日後消滅二人勢力的計畫,並最終造就桓玄坐大並割據荊、江兩個重要州境。
劉牢之在兩次叛亂中皆有參與,其中在第二次叛亂中臨陣歸降朝廷更直接消滅了王恭,大大影響戰局。劉牢之接替王恭職位後,北府軍勢力就控制了京口和廣陵等地,亦是司馬元顯日後所倚重對抗桓玄的軍事力量,而劉牢之的取向在日後亦直接影響司馬元顯所掌握朝廷與桓玄之間衝突的結果。
第二次叛亂中,五斗米道首領孫泰亦曾為司馬道子舉兵對抗王恭等,亦深得司馬元顯信任。不過孫泰因見東晉內戰,認為晉室將亡,意圖謀反,終被司馬道子所殺,間接令其侄孫恩率其餘眾屢次侵襲三吳地區,是為孫恩之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