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雲(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王志雲(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

1969年高中畢業後回響黨中央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離開上海到遵義縣插隊落戶。73年9月考入貴州大學外語系學習,76年7月畢業作為優秀學生留校。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愛爾蘭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學習、講學,並獲碩士學位。96年4月轉入阿爾蘭特大學(Erlster University)學習,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毅然回國,並主動留在貴州大學,02年出任該校外國語學院院長。他為貴州的外語教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志雲
  • 外文名:wangzhiyu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職業: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貴州大學外語系
  • 主要成就:96年4月轉入阿爾蘭特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
人物事跡,人物評價,

人物事跡

在當知青的幾年中,王博士積極參加生產隊勞動,工餘一直認真自學英語。同時,他還在農村開展科技活動。一次王博士回上海帶回一支農作物增長素“九二0”試管,他們知青組就用這隻試管作母本,買來有關設備,成功地培育生產出“九二0”成品,用“九二0”產品噴灑蔬菜等農作物,使農作物增產豐收。此項科技活動開展非常成功,在全縣產生了很好影響,王博士被選為代表出席了貴州省科技活動積極分子大會。
1973年9月,王志雲考入貴州大學外語系學習。大學裡,他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在同年級100名學生中,他的學習成績是最拔尖的,年年都是三好生,他的學習和為人都深受同學讚賞和老師愛戴。1976年7月畢業,本屆有兩名優秀學生留校,一名王志雲,一名李炳林。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大學校園,貴大和國外的合作交流日益頻繁起來,全省出國機會增多,然而高層外語人才缺乏,這中現象嚴重影響了貴州對外的交流、合作、發展,為了解決貴州經濟發展中的這一迫切問題,在省教委指導下,王志雲等在貴大外語系成立了貴州省第一個外語培訓中心,將大學傳統的基礎知識教育改為教學與社會不同需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堅持了長達四年的努力後,貴大為我省有關單位、部門、產業、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術知識,又有較高外語水平的經貿和科研人才。這一舉措,打破了當時我省出國學習指標多,但外語水平合格人才少的僵局,為我省優勢產品、工藝產品、民族文化走出貴州,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王博士始終堅持孜孜不倦的學習鑽研精神,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和提高教學水平。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他盼望有朝一日能赴英國深造。
二、十年赴英留學讀博深造
1990年,王博士終於得到一個赴英學習的機會,組織派遣他赴英作訪問學者。從1990年10月到1995年5月,他在大英北愛爾蘭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學習、講學,並在該院獲碩士學位。1996年4月,王志雲轉入阿爾蘭特大學(Erlster University)學習,攻讀博士學位。
在英生活10年,是王博士學識重大突破和人生成熟的一段重要歲月,剛去英國,生活消費高,靠國家津貼支撐生活,費用已覺緊張。轉入攻讀學位後,全靠勤工儉學生活就更難了。如果當時王志雲棄學找份工作,過日子當然不成問題,但他一心要學有所成,不獲得博士學位不罷休,於是他又和夫人刑小敏商量,叫她也去了英國,並且由夫人打工,支持王博士完成學業,其夫人刑小敏難能可貴,居然離開國內舒適的省級工作單位,夫妻雙雙在英勤工儉學長達八年,使王博士終於修成正果。這實在是我省教育事業中的一則佳話。2000年通過論文答辯,王志雲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王志雲在英講學、學習期間,其為人、品格、學識均受到學友和教師的稱讚,特別是他的博士學位導師(Pritchart)普里查德女士,對他更是大加讚賞,評價他是中國學生中學習最勤奮、學得最紮實的學者。
王博士英學習期間,在努力學好各科必修課的同時,還努力開展一些教學科研活動,他經常深入一些中國小開展調研,特別喜歡到華人學生較集中的中國小調研考察,他觀察了解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外語發音、語法、辭彙、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應,調研這些社會因素對語言學習輸入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還特別注意調研觀察了華人子弟學習英語對漢語母語的心理變化。對這些研究,王博士和英國學者進行了交流。這方面的語言教學科研情況,國外研究已取得較高成就,但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王博士深知這方面的成果對今後的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於是決定把自己在國外的研究成果帶回國內,經過整理加工完成了《語言輸入和第二語習得》這本專著,並於2002年6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國內在這些方面研究還未廣泛開展,王博士在回國後算是先驅者,2003年4月王博士被邀請出席在廣州召開這一科研領域的首屆學術研討會,並在大會上作了重點專題發言。
當王志雲在英國學有所成,獲博士學位後,擔任了Erlster University大學大量碩士生的教學任務,學習、工作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國內已在轟轟烈烈開展西部大開發活動,貴大不失時機地向他發出回校召喚,在這期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名牌大學、科研單位也都紛紛邀他到該校或單位工作,並給較高待遇條件。同時英方也竭力挽留他留校教學,因為王博士在中國留學生影響較大。但他把上述關係一律封存,義無反顧重返貴大,他要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發光發熱。
三、貴大外語教學在他們手中升華
離別10年,王博士又回到母校。
回到貴大,回到貴大外語系,他覺得母校比想像的變化要小,其教學設備、條件、環境還是老樣子,而教師中相當一批有才華的人卻在前幾年離開了學校,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看著母校這個情況,與自己考察過的國內幾所名牌大學相比,相差甚大,學校條件雖差,卻不能動搖王博士回校施展抱負的意志。
儘管學校條件較差,但此時貴大正孕育著巨大發展,王博士回來,正是發揮其才華,施展其抱負的好機會。他回國前夕,貴大已完成了和農學院等多所院校共同組建新的貴州大學的工作,緊接著貴大又在內部進行重組,新學院相繼成立。2002年月,“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經批准成立,組織上任命王志雲作院長,之前,王志雲的正高職稱也已經解決,省政府撥款修建的博士樓,王志雲夫婦也已入住,這些使他感到組織的溫暖。象他這樣的博士,特別是他這個從中學畢業就從上海到貴當農民,在國外學成後又義無反顧地回貴州工作的博士,貴州黨政領導和貴州人民,是把他們當“國寶”的。因此,組織上一定會制定最佳方案,讓其發揮出最佳人才效應。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王博士任院領導後,他深感責任重大,王志雲決心以實際行動履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努力促進貴大外語學院的發展。王博士採取了有力措施:
一是抓了師資隊伍建設,抓教學觀念和方法的改變,抓教學條件的改善。在抓師資隊伍建設的方面已初見成效,2000年王志雲回校時,外語系教師中只有一名碩士研究生,經過選調、培訓等努力,碩士研究生教師已增加到170人,教職工26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8人,講師53人,其中3人具有博士學位,46人具有碩士學位。年輕教師中50%具有碩士學位或為在讀碩士研究生。
二是豐富教學內涵。在認真開辦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陸續增加日、德、法、俄等語種的教學。同時也擴大了學生招生來源,現學生招生來源已擴大到全國十幾個省市區,招生人數不斷增加。
三是認真抓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經過努力,學校承擔的科研項目已由2000年的每年兩三個,經費數千元增加到每年項目二十多個,科研經費幾十萬元。
四是充分利用與國外的關係,與國外有關地區、國家聯合辦學,現學校已和格林威治、切爾切斯、伯明罕、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簽訂協定,和該地區聯合培養碩士生、學生在貴大外語學院學習一年半後,再到該國學習半年,獲碩士學位,並給予相關資助。
在抓日語教學,促進中日教學交流方面開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動。學校爭取到日本政府1000萬日元的資助,爭取了日本政府日語學生頒發獎學金,還爭取每年日方邀請學院師生赴日考察。同時,學校同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也在日愈增多,學院正在不斷加強與國外教學與科研的廣泛聯繫。
王博士在做好行政領導工作的同時,他還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並帶頭組織科研活動,積極開展各項國際交流活動。在他和貴大外國語學院其它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在以從未有過的大手筆,努力譜寫貴大外語教學的新篇章。

人物評價

王志雲博士是我在大學本科的院長和英語老師,作為學生幹部,我平時和他打交道比較多,根據對他平時的了解,如果要用最簡要的字來概括出王志雲的特徵的話,首先凸現在我腦子裡的就是一個大大的“學”字。他是學者,是貴州英語學習教學和研究集大成者,他代表了貴州現代英語水平。他學成回國後,正在用自身淵博的外語知識,努力提升貴大外語教學水平,為貴州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默默奉獻,努力譜寫著貴州外語教學的新篇章。一、早年的求學和教學生涯
王志雲博士出生於上海。1969年高中畢業後,為回響黨中央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毅然離開上海,到遵義縣的婁山關人民公社插隊落戶。在農村生活的三年中,貧窮而美麗的貴州山水,勤勞而善良的貴州人民給王博士留下深刻印象,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立志在貴州奮鬥一生,為貴州發展作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