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榜墓

王德榜(1837—1893),字朗青,江華縣碼市人,清末湘軍將領,抗法名將。曾參與鎮壓太平軍,鹹豐十年(1861)其軍始歸左宗棠節度,後參加抗法戰爭,因戰功卓絕而躋身於“中興將帥”的行列,官至貴州布政使,光緒十九年(1893)去世,葬於零陵。王德榜墓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凼底鄉油山嶺村的嵛峰之麓,瀟水之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德榜墓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893
  • 涉及人物:王德榜
晚清名將王德榜,情系永州的“王八大人”,

晚清名將王德榜

王德榜(1837—1893),字朗青,江華縣碼市人,清末湘軍將領,抗法名將。曾參與鎮壓太平軍,鹹豐十年(1861)其軍始歸左宗棠節度,後參加抗法戰爭,因戰功卓絕而躋身於“中興將帥”的行列,官至貴州布政使,光緒十九年(1893)去世,葬於零陵。
王德榜墓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凼底鄉油山嶺村的嵛峰之麓,瀟水之濱。墓冢建造規模宏大,占地四畝,座東朝西,墓前神道兩旁立有石人、石馬、石象各一對,封土堆近似半圓形,高4米,底徑20米,1954年被毀,現有墳圈及墓碑7塊。主碑陰刻“當朝一品誥授光祿大夫王公德榜之墓”,右碑題刻的是清廷元老翁同龢及兩廣總督劉坤一所書輓聯,左碑題刻的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左宗棠之子左念恂、左念慈所書輓聯。翁同龢、張之洞等晚清書法名流題刻的輓聯悼詞,是碑刻書法中的精品力作。四根龍鳳石柱及其它花鳥蟲魚石雕,均十分精美,是石雕藝術中的珍品。湖廣總督、著名書法家張之洞用隸書題寫的輓聯,是對墓主傳奇人生的高度概括:  功偉數終奇,生未封侯,勝有威名傳絕域;
史存人不朽,死無餘憾,況留遺愛在黔疆。  這是屬於他們的時代。  林則徐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座右銘,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精神寫照。那一個時代的歷史舞台上,活躍著無數身處江湖、心憂天下的仁人志士,他們都有著這樣的共同信念。王德榜就是其中一個。
王德榜本來是湖南與廣東交界的江華瑤山里一個小生意人的子弟。不出意外的話,他將子承父業,在這個民風淳樸的山旮旯做點小本生意,一輩子優哉游哉,小日子也可以過得很滋潤。  但他沒有選擇這條坦途。  因為他生活在晚清亂世,國內烽煙四起,軍隊孱弱無能,朝廷內外交困,於是鼓勵民間武裝救國。“亂世出英雄”,像同時代的曾國藩、席寶田一樣,王德榜以瑤山人的血性選擇了擔當,與哥哥王吉昌一起變賣家產,拉起自己的隊伍,加盟“湘軍”,從湖南到浙江、安徽、廣東……一路打了出去。他隨左宗棠兩次赴新疆,把俄國人從伊犁趕走,維護了祖國統一,左宗棠稱之為“楚軍之冠”。  1883年,法國悍然入侵越南,中國南疆岌岌可危。王德榜再次受命危難,回永州招募兵勇,於第二年率8營永州子弟馳援廣西,固守諒山鎮南關。1885年,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王德榜就任前敵統帥,面對一萬餘名洶洶而來的法國侵略軍,在鎮南關打了個漂亮的大勝仗,拒敵於國之外,穩定了西南邊防,實現了他“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戶”的錚錚誓言。王德榜因鎮南關大捷而聲威顯赫,於光緒十五年(1889)被任命為貴州布政使。4年後,年僅56歲的王德榜病逝,清廷追授其為“太子少保”,榮耀歸葬故里永州。  從商人的眼光來看,王德榜起兵,是做了筆大生意,且獲得了不菲的回報。但國難當頭,敢做、能做、做成了這筆生意的又有幾人?

情系永州的“王八大人”

王德榜率永州子弟征戰南北,永州子弟兵助他贏得了榮譽,到達人生的頂峰。他對永州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  王德榜當上貴州布政使(相當於今天的副省長兼民政廳長)後,一度寓居永州的“王八大人公館”(他在家排行第八),義務為家鄉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幫助家鄉興辦的主要事業,一是教育,二是交通。教育方面,他與同為“湘軍”大將的席寶田捐資在零陵苹島修建起苹洲書院,一度成為湖南四大書院之一;請示中央政府要求增加江華縣學文武生員學額各4名,得到批准;捐資在江華建凌雲塔、在永州重建府學宮,期冀改善家鄉文運。交通建設方面,他在零陵賢水河瀟水河交匯處建青石大拱橋,打通永州南北交通瓶頸;出資鋪修江華碼市至廣東清水的10公里石板路,疏通碼市至下游務江的河道,使家鄉交通上下通暢。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永州,影響至今。這些治本的善舉,也證明了王德榜不僅僅是一介武夫,還是一個頗具戰略發展眼光的人。  王德榜,永遠是永州人的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