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復畊

王復畊

王復畊,男,1951年生,上海寶山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書協行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徐匯區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中國神劍文學藝術學會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復畊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寶山
  • 職業:書法家
人物簡介,學書自述,

人物簡介

自幼學書,後得安徽李百忍指教。擅長行草,所作筆勢雄放,結體拙中藏巧同,意境開闊。作品入選“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覽“、河南“國際書法展“、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書法展“等,獲1979年“全國民眾書法競賽“優秀作品獎、1982年與1984年“神劍書法展“優秀作品獎、1984年浙江日報“蘭亭書法大賽“優秀作品獎和上海“文匯書法大賽“三等獎。作品被博物館收藏並被黃河碑林勒石。作品、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

學書自述

記得孩提時,父親教我寫毛筆字,授以執筆懸腕之法,要求指實掌虛、肘起腕平,數月後得以適應。臨帖從顏楷入手。父親說顏體渾厚樸實,適宜打基礎。顏真卿傳世作品亦多,可觀其一生變法。於顏我先後寫了《多寶塔》、《竹山堂連句》、《勤禮碑》、《大字麻姑仙壇記》、《李元靖碑》、《告身》等,十年臨池無一日間斷。有了楷書基礎,便開始學行草,範本乃是顏真卿《爭座位帖》和《祭侄稿》。顏氏這兩本帖難度較高,尤其是《祭侄稿》,我臨了數百遍僅得形似,毫無神采。古人云“學然後知不足”,唯學方知其難,只有學之而未能者,未有不學而能者。綜觀歷代書家,無不靠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智永三十年不下樓,懷素池水盡黑,米芾一日不書便覺手澀,前賢的這種苦學之精神始終激勵著我。對於智永《真草千字文》、懷素《自敘帖》、米芾《蜀素帖》、《苕溪詩》等法帖我更是愛不釋手,反覆臨摹。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名碑法帖重新付印,為我輩學書創造了良好條件,二王《淳化閣帖》、孫過庭《書譜》、李北海《李思訓碑》、黃山谷《諸上座帖》、王覺斯《草書四帖》等,都是我非常喜歡之法帖。通過大量臨摹體會歷代名家之筆法,一段時間令我痴迷,工作之餘不是臨帖便是看書法理論書籍。花了大約兩年時間,我通讀了《歷代書法論文選》和《現代書法論文選》,對孫過庭《書譜》、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等經典文章又重讀了數遍。通過讀書,方知學書:“所見要博,所臨要廣,熟古今之體變,通源流之分合,盡得於目,盡存於心,盡應於手,如蜂采蜜,醞釀久之,變化縱橫,自有成效。”劉熙載《藝概》中說:“草書之筆畫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我喜好草書,而臨摹僅限於晉唐之後,對篆隸魏碑毫無涉獵,築基不深,有礙提高,取法不博,難以變化,於是下決心臨秦漢與北魏碑帖。我臨《張遷碑》,取其質樸率真;臨《石門銘》,取其意態奇逸;臨《張黑女》,取其雄強質拙;臨《史晨碑》,取其虛和;臨《曹全碑》,取其秀韻;臨《石鼓文》和《石門頌》,旨在將篆隸線條融入行草,然後再追溯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目的只有一個,所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也。
學書到了一定程度,我就開始創作,同時參與一些社會活動。1972年我參加滬東工人文化宮書法組,與王寬鵬、符鐵耕、席雲鵬、董孝曾、束長開、孫慶生、周同法等諸先生交遊,堅持十餘年,每周聚會一次,無論颳風下雨從不間斷。1975年我與沃興華、瞿志豪一起借到朵雲軒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部工作,結識了書法界許多前輩和朋友,得以向他們請教和交流。1979年我的作品首次參加全國民眾書法大賽百幅優秀作品展;1985年加入上海書法家協會;1986年參加神劍文學藝術學會,每年有機會到全國各地名勝古蹟舉行筆會開闊眼界;1988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