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任職經歷,培育良種,支援邊疆,技術交流,文革時期,擔任院長,身兼數職,提出建義,所獲榮譽,著書,人物影響,工作調動,教學育人,教學成果,主要論著,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王彬生小時候便對種莊稼產生了興趣,希望長大之後也能去探索綠色世界的奧秘。1927年,王彬生進入南京金陵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他不顧家庭的反對,報考了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1937年2月,他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王彬生被推薦到上海棉花摻水摻雜取締所任技術員,從事外文翻譯工作。半年後,由於抗日戰爭爆發,沿海地區機關單位陸續西遷,他來到陝西省華縣農業職業學校教書。
任職經歷
王彬生在陝西華縣農業職業學校任教三年期間,雖然有機會接觸到一些農業生產問題,但仍感到不能專心從事農業科學實驗,實現“科技救國”的抱負。1940年,他轉到設在陝西省涇陽縣梁宋村的金陵大學西北農事試驗場工作,先任技術員,後晉升為講師兼試驗場技術主任。
培育良種
涇陽及其附近地區,是陝西省的重要產棉區。當時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棉花品種是從美國引進的“斯字棉4號”。由於缺乏健全的良種繁育機構和嚴格的工作制度,在種植過程中又不注意品種的防雜、提純,結果“斯字棉4號”原有的一些優良性狀明顯退化,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景,畝產皮棉也不過三四十公斤。面對外引品種產量日趨下降,品質嚴重退化,難以適應抗戰時期增產棉糧的急需和棉紡工業對棉花纖維品質的要求,王彬生決定針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與耕作栽培水平,開展棉花品種改良工作。在1941—1947年的六年期間,他幾乎跑遍了涇陽地區的所有棉田,選擇了上萬個優良單株作為育種的原始材料,採用單株系統選擇方法,通過連續幾年的田間種植觀察比較和室內考種分析,終於選育出符合育種目標要求、適應當地栽培的優良棉花品種“517”。該品種株型緊湊,節間短,結鈴多,纖維較長,衣分較高,耐旱性好,比“斯字棉4號”增產15%左右。1948年開始在陝西、山西省旱地棉區種植,深受當地農民歡迎。1958年該品種種植面積達422萬畝,成為當時北方棉區主要推廣品種之一。
王彬生在選育棉花新品種的同時,還參與了小麥新品種“涇陽60”、“129”與“302”的選育工作。這幾個品種曾一度在陝西涇陽、三原、武功、大荔、高陵等縣大面積推廣種植。
支援邊疆
1953年,主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政工作的王震同志,通過高等教育部在內地部分省區的高等農業院校,遴選各門優秀專業人才支援新疆生產建設。原在南京金陵大學任教、院系調整後成為南京農學院副教授的王彬生被選中,他無條件地服從了工作調動。
當時的新疆,無論是經濟和文化,還是科技與教育都很落後,交通也十分不便。浩瀚無際的沙漠,荒無人煙的戈壁,人地生疏,工作與生活條件都十分艱苦。王彬生身為長子,弟妹們又全都參軍,家中上有年老的雙親要侍奉,下有不滿6歲的幼子要撫育。同事的挽留,親友的勸阻,都沒有能夠動搖他支援邊疆建設的勇氣與決心。他深感:新疆地域遼闊,僅土地面積就占全國的1/6,又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各種資源與條件,可謂地大物博。在這塊廣闊的天地里,肯定可以大有作為。於是,他衷心感謝同事與親友們的關懷,耐心說服並安置好年老的雙親,帶著妻子和幼兒,踏上了支援新疆建設的征途。
來到新疆後,王彬生被安排在八一農學院任教,擔任農學系副主任,兼專家辦公室主任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農藝師。他除了為在校學生講授土壤耕作學、作物栽培學、棉作學等課程外,還利用寒暑假,為兵團與自治區舉辦了數十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在高達40℃的炎熱盛夏和零下30℃左右的嚴寒冬季,每次上課都是乘著敞篷汽車,在道路坎坷、塵土飛揚的戈壁灘上賓士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授課地點。在給學員講課的同時,他經常深入農場各連隊了解農業生產情況,指導棉花科學試驗與大田豐產栽培。
1953年,兵團在瑪納斯河流域的石河子墾區與奎屯墾區部分團場試種棉花2萬畝。由於採用從蘇聯中亞地區引進的“KK1543”、“C3173”等早熟優良品種,並實行精耕細作,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適時打杈整枝與病蟲害防治等措施,當年平均畝產籽棉達到201公斤,其中高額豐產試驗田3.12畝,平均畝產籽棉592.3公斤。在認真總結1953年大面積豐產經驗的基礎上,1955年又在8萬畝棉田上獲得平均畝產籽棉158.5公斤的好收成,其中有1.5畝豐產試驗田,平均畝產籽棉696.0公斤。地處北緯44℃的瑪納斯河流域各墾區歷史上不曾種過棉花,如今在大面積土地上連續試種棉花成功,並在小面積上獲得這么高額的產量,這在新疆農業發展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在當時也是全國十分突出的範例。這不僅為兵團在北疆各墾區進一步擴大棉花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積累了經驗,也為自治區在北疆地區發展以棉花為原料的工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以後的幾年內,北疆墾區的棉花產量由於氣候變化和栽培管理等原因,表現得不夠穩定。為此,王彬生又和棉花豐產栽培組的科技人員,走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道路,將成功的試驗結果、先進的植棉技術和民眾的實踐經驗,先在樣板田上驗證,然後在大田示範推廣。這樣不但在短期內提高了霜前花的比率,實現大面積棉田穩定增產的目的,還總結制定出一套適合機械化栽培管理的植棉技術。一方面通過舉辦學習班,培訓大批植棉技術骨幹,把這套先進措施層層落實到棉田,同時繼續以樣板田引路,帶動大田生產,擴大輻射面。1965年在39萬畝棉田上獲得了平均畝產皮棉58.5公斤的好收成,其中小拐農場所種的棉花,平均畝產皮棉達到81公斤,使新開墾的北疆特早熟棉區,成為我國北方一個高產穩產的棉花產區。
如今的北疆特早熟棉區,每年種植棉花200萬畝左右,成為新疆重要的商品棉花生產基地。種植範圍也由原來的瑪河流域擴大到伊犁、博樂、烏蘇、沙灣、瑪納斯、昌吉等地區,每年為國家生產和上繳數以百萬擔計的皮棉。由於所產棉花纖維潔白,品質優良,不僅能滿足本區紡織工業需要,還有大宗皮棉遠銷國內外,為新疆經濟建設換取了大量外匯。棉花生產已成為新疆農業生產的一大優勢,也是發展新疆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柱。
技術交流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彬生曾被羅織各種罪名遭到批鬥。他所領導的兵團農林牧科學研究所後來也被解散,所內的科技人員和他本人均被下放到農場接受“改造”。他雖身處逆境,仍堅信一個擁有八億人口的國家,要解決穿衣吃飯問題,絕不能不發展農業;而要發展農業,就不能離開科學技術和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的各類人才。1976年,科學的春天又來到了神州大地。這位德高望重的專家又被起用,重新籌建兵團農科所。這時他雖已年過花甲,但黨和人民對他的信任和重託又使他煥發了青春。他精心籌劃,四處奔忙,爭取經費,購置圖書資料與儀器設備;調回被下放的科研骨幹,從基層農業單位物色、選拔德才兼備、具有良好科研素質的人員充實科技隊伍;確定有條件開展的項目,儘快配備人員立即進行研究。總之,在他的積極組織領導下,兵團的農業科學研究又出現蓬勃生機,逐步走上正軌,並在短期內取得了一批有推廣套用價值的成果。
擔任院長
1979年,兵團為了進一步發展農墾科技事業,決定成立新疆農墾科學研究院。王彬生被任命為首任院長,除了處理日常行政事務外,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抓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上。他先後支持、指導了“麥茬夏播大豆”、“冬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等研究課題,並親自主持“小麥田管機械化”與“玉米、苜蓿帶狀輪作”等具有開創性的研究。他還親自出面為承擔課題的科技人員爭取經費,解決儀器設備,審查開題報告與田間試驗方案。每次外出開會回來,他總要先到試驗地查看、詢問工作進展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總是想方設法給予解決。當上述由他主持研究的課題完成後準備進行成果鑑定時,他的助手要將他的名字排在申報人員的最前面,他卻毫不猶豫地予以謝絕,讓別人多分享一份成果。他這種在成就與榮譽面前不爭、不要,甘心做人梯與鋪路基石的高尚情操與科研道德,深受助手和同事們的敬仰和稱頌。
王彬生在擔任院長期間,時刻關心兵團所屬每個農場生產的發展。他經常教導並要求科技人員深入農牧團場尋找研究課題,要把農場作為進行農業科學試驗研究的主戰場。兵團農八師一四七團地處“下雨成泥漿,天晴白茫茫”的鹽鹼灘上,生產長期上不去。1981年,他應該團領導的要求,帶領科技人員對該團農場的農業生產現狀做了全面調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為該團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改土培肥措施,舉辦了幾種主要農作物栽培技術培訓班,就地培養了一批懂得科學種田的骨幹,從而促進了該團農業生產的發展。
身兼數職
王彬生是一位有影響的農業專家。他在1959—1988年期間,曾被選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五屆、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三、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也曾被選為第一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學會副理事長兼作物學會理事長;第二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常務理事、農墾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棉花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提出建義
王彬生沒有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兵團,而是放眼全新疆。1980年,自治區召開了新疆農業現代化學術討論會。在會上,他根據自己在新疆30多年的科研與教學實踐,向自治區主管農業生產的領導和決策部門,提出了對實現新疆農業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的幾項建議。首先,他針對新疆土壤有機質缺乏和缺磷少氮的現狀,提出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提高土壤肥力是當前發展農業生產的迫切任務,只有積極擴大綠肥種植面積,實行牧草輪作,推廣秸稈還田和增施廄肥、堆肥,才能從根本上培肥地力。其次,他認為新疆具有利於發展大豆生產的光、熱、水、土資源條件,應該積極擴大種植大豆,以改善人民膳食結構,解決植物蛋白飼料的不足以促進畜牧業發展。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可以培肥土壤,大豆作為傳統商品,有利於發展對外貿易。他還指出,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同等重要,而且兩者之間有著密切聯繫,忽略任何一方都會影響產量和質量,必須克服重育種、輕栽培;重良種、輕繁育的錯誤傾向。王彬生特彆強調,對領導和管理農業生產的基層幹部,實行技術培訓是實現新疆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懂政策,又懂管理與技術的農業生產領導幹部和農業技術幹部。他建議自治區應效法生產建設兵團過去培訓幹部的辦法,即充分利用農業院校師資力量,舉辦各種不同性質的短期專業技術培訓班,以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上述意見和建議受到了自治區領導部門的重視和採納。
王彬生常說:“新疆地域遼闊,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有志於獻身邊疆建設事業的各類專家技術人員,在那裡一定會大有作為。”他以自己的實踐實現了這一預言。
所獲榮譽
王彬生從1953年進疆到1988年退休,在這塊他稱之為第二故鄉的土地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耕耘了36個年頭。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十多年來,國內在經濟建設和其他各個領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及黨對王彬生的信賴和重用,使他親切地感受到黨的英明和偉大。1985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以來要求入黨的夙願。他把對國家的希望,事業的追求,人民的熱愛和自己家鄉的眷戀之情,全部傾注到這塊廣袤國土的開發上。他為新疆的農業教育、科研與生產的發展,獻出了卓越的智慧、旺盛的精力和寶貴的年華,做出了令人矚目的功績。由於他的無私奉獻和卓有實效的服務,1983—1985年間,他先後獲得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頒發的“少數民族地區科技工作者”榮譽證書;由新疆農學會頒發的“為新疆農業科學事業發展和新疆農學會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榮譽證書;由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和新疆人民政府頒發的“在新疆工作三十年”的榮譽證書。對於這樣一位為國家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在新疆享有盛譽的優秀農業科學家,新疆各族人民不會忘記;與他並肩戰鬥過的兵團廣大幹部、科技人員和軍墾戰士更不會忘記他所做出的業績。
1914年7月2日 生於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
1937年2月 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
1937年 任上海棉花摻水摻雜取締所技術員。
1937—1940年 任陝西華縣農業職業學校教員。
1940—1941年 任金陵大學西北農事試驗場技術員。
1941—1948年 任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講師,兼西北農事試驗場技術主任。
1948—1950年 任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講師。
1950—1953年 任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副教授,南京農學院農學系副教授。
1953—1958年 任新疆八一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8—1599年 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農藝師。
1959—1969年 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林牧科研所副所長,兼兵團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副教授。
1973—1975年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
1975—1978年 任新疆農墾總局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1979—1983年 任新疆農墾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1984—1988年 任新疆農墾科學研究院院長、顧問、研究員。
1988年 退休。
著書
1965年,王彬生為了向生產單位系統傳播科學植棉技術,編著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陸地棉栽培技術》一書,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對指導新疆各產棉區開展豐產栽培起到良好作用。他還根據兵團十多年來的棉花科研成果與民眾植棉經驗,發表了《兵團陸地棉栽培技術總結》與《瑪河流域棉花大面積豐產技術總結》兩篇文章。文中引用的資料翔實可靠,技術先進實用,已成為研究新疆植棉技術發展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人物影響
王彬生所總結出的新疆棉花豐產栽培技術,不但在本地區得到推廣套用,還引起了國內主要產棉區如河北、河南、山西、江蘇、甘肅等省(自治區)的重視。他本人與兵團從事棉花栽培研究的科技人員、植棉能手,曾多次被邀請到這些省區講學,並實地蹲點傳播植棉技術,使新疆高產穩產的一些植棉經驗在與內地有關省區進行技術交流中得到了弘揚,自己在專業上也受到了啟示。
工作調動
1959年,兵團為了支援地方發展高等農業教育,將創辦多年並已初具規模的八一農學院移交給自治區,又在石河子籌建新的兵團農學院。這時王彬生已被調任兵團農林牧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為了繼續發展兵團高等農業教育,他又服從工作需要,兼任兵團農學院農學系主任。
教學育人
1953—1965年,王彬生在八一農學院與兵團農學院任職期間,始終堅持黨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要求任課教師努力做到教學、科研與生產相結合,要求學生必須理論聯繫實際,牢固樹立勞動觀點與生產觀點。他治學嚴謹,一絲不苟,總是認真仔細地寫好教案,上好每節課。他認為,一個真正合格的農學家必須掌握大田生產的基本技能,了解主要作物的生產發育規律,學會實驗室有關儀器設備與田間試驗的操作技術,做到手腦並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前進。因此,他非常重視現場教學,經常在作物生長發育的不同季節帶領學生到田間一邊觀察、一邊講授,使學生理解得深刻,記得牢靠。他還結合農事活動,經常安排農學系學生到農場進行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勞動鍛鍊,使學生既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又能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
教學成果
王彬生在新疆兩所農業院校前後執教的30多年中,為地方和建設兵團培養造就了成百上千的農業科技人才。他們畢業後,除少數分調至新疆各農業院校與科研單位外,大多數被分配到天山南北、自治區各地(州)縣的農業生產單位、兵團所屬各國營農牧團場,從事實際生產指導工作。其中不少已成為自治區和兵團所屬生產、科研與教學單位的骨幹。儘管在校教學相處的時間不算太長,有的已走上工作崗位二三十年,但他們一直對王彬生懷有深厚的情誼,念念不忘他的教誨。不論是到石河子開會,還是出差途經石河子,他們總要登門拜訪探望王彬生,或向他匯報工作情況,或請教生產技術問題,或敘說家常往事。王彬生看到自己所培養的學生,大多都成長為建設新疆的棟樑之材,繼續完成他為之奮鬥終生的偉大事業,總是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極大的欣慰。
主要論著
1 王彬生.棉花(作物栽培學,李競雄主編).北京:高教出版社,1958.
2 王彬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陸地棉栽培技術.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65.
3 王彬生.瑪河流域棉花大面積豐產技術總結.作物學報,1966,5(2):227—237.
4 王彬生.推廣麥田留行機械管理新技術促小麥單產提高.新疆農墾科技,1983(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