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文

王彬文

王彬文,男,漢族,研究員,1974年10月生,飛行器強度專家,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陝西省特支計畫傑出人才,陝西省三秦學者。現任強度與結構完整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航空工業飛行器強度領域首席技術專家、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陝西省飛行器振動衝擊與噪聲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飛行器強度領域基礎技術研究、核心能力攻關和重大型號研製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彬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扶風 
  • 出生日期:1974年10月
  • 畢業院校: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 職業:科學家 
  • 代表作品:《飛機強度分析》 、《飛機強度試驗》 
  • 主要成就:國家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首屆國防科技突出貢獻獎 
    第五屆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 
    第四屆傑出工程師獎 
  • 學位:工學博士 
人物履歷,工程研製,專業研究,管理創新,榮譽表彰,學術貢獻,出版專著,人物評價,參選院士,

人物履歷

現任強度與結構完整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航空工業飛行器強度領域首席技術專家、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所長、陝西省飛行器振動衝擊與噪聲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
兼任國家振動與狀態監測標準化委員會委員、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委航空領域專家、中國航空學會結構與強度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和博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博導、西北工業大學客座教授和博導、陝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職。
歷任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主任、部長、副所長、總工程師等職。
2021年05月,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工程研製

主持完成26個飛行器型號的42項全機、218項部件和15萬件元件實驗任務,帶領團隊榮獲國家重大貢獻獎。主持完成總體規劃、基礎能力、型號研保等多項國家重大能力建設項目,在殲 10 等飛機型號研製中榮獲個人立功 8 次。
在大型客機C919研製中任強度試驗聯合指揮部總指揮。
在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研製中任強度試驗聯合指揮部總指揮。
在大型客機C919研製中主持開創了全機強度物理試驗與虛擬試驗雙線並行的新模式。
在大型客機C919研製中主持完成了國家大型客機全機強度實驗室建設項目。
在中國飛機氣候環境實驗室建設中任現場總指揮和聯合調試與驗收試驗總指揮。
2018年08月,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首播《大國鯤鵬》系列紀錄片,在片中接受採訪時全面講述了運-20飛機研製中的強度使命和強度力量。
2018年12月,接受人民網《智者有言》節目第11期人物專訪《強而有度,把好國產大飛機的門關》。
2019年07月,主持建設的中國飛機氣候環境實驗室順利通過能力鑑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成功完成國內首次全狀態飛機實驗室氣候環境試驗。
在新型渦槳支線飛機新舟700飛機研製中任全機強度試驗總指揮。

專業研究

主持完成國家重大科研項目2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60餘件,出版專著4部。
主持完成國家重大能力建設項目6項,攻克了氣候適應性、全機落震、雙垂尾抖振、全機虛擬實驗等世界性難題,達到國際一流。主持構建了一體兩翼技術創新體系,規劃了專業發展戰略,有力推動了強度專業的蓬勃發展。
2015年12月,主持組建的結構衝擊動力學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經評審揭牌成立。
2016年11月,在第十一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會議上作了題為《航空結構衝擊動力學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的大會報告。
2017年11月,在第五屆中國航空強度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作了題為《航空強度技術的發展與挑戰》的大會報告。
2017年11月,主持策劃和組織編著的“飛機強度技術叢書”第一批專著發布儀式在上海舉行。
2018年04月,在中國航空報發表署名文章《論現代飛機強度之時代內涵和發展使命》,深刻闡述了現代飛機強度專業的新內涵、新趨勢和新使命。
2018年11月,在第八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上作了題為《數字孿生的強度思考與實踐》的大會報告。
2019年04月,主持共建的商用航空發動機強度技術聯合實驗室在上海揭牌成立。
2019年08月,在“中國力學大會-2019”上作了題為《現代數字強度的航空探索與研究》的特邀報告。
2020年08月,在第二十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上作了題為《航空疲勞技術進展與挑戰》的大會報告。
2021年04月,在第十六屆全國實驗力學大會暨重大裝備實驗與測試技術論壇上作了題為《現代民機氣候環境適應性實驗技術研究》的大會主題報告。
2021年11月,在第17屆中國CAE工程分析技術年會暨第三屆中國數字仿真論壇上作了題為《構建數字強度體系,驅動裝備研製數位化轉型跨越發展》的大會主旨報告。
2022年07月,主持完成的我國自主可控大型結構分析軟體SABRE系統發布,11月榮獲第18屆中國CAE工程分析技術“自主軟體創新獎”。
2023年05月,在2023中國運載領域複合材料科技會議(CCVE2023)應邀作大會報告。
2023年09月,大型結構分析軟體SABRE系統針對工程力學基礎研究、結構強度技術創新和複雜工業裝備研製的需求,按照“通用平台為基礎,專用軟體為核心,底層數據為保障”的發展思路,構建了通用分析“功能群”、專用分析“工具鏈”和國產數據“資源池”的三層架構體系。
2023年09月,在第六屆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大會上作題為《飛行器強度若干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的大會主旨報告。
2024年04月,在首屆空天前沿大會上作主題報告。

管理創新

長期從事型號研製、預先研究和能力建設等科研管理工作,對基礎研究院所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戰略有一定的研究,近年來榮獲國家級管理創新成果獎 2 項、省部級管理創新成果獎 3 項。
主持申報的“基礎科研院所一體兩翼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榮獲第二十四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8年04月中國企業報以《一體兩翼為技術創新打造澎湃動力》為題,全面介紹了以“一個主線,兩條迴路,三點聯動”為核心的“一體兩翼”技術創新體系。
主持申報的“軍工科研院所基於三融三通的技術產業生態鏈構建”榮獲2018年度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主持申報的“軍工科研院所基於三融三通的軍民融合技術產業生態鏈構建”榮獲第二十五屆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二等獎。

榮譽表彰

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省部級以上個人表彰10餘次。
2019年06月,榮膺“科學中國人2018年度人物”。
2019年09月,榮獲“第五屆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
2019年12月,榮聘為陝西省創新驅動共同體首席科學家。
2020年01月,主持完成的“大型飛機研製強度關鍵技術及套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年02月,領銜的飛行器振動衝擊與噪聲技術創新團隊入選國防科技創新團隊。
2020年04月,領銜的航空結構衝擊動力學技術創新團隊入選陝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畫。
2020年05月,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年09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榮膺第四屆“傑出工程師獎”。
2021年01月,榮獲“2020年度航空工業優秀領導幹部”。
2021年03月,主持完成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全機結構最佳化設計與強度評估技術”榮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1年08月,榮獲“首屆國防科技工業突出貢獻獎”。
2022年01月,主持完成的“大型航空複合材料結構最佳化設計與強度評估技術”榮獲中國航空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2022年03月,入選陝西省“特支計畫”傑出人才。
2022年03月,主持完成的《先進飛行器嚴酷服役環境強度實驗與評估技術及套用》榮獲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
2022年04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陝西省先進工作者”。
2022年05月,主持完成的發明專利榮獲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學術貢獻

長期從事飛行器強度領域基礎技術研究、核心能力攻關和重大型號研製工作。
作為航空結構衝擊專業的開拓者,攻克了大型飛機結構墜撞、艦載機全機落震等世界性難題,使我國航空結構衝擊動力學專業躍升至國際一流。
作為飛機結構振動專業的攻堅者,突破了複雜載荷動態疲勞評估、全速域地面顫振實驗等核心技術,有力支持了先進戰機結構動力學品質提升。
作為重大型號強度實驗的指揮者,攻克了特殊邊界與複雜載荷模擬、全機結構漸進式破壞分析等關鍵技術,首創了全機強度物理與虛擬實驗並行融合新模式,化解了精準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大挑戰。
作為強度重大技術能力的建設者,創建了飛機氣候適應性、高超聲速飛行器多物理場耦合等國際前沿實驗能力,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數字強度理論體系的探索者,提出了數字孿生的廣義內涵和行業定義,構建了基於確認與校驗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強度體系,推進了數位化、虛擬化、融合化和智慧型化的研究。
研究成果成功套用於四代機、大型運輸機和大型客機等重大飛行器研製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性作用,並延伸套用於航天、兵器、高鐵、汽車等工業領域,取得了顯著的軍事、經濟和社會效益。

出版專著

2021年12月,專著《民機典型結構靜強度分析手冊》由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工程院吳光輝院士作序,並稱之為”航空科技自主可控和自立自強的典型代表,專家學者和航空工程師重要的技術工具”。
2022年01月,專著《飛機強度分析》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方岱寧院士作序,評價其為“切實踐行了錢學森提出的三結合要求,實屬順勢而為的創新力作”。
2022年01月,專著《飛機強度試驗》由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閆楚良院士作序,認為該書是“科學推演和知識重構的重要行動,經世致用的權威性專業著作”。
2023年01月,專著《飛行器實驗力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科學院於起峰院士作序,指出該書是“一部集理論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於一體的學術專著”。

人物評價

強而有度,剛柔並濟,這何嘗不是他的人生寫照。他就像是一位攀登者,兢兢業業地為國之重器的研製攻下一個又一個強度山頭。如今他正帶領著千錘百鍊的高水平團隊,向著下一個高峰進發。 (《科技日報》評)
氣候環境實驗室設計理論方法空白,系統組成極其複雜,關鍵技術難度巨大。王彬文帶領團隊潛心研究,攻克了飛行器氣候環境適應性評價的世界性難題,為實驗室順利落成打下堅實技術基礎。 (《陝西日報》評)
運籌帷幄,指引未來,始終把深化改革和銳意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第一動力。聚焦主業,篤志踐行,始終把基礎研究和工程研製作為報效祖國的崇高使命。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艱巨的研究任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中國航空報》評)

參選院士

2021年04月,入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2023年08月,入選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