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柱

王廷柱是人名,同名的有抗日名將王廷柱,紅橋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廷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廷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主要成就:抗日名將-
基本信息,個人簡歷,學業,戰爭年代,熟諗書法,遊子思鄉,紅橋區王廷柱,

基本信息

抗日名將-王廷柱(1903--1996)

個人簡歷

學業

王廷柱,又名伯礎,1903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生於陝西省洛南縣石門鎮王家橋村。幼年在本地讀私塾,繼而畢業於洛南高等國小、華陽中學。1923年,考入國立西北大學文部就讀。1924年2月,有位在上海大學讀書的同學函告國民黨正籌備在廣東黃埔成立陸軍軍官學校,招生在即。他與同鄉陶進行、樊益友步行離陝,日夜兼程,半月抵穗,但考期已過:當時于右任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尚未離粵,學生多人請他幫忙;於先生說:“不要緊,有辦法。是一位學習極其優異的年輕人。”即書寫一幅“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的對聯,著人送給校長蔣中正,後經長堤軍校籌備處補考錄取。年底畢業,在部隊見習三月。補發文憑,成為黃埔軍校正式畢業生。

戰爭年代

1925年3月,參加東征之綿湖戰役,擔任排長。經月余,始將陳炯明部洪兆麟擊敗。戰鬥中腿部受輕傷,兩月而愈。 7月誓師北伐,被派往駐河南的胡景翼部,參與北方革命陣營任營副、營長等職。半年後,陝豫軍交戰,陝軍退守陝西,曾在耀州 (耀縣)創辦三民軍官學校,任隊長。1926年冬,馮玉祥部解劉鎮華圍西安之役後,任國民軍駐陝混成旅馬克哉部團副。1927 年,隨軍赴平漢路參加北伐。之後歷任國民軍南路軍岳維峻步兵第二旅副旅長兼團長,第四師二十四團團副團長。1934年入中央軍校附設的軍官高等教育班受訓。 1935年畢業後,任陸軍整理上校參謀。抗戰初期,先後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大隊長、 一八五師五四五旅副旅長兼109團上校團長、武漢警備團少將團長、武漢警備旅少將旅長。 1938年冬,任五十五師一六五旅旅長、駐宜昌,擔任江防任務。 1939年後歷任軍政部二十二補充兵訓練處少將處長。1941年任六十三師師長、軍政部警衛總隊總隊長、西北五省檢驗第八分會主任等職。抗戰勝利後,調陸軍大學將官班深造。結業後,1947年曆任東北行轅少將高參、中央訓練團東北分團少將副主任、第十四兵團中將副司令、 新編第八軍中將軍長等職。1949年冬,由四川經澳門到台灣。 1952年曾入台灣“革命實踐院”學習,一度留院任指導員。1964年以軍職退休。1988年起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國民大會”軍籍代表總召集人。1989年曾集合三百餘名資深將領及國民大會代表,抗議《退職條例》的頒行。著有《步兵操練野外筆記》等。

熟諗書法

王廷柱一生精心研習書法。與于右任過往密切,受教頗多,亦有鐵事。1953年曾到于右任寓所,談話間,於為王惋惜。王說:”院長對我太好,僅知我的長處,不知我的短處。”於問:“你有何短處?”王答:“賦性倔強,遇事對人不肯阿附,既無力創造環境,又不甘適應環境,我不吃虧,讓誰吃虧。”於聽後哈哈大笑,頻頻說:“有道理,有道理;”遂即書陸游詩句贈王,詩云:“風雲未展康時略,天地能知許國心。”王將此聯精襖,視為傳家珍寶。王廷柱的草、篆、隸、楷均得古人書韻,並有個性風格。他與林錫珍、 任傳悟三人因同好書法而結義,共稱“歲寒書室”之松、竹、梅。 1986年假台北市新生畫廊舉辦“歲寒三友”書法聯展,作品很受觀眾好評。之後還在日本、美國、法國、韓國等地展出。

遊子思鄉

王延柱離鄉數十載,懷鄉之情日增。1987年給其親屬寫信道:“吾老矣!有家而不得歸,是人生一大憾事!”方寸紙面,難解相思,終於同年8月邀其在大陸的孫兒王建斌、侄兒王國康赴香港會面。年雖高邁,仍陪同遊覽,盡享天倫之樂,並諄諄告誡勉勵後輩努力學習,服務社會。1990年10月,王廷柱滿懷喜悅地告訴大陸家屬,意欲返鄉探親,一了夙願。但因年邁體衰,不便返陝,又無法釋解思鄉情愫,只得坐輪椅到福建轉了轉,看了看, 以了結思鄉情感。 夫人吳蜀華,四川省人,執教多年。子王國正,台灣政工幹部學校畢業,現經商。 王廷柱於1996年3月病故台北市,享年93歲。

紅橋區王廷柱

男,紅橋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1942年4月生人,大專畢業,專業年限33年。曾任國小團總支書記,區委宣傳部副科長、科長,大夥老街黨委副書記,區委黨校副校長、常務副校長等職。該同志長期在政工崗位上工作,具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有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善於深入基層結合實際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僅1986年至1993年期間共寫出調查報告和論文14篇約6萬多字,為黨委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其中《學習社會態度理論促進宣傳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一文,獲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優秀論文二等獎。1990年獲區級“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1994年被評為高級政工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