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尭

王尭

王尭1949-1951年就讀於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是新中國第一批茶葉專科學生。 當時的茶葉專修科由茶學家陳椽任系主任,莊晚芳王澤農等任教。王尭直接受教於這些專家, 為他今後的事茶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高級工程師、上海市茶葉學會籌備委員會成員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主要成就:被評為高級工程師
個人經歷,1951年,1953年,1983年,1975年,2000年,共建茶人家園,

個人經歷

1951年

1951年,王尭參加了慶祝國慶大遊行,建設新中國的熱血在他胸中澎湃,恨不能立刻投入建設大軍,為新中國的茶葉事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畢業後,經組織分配,王尭來到西南行政公署,至農業部西康省農業廳報到。新中國的大學生要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王尭來到雅安茶葉試驗站。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茶葉事業亦然。試驗站的工作一切要從頭開始,不僅缺乏物質裝備,更缺少技術人員與經驗,工作異常艱辛。可是王尭顧不得講究,一頭扎進了最底層,與農民們一起開闢茶園,進行栽培試驗。為加快提高茶葉產量,試驗站指導茶農施用化肥,那時茶農們還不知道化肥為何物,更不用說如何施用,王尭就手把手地教他們。在當時的形勢下,農業技術人員下鄉必須住在農民家裡與農民同吃同住,還不能吃葷菜,條件極艱苦。下鄉時要背著背包,帶上一應生活用品,甚至還要帶著槍,保護自己。農民家裡養著家畜,蒼蠅滿天飛,為了發展茶葉事業,這些都被王尭放在了腦後。面對急需新技術的茶農,面對日新月異的農村,王尭將自己在學校里學的知識,在實習中取得的經驗,以及青年人滿腔的激情,一股腦兒地傾注出來。看到古老的西南茶區,煥發出新時期的光彩,王尭感到由衷的高興。

1953年

1953年,王尭調中國茶葉公司華東區公司,先在收購加工科工作,後任貨源組組長。期間,他參與了紅碎茶加工標準樣1—4套的換配(包括雲南、兩廣、四川江蘇)。在此期間,他深入茶區,在安徽浙江福建等省遍訪茶園。他還經常到茶農家,與茶農聊天進行調研,以便掌握第一手的資料,更直接的了解產區的情況,熟悉產區茶葉質量。1956年,領導曾徵求他的意見,到底做行政工作還是做技術工作,他堅定地選擇了做技術工作,因為他感覺自己比較歡喜做業務工作,而不太適應做官,這以後他始終從事技術工作,埋頭業務。在茶樓里,在審評室,與那些綠茶紅茶對話,品評著一批又一批茶葉的質量。

1983年

1983年,王尭被評為高級工程師。在紅茶科工作時,他經常到產區去,與生產單位交換意見,指導工作,指出問題所在,嚴把質量關。同時為使產品符合出口需要,他總是嚴格對樣,既要控制成本降低價格,又要鼓勵產區提高產品質量。在長期的工作中,王尭以自己的誠心換取了產區生產者的信任,與產區的工作人員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
1969年至1971年,王尭到五七幹校勞動。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而留在他腦海里的,只是那段艱苦的生活帶給他的磨鍊和進步。在幹校,從不會挑擔,只能兩人抬一個桶,到一人挑擔快步如飛。他沒有過多地埋怨生活,而是腳踏實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1975年

1975年,王尭被抽調至上海茶葉公司與上海梅林食品公司、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組成的攻關小組,進行速溶茶的研究開發。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雖然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設備都很不完善,王尭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積極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與同事們一起攻克下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拿出了合格的產品,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取得了領先地位。他們研製生產的罐裝烏梅茶受到了業界的好評和顧客們的歡迎。
王尭是上海市茶葉學會籌備委員會成員之一,克服種種偏見,獲取相關部門的支持,王尭同志作了大量工作,最後,上海市茶葉學會終於正式建立,王垚歷任學會第一至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第五、六屆名譽理事。他始終熱心學會工作,積極為學會建設建言獻策,出力出汗。只要是學會需要,他總是積極去做。退休以後,王尭同志繼續發揮著自己的特長,為弘揚茶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2000年

2000年,上海市茶葉學會受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委託,開辦了初級茶葉審評師培訓班。2002年,學會受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委託,組織實施首屆“高級茶藝師”培訓班。王尭受茶葉學會委派,參與了這些培訓工作,一切又是從頭開始,根據職業培訓的特點,編寫教材,開設課程。培訓工作初期,工作條件艱苦,也沒什麼報酬,可是王尭不計較這些,只要是工作需要,他總是認真完成。

共建茶人家園

1998年,上海海藝職校要開辦茶藝職業培訓班,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也沒有任何教材可以利用,經茶葉學會推薦,王尭擔任了茶藝職業授課教師,主要承擔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等基礎知識的課程。沒有教材,他就和其他老師一起,一筆一畫地寫,一字一句地編講義,經過短時間的準備,保證了職業班的順利開課。
雖說職業班的學員,基礎不一,學習態度不同,可王尭對待學員一視同仁,認真講課並關心學員的思想,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學得一技之長,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出力,為自己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備課時他仔細認真,上課時他深入淺出,課堂上他板書認真,討論中他誨人不倦。
學校有什麼困難找他,他總是樂意幫助。只要答應了的事,他就一定辦好。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海藝職校前兩屆的學生合格率很高、就業率很高,並就此為上海市茶藝職業培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次,正輪到他上課,卻突然大雨如注,路上積水沒過了腳踝。可是想到同學們會等著他去上課,王尭毅然衝進了雨簾,從上海市區東部他家所在的楊浦區來到位於市區西部長寧區的培訓中心,準時出現在課堂,站上了講台,使同學們深受感動。
晚年的王尭老人,喜歡別人叫他“老師”,遠勝對“高工”稱呼的熱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