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為官舉措,中途辭官,思想觀點,忠孝之道,夫妻之道,哲學重於文采,肯定二程功績,氣學思想,無神論觀點,辯證思想,教育觀點,文學作品,詩詞作品,思想著作,後世影響,至理名言,文學方面,哲學方面,門下學生,家族成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時方五歲,讀《孝經》‘立身揚名以顯父母’時,乃謂父曰:“兒長,當如此!”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時滿十八歲,中鄉試舉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及第,任兵部主事。
弘治十七年(1503年)二十六歲,因父親去世丁憂,歸鄉守制。王綖為絅父親作詞《行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復職兵部主事。
正德三年(1508年)任吏部稽勛司主事。
正德四年(1509年)任驗封司員外郎,再升稽勛司郎中。
正德七年(1512年)任山西左參政期間,因得罪權宦,奏請回鄉照料祖母和母親。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十一歲,任四川左參政。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四十八歲,任陝西左參政,討平管區賊寇。
嘉靖七年(1528年)河南出現災荒,他上奏十六條救荒措施。
嘉靖八年(1529年)復職陝西左參政。後任學道,為嵩陽書院題名並撰文《興復嵩陽書院題名記》。
嘉靖九年(1530年)任浙江右布政使。
為官舉措
王尚絅為官廉政愛民,不攀附權貴。多次為災民奏請賑糧,所作《陳情乞養親疏》、《獻民艱苦疏》、《倉中鼠》二章 可得印證。
嘉靖七年(1528年)河南出現災荒,他上奏十六條救荒措施:“憫饑饉,恤暴露,救中戶,暫停徵,懲不信,權糴買,謹預備,廣恩澤,省刑獄,止匠價,崇節義,正服舍,存恤流民,重正官,計處糧站,禁革吏胥里書”。見主張未被採納,復上疏:“念臣前職,始晉及蜀,歷秦復晉,窮檐棲棲,積有歲年。為母而來,終母而往,往思死忠,來思死孝,有志無成,臣竊傷之。乃今自生之年,抵死之日,皆臣致身報國之秋,無復可諉者也……陛下願治之主,臣非祿仕之人……臣銜恩思報,措躬無地,詎敢遲違……茲當促裝力疾赴任。謹錄原進本稿上呈乞覽,惟陛下俯察,亦足以知其志之所存”。
《倉中鼠》提到:“倉中鼠,猛如虎。嗟民死兮不可數。倉空尚可盈,民死那可生?”
嘉靖九年(1530年)任浙江右布政使時,“政持大體,宿弊頓革。嚴而能恕,決機應變,因事為功,吏民畏服”。
中途辭官
正德七年(1512年)時任山西左參政的王尚絅得罪權宦,回鄉避禍照料祖母和母親,隱居在郟縣西北六十里(三蘇墳西北)蒼谷山下蒼谷寺。與其子在通往蒼谷寺的青龍澗上修建了太子喚雨橋,此橋高丈余,為紅石構砌。現今,年歲已經,泥沙淤積,橋身只露出拱頂於野草叢中。
王尚絅敬仰三蘇父子,在蒼谷寺不遠的三蘇墳捐立了一座高七米、寬六米的“青山玉瘞”坊,坊柱上刻有描摩蘇軾筆跡的蘇軾詩“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坊額刻“青山玉瘞”四字。
蒼谷寺建在蒼谷山腳下的緩衝地帶,“山勢盤礴,巨石磊落,林壑拱郁,絕壁周環,俊皆數仞”,北靠蒼山,南臨蛇山,左傍鳳嶺,右依花山,寺東側是當年山泉成澗的青龍澗。然歲月日久,現今已經無法看到小橋澗泉、綠水迴繞的景象。
眼下的蒼谷寺,是當地民眾在原址籌資建造的。村民介紹稱,新中國成立初期,蒼谷寺保存完好。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建設葫蘆套前莊國小缺少建築材料,就把蒼谷寺及山門全部拆掉了,山上的大樹也被砍伐殆盡。石碑等文物,也大都作為建紅旗水庫時的築建材料埋入壩底。
隱居期間,王尚絅曾多次遊歷汝州風穴寺,寫下《游風穴寺》《珍珠簾》《大慈泉》《玩月台》《吳公洞》等詩作。
王尚絅還在扈澗山莊(今郟縣黃道鎮扈澗河西岸)居住過,“開瞌睡洞以怡神,構馬牛亭以息慮,築讀書台以尚論而友古”。也因此自號“蒼穀子”。現今他曾瞌睡休息的“瞌睡洞”,已無法考證。其曾著書立說的“密止堂”,大抵在在今黃道鎮竹園村附近。
思想觀點
忠孝之道
王尚絅立志要光耀門庭,認為逃避現實非儒家學者所為。他說“進退出處,維聖有訓,落魄如稽阮數子者,非孔孟之徒所敢道也”。“進思盡忠,退思盡孝,此生人之大義,無所逃焉者也”。
知母與母親遲暮時,奏請回鄉照料:“臣祖母李氏見年九十一歲,臣母聶氏六十六歲,老病尫羸,不離床褥,聞賊驚恐,舊疾愈重,思欲一見臣面。臣聞命彷徨,無以為計……臣奔父喪,未能親自裹斂,洎今抱恨,母且老病,迎養維艱……況今流賊洶湧,往復猖獗,倘母有不測,臣將何為!雖生無以報國恩,雖死無以入家廟矣”(《陳情乞養親疏》)。
夫妻之道
王尚絅認為夫妻之道是“人道之始,王化之端”。
他說“感天地,動鬼神,莫如《詩》。詩有《頌》有《雅》有《風》……而首《關雎》。今考其詩,蓋詠歌文王之於后妃者也。夫德如文王,孝友忠信,可詠可歌,顧獨於《關雎》何哉?豈不以夫婦人道之始,王化之端歟?故曰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君臣。三者正,庶物從之矣。是故夫子刪《詩》,獨取於《關雎》也”。
妻子逝後,王尚絅曾寫文:“絅嗣今而後,當益勵清貞,益堅苦節。完茲德音,以終我安人之意。教爾五子,各俟成立。撫爾二女,各成婚姻,以終我安人之業。養終老母,送終爾父爾母,以終我安人未泯之心。是絅所以報忠良而終餘生者,如斯而已矣。茲當七七,親眷鹹在,謹與安人盟諸柩前,神其用妥。如或少違初志,靈其鑑察”。
哲學重於文采
第一封信寫道:“夫所謂三賢雲者,初不識其為誰,既而閱狀雲伊川(程頤)、東坡(蘇軾)、潁濱(蘇轍),而不及明道(程顥)。考之明道始終在汝,東坡始終未至,潁濱史志皆無所載。今曰三賢,襲之古耶?創諸今耶?襲之古,則據自何典?創之今,則起自何義?余皆不識其何說也……幸以古典今義,作者始末下示。庶昭今傳遠,或者亦周公孔子之道也。何生去,久不聞命。故敢以書請。”
第二封信提到: “書院曰三賢者,黃君狀謂程氏伊川、蘇氏坡、潁。曰兩賢,絅主明道、伊川言也。蓋程氏本河南人,明道自監察御史里行監近鄉酒稅,光庭歸自汝上,有春風之想,召命及門,而卒於汝。伊川授汝州團練推官、經筵坐講,被劾編放還,范祖禹議復汝上田二十頃。則汝固兩賢歌哭之所、游息之鄉也。和風化雨,熏潤猶存,從而祠之,孰曰非實錄哉!”又說“今以義起所可者三,所甚不可者二。專祠二程可也,專祠二蘇或可也;並出三賢,特祠明道亦可也……如前所謂三賢者,像列一堂,甚不可也,而又獨黜明道,則又甚不可也。平生所學,硜硜之見,有不敢爾。使義所不敢而敢於阿從,有識者不為絅惜,不為程子惜?不為名教惜,不為孔子之道惜邪?是故寧得罪於蘇,孰可得罪於程?得罪於一人,孰可得罪於君子?得罪於一方一時,孰可得罪於天下後世? ”(《汝州書院三議》)
肯定二程功績
王尚絅早年推崇二程學說,對詆毀的言論鳴怨不平。
他說“慨自羲皇堯舜,世歷周孔,治亂相乘,以勛以報。軻死亡傳,糜爛六籍,湮沒千載,發明於程氏兩夫子……夫子吾不得而見其聖人否也,方其年有十五,已志乎聖人之道,非聖者無學焉,涵養曰敬,踐履曰誠,進學曰致知,篤信行果,守茲靡渝。求於內而不荒於外,亟於本而不眩於末,止於道而不狃於異端。微於獨,顯於身;征於言,發於事。功而不違於天地,不疑於鬼神,不戾於天下,不悖於萬世,不詭於聖人者,是謂程氏之學”。
“夫神宗急於求治,有聖人之資者也;先生身體斯道,有聖人之學者也。奈何新學斯崇,而偽學斯禁,千載之期,失於一旦?”“使程氏之道行,則宋可無南也,如臨安何?或曰南宋之傳,天為太祖報也”。
“程子謂通本隱君子,議論極有格言。續經之類,皆非其作,罪坐於後人之附會爾。此程子心得之見,萬世之公論也。至其著述,遠過荀、楊;事業規模,高出房、杜。而彼賤詆者,何為也邪?其視吾程子之心胸何如?君子深造,貴於自得。德懋以為何如?他日玉堂之上,史筆輝煌,為死者雪冤否?”(《答周子德懋簡》)
氣學思想
王尚絅後又受羅欽順、王廷相的影響,接受了荀況、王充、張載、薛瑄的氣本論觀點,並從自然科學角度延伸了氣學思想。認為天地形成於陰陽二氣,氣在不變的變幻,影響萬事萬物的發展。了解氣的變幻有助於延綿福壽甚至國運。
⒈氣分陰陽生萬物
他按兩儀四象給子命名:“太極同一氣也,分而為陰陽。兩儀建矣,三才位矣,四時行矣。夫時,天地之四府也;天地人,爻之三也。陰陽氣二,而未始不相和也。其極則本同一氣也。一而二,而三,而四,而萬化從焉。羲文周孔之《易》備矣。蒼穀子於是命其子曰:伯同一之,仲和兩之,叔爻三之,季府四之”。
⒉萬物隨著氣的變幻而變化
他說“氣之所化,飛物之所本。有正有變,互為消長。或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自北而南,氣正矣,則其鐘於物也,為陽,為剛,為慶雲,為時雨,為君子,為祥瑞,為鸞鳳,為芝草,為靈椿。人得之則為福,為壽,為聰,為明。自南而北,氣變矣,則其鐘於物也,為陰,為柔,為冰雹,為暴雨,為小人,為魍魎,為鴟鳥,為荼毒,為臭草,為怪物。人得之則為胗,為衊,為癱,為夭折。或隨地而殊,或應時而變,故曰氣為之也”。
⒊氣影響人的福壽
他認為人的壽命在於氣的盛衰,說“自有生以來,安有所謂不死人哉?蓋命之修短,各懸於氣之稟受,而不繫於人之修為……粵維上古氣厚,厥生各千餘歲,至堯舜時猶逾百歲。繼此雖人物稟受差殊,而天地之氣亦薄矣。修長者猶間或一植焉,如籛何學(籛鏗,字何學)顧七百餘歲。乃若陳摶卒年一百八十有奇。今考魚鉤媼乳之傳,雖若難信,要其生固有與人異者”。
無神論觀點
他認為不死修仙是妄想,指出:“仙非可學而至也……必欲學焉,終以無成,老且死而不悟”。“仙家幻妄……使世人絕欲導氣,貪生妄想,卒之猶速其死者。首駢踵聚,禍不甚邪?”
辯證思想
他以天氣變幻來說明國家的興衰全在於氣的強弱,這是對羅欽順、王廷相氣學思想的升華。他說:“聞風氣為之,天地之號令也。五行得令,四時順序,而後八方風各應律而至,以成歲功,否則變怪百出,不可具狀。然有正有變,皆氣為之也”。“陰得陽而為之風,氣變而風亦變,故風從風曰巽,風行地上曰觀,風行天上曰姤,風行山上曰蠱,風行水上曰渙。於四時曰春曰夏,仁氣為之也;曰秋曰冬,義氣為之也。若乃冬風暴,秋風災,義氣之戾也;夏風頦,春風飆,仁氣之戾也。是故三皇春也,其風溫;五帝夏也,其風渙;三王秋也,其風淒;五霸冬也,其風烈。雜於七國,虐於秦,醇駁於漢,清虛紛擾於兩晉南北之間,以至暴於隋而夷於唐,亂於五季而弱於宋。四時變氣之餘烈,不可以遽數也。隨氣所變,毫髮不掩。無形而有形,無聲而有聲,無幽不顯,無深不入,不見疾而速,不見行而至,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哉?本一氣之流行,歷千古而互現。自古及今,未有氣變矣而風不變者”。
教育觀點
王尚絅強教化人心,認為學校和書院是培養文人、政治家的搖籃。
“社五土,稷五穀,神司之,養人之身者也;人倫之教,孔子司之,養人之心者也。人莫大於心死,而身次之。土谷不可一日而亡,則孔子之教,顧可一日而亡於天下也哉?”
“庠校以儲文學登用之才,書院又以養性命道德之士”。“教者,政之先也;學校者,有司之急務也”;“維帝之政與教相為遠邇,聖人之治與學旋為顯晦……政教有條,廟學著令,明揚作養,期逾百年,由學求治,禮樂仁化,不有待歟?”。“有司於以專祠先師,以緣升道德之士,以端士向,以建民極,以隆化本”。
文學作品
詩詞作品
《贈李解元》
易水蕭颼處,秋風聽短吟。
雲來村樹暝,蟲響豆花深。
舊篋猶懸劍,高齋已罷吟。
留君渾未得,寂寞數年心。
《雨中邊太常過訪》
數人暮騰馬上塵,夜堂今喜聚比鄰。
多情細聽燈前雨,萬里風沙慰遠人。
《雨過次一泉韻》
白日沉長浦,游雲斷玉關。
老悲春冉冉,別恨水潺潺。
鼓角連城戍,烽煙冒海山。
請纓懷壯士,夜雨坐苔斑。
《宿德勝寺次韻》
雨後毗盧閣, 重山四望賒。
畦田明漲水, 戌壘破流霞。
月出漁人集, 風來燕子斜。
江鄉渾未遠, 回首復京華。
《宿鎮海寺》
古寺臨湍立,新春冒雨來。
飛流妨殿角,奔岸折牆隈。
夜磐驚龍臥,香菸逐浪回。
夢遊空鎮海,缽酒愧吾才。
《過抱哥村》
中原昔喪亂,義姑出里門。
遂使千載下,抱哥猶村名。
伏臘走祠廟,義姑嫣有神。
維茲因饑饉,逃雲盡四鄰。
空過抱哥彎,不見抱哥人。
《宿蘇墳》
流落奇才本兩賢,利花上苑賀春先。
曉來洗耳河邊過,聞道冰山又一年。
木山抔土留三仙,風雨禪床愧二難。
詩簡記得平山語,肯向人間愛好官。
《祭東坡、潁濱文》
嗚呼!先生一門萃美,百世揚芳。
鐘靈錦里,托體嵩陽。名兮蓋世,神兮此方。
兵荒屢歷,種嗣蒼涼。絅等世居臨汝,景仰休光。
爰當生忌,薦此椒漿,嗚呼先生,其何可忘!
(賞析:正德年間,給三蘇墳捐建的石坊落成,遂作)
《玩月台》
散步清林樾,崇台方突兀。
浮雲天際來,招我弄明月。
…… ……
(賞析:正德年間,游汝州風穴寺而作)
《出蒼谷山》
逶迤北山道,風勁欲催顏。
雁塞紛成陣,岩華亂砸斑。
路回黃澗曲,水繞白雲關。
絕頂開山盡,曾無寸土閒。
不才安濟世,無病許歸田。
況復尪羸母,同臨遲暮年。
鄉山共採藥,澗水學耕煙。
何興中秋節,長吟下潁川。
(賞析:王尚絅走出蒼谷山復職時所寫,描繪了蒼谷山景貌和隱居生活的情況)
思想著作
《西行類稿》、《維正稿》、《密止堂稿》、《答周子德懋簡》、《明倫銘辭》、《敬身銘辭》、《陳情乞養親疏》、《獻民艱苦疏》、《倉中鼠》二篇、《平山年譜》、《義方堂集》、《游嵩集》等,其子整編入《蒼谷集》,後人又校訂更名為《蒼谷全集》。
後世影響
至理名言
⒈進思盡忠,退思盡孝,此生人之大義。
⒉庠校以儲文學登用之才,書院又以養性命道德之士。
文學方面
王尚絅主張仿漢文效唐詩,被薛應旂贊為“文追秦漢、詩逼蘇李”。
哲學方面
門下學生
家族成員
曾祖父:王斌(號良佐,曾任太醫院醫士)
祖父:王宗 。祖母:李氏
父親:王璇(號平山,曾任宜川縣教諭) 。母親:聶氏
兄:王尚忠、王尚文、王尚志 。弟:王尚明、王尚簡 。配偶:周氏
孫子:王狀卿、王盛卿、王恩卿
人物評價
明·王綖:“(王尚絅)以二母垂老,引疾抗疏,未報而行……攜家以還,率配靖懿周氏(王妻)子具菽水,盡李太君(王祖母)、聶太安(王母)人歡”。“棄官赴母難十九年,薦征累不就,竟卒於官,可以知孝”。
明·薛應旂:“蒼谷文追秦漢,詩逼蘇李,一時藝林鹹稱作者,然實非先生之所尚也。先生平生,毎右兩程而左三蘇,崇理學而鄙詞翰。使假之以年,當必有繼往聖而開來學者,而世顧以功名事業期之,又豈足以知先生哉?”
明·孫奇逢:“夫文章何妨於理學,而理學不專在文章,如耽於文章,則一文章士而已矣。節義何妨於理學,而理學亦不專在節義,如耽於節義,則亦一節義士而已矣。公生平立節固其所長,而文章非其所短。終不肯以一節著者,則學問之所得深矣。知廉勇藝而文之以禮樂。到文之之時,豈復有知廉勇藝之可名?夫子所云禮樂,即夫子所云好學歟?”
清·劉宗泗:“尚絅學問淹博,雅善詩文,然實非所好也。當時推理學者,每與何文定瑭同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