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西圈村

王家西圈村

王家西圈位於臨朐縣城東南13公里,辛寨鎮政府駐地西北1公里處,東鄰王家東圈,西與河北村隔丹河相望,北與東半中、紅廟子村接壤,南連大辛中村和辛寨村,東紅公路從村前穿過。全村地勢低洼,三面有河流圍繞,一面靠嶺,故村名帶一“圈”字。全村共有人口2230人,黨員76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家西圈村
  • 外文名稱:Wang Jia Quan
  • 別名:西圈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所屬地區:臨朐縣城東南13公里
  • 政府駐地:青年路中段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區碼:262610
  • 地理位置:辛寨鎮政府駐地西北1公里處 
  • 面積:7200㎡
  • 人口:2230人
  • 方言:臨朐方言
  • 車牌代碼:魯G,魯V
元帥樓,古文獻佐證,建制沿革,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元帥樓

在臨朐縣辛寨鎮王家圈村,聳立著一座三層古樓。經考證,該樓為元代農民起義軍元帥續繼祖所建,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民間俗稱為“元帥樓”。
元帥樓元帥樓
古樓位於王家圈村中部,周圍為民居。坐北朝南,三層,三開間。外層磚石、內層土坯混合結構。樓通高15米,東西長8.22米,南北寬4.55米。一樓為青石結構,無門窗,外牆已被沉沙淤土掩埋了1.5米深,所以今天看上去已類似地下室。二樓青磚結構,唯南牆上有一門兩窗,非原建,一門原來似為窗戶,後世改建為門口,寬僅0.95米,高僅1.52米,十分窄小。兩窗原來似為瞭望孔,後世改建為視窗,寬僅0.67米,高僅0.65米,規格也不同於三樓視窗。三樓南牆上有三個視窗,東、西、北三牆上各有一個視窗,均為寬0.80米,高1.40米,屋頂為青瓦,系清光緒十三年大修時所換。(右圖)
我們認為,該樓為元末起義軍元帥續繼祖所建,主要理由是:
一、該樓已被淤土掩埋1.5米左右,也就是說,該處大街地面已抬高1.5米,這樣巨大的地理變遷應為明代以前所為。二、二樓門口及三樓視窗上檐均為橢圓形———遊牧民族建築風格。三、該樓門窗少而窄小,不利於採光,不符合一般生活居室的特徵,似為瞭望放哨,抵禦外敵一類的軍事防禦建築物。四、民間口耳相傳,該樓主人原為續元帥。

古文獻佐證

《民國臨朐續志卷十七》:“續元帥石表,舊志載,在辛寨西北。今據採訪,在王家圈村西”。《光緒臨朐縣鄉土志·卷八》:“有元續元帥墓”。《昌國舟余舟皇·卷七》:“續元帥、閻監軍兩處墓石,似皆僑葬也。”續元帥之墓位於古樓以西500米處,即王家圈村正西,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尚有墓冢、石表,“文革”中被夷為平地。據此,可以認定:該樓應為元代續元帥所建。

建制沿革

元朝以前,這裡就已立村,曰帶溪村,立村時間無考。居民中有潘、宋、曾等姓氏,其後裔不知何時遷往何地。元末起義軍將領續繼祖,在此駐軍,建造了元帥府等一大批建築物,本人也安葬於此。後世稱其為元帥府、元帥墓。明嘉靖年間,王氏十世祖王英,自柳山洋河遷至於此。隨後,續氏外出做官不歸,王氏接收其全部家產。1942年,杜氏自蔣峪西圈村遷來。因王姓人口眾多,加之村莊南鄰九曲河,經村西入丹河,北傍帶溪水,東倚荊埠嶺,成“圈”狀,清康熙18年(1679)將村名帶溪村改曰王家圈。
明嘉靖三十年(1551)以前建制已失考。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清光緒十年(1884)均屬青州府臨朐縣仁壽鄉大山社,清光緒十一年(1885)至1912年,屬臨朐縣仁壽鄉辛中社,1912年至1930年,屬臨朐縣七賢區辛中社,1930年至1938年屬臨朐縣第二區辛中社,1938年至1945年,屬臨朐縣第二區辛中鄉,1945年1月至7月,劃歸臨東縣盤陽區。1945年8月重歸臨朐縣盤陽區至1950年。1951年至1955年,屬臨朐縣第三區(盤陽區)辛寨鄉。1956年至1958年2月屬臨朐縣辛寨區辛寨鄉。1958年2月至9月,屬臨朐縣辛寨鄉。1958年9月至1984年4月,屬臨朐縣辛寨人民公社。1984年4月至今,屬臨朐縣辛寨鎮。
經過近500年的繁衍生息,全村現有王、陳、杜、郭、李、郎、邵七姓,人口2200餘人,580戶,均為漢族。其中,王姓占總人口的97%以上,有14戶信奉耶穌教。與王家圈東村系一個自然村,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村,素有“河西茹家大莊,河東王家圈”之說。也是全縣有名的“武術之鄉”,“建築之鄉”,“家俱之鄉”。

地理位置

王家西圈位於臨朐縣城東南13公里,辛寨鎮政府駐地西北1公里處,東鄰王家東圈,西與河北村隔丹河相望,北與東半中、紅廟子村接壤,南連大辛中村和辛寨村。

自然資源

全村共總面積2176畝,其中民居占地350畝,民營企業占地240畝,耕地1586畝,多為紅褐土,地勢平坦,系沖積平原。村西有一丘陵,俗稱西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80年代以前,種植過黃煙、地瓜。1965年,種植過一季水稻。現有少量果園、葡萄園、蔬菜大棚。農作物畝產均在1000公斤以上。

人口民族

漢族

政治體制

建國後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法澤(1955-1975.12),王汝蘭(1976.1-1983.9),王川陽(1983.9-1988.3),王雲陽(1988.3-1997.8),王連陽(1997.8-1999.12),王雲陽(2000.1-2001.7),王銀陽(代理,2002.3-2003.6),王汝蘭(2003.6-2007.7)王汝敏(2007.7至今)。擔任村長、村主任的有:王法彬(1946-1954),王法澤(1955-1958),王樂全(1958-1972.12),王川陽(1973.1-1983.9),王雲陽(1983.9.9-1988.3),王連陽(1988.3-1997.8),王汝志(1997.9-1998.5),王國陽(1998.6-2003.6),王汝蘭(2003.6-2007.7),王汝敏(2007.7-2015.6),王 陽(2015.7~)

經濟概況

家庭養殖以傳統的畜禽豬、雞、鴨、奶牛、羊為主,其中較大規模的戶有16家,正常年份戶均收入2至3萬元。
民營企業、服務業以建築、木器、運輸、硬質合金、汽車配件、地毯加工、飯店、理髮椅、化工設備、機械維修、商店等為主營業務,民營企業從業者186戶,其中,辛寨鎮骨幹企業之一山東臥龍硬質合金有限公司,原名臨朐臥龍硬質合金有限公司,始建於1993年,占地90畝。現有員工236人,其中殘疾職工100餘人。主導產品是“龍源”牌硬質合金、礦山地質工具、碳化鎢粉、鈷粉以及各類鈷鹽、鎳鹽等產品。公司於2005年通過了ISO9001-2000版國際質量體系認證,於2006年成立了市級企業技術研發、實驗中心,現已發展成集回收、再生、研發、生產和經營為一體、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綜合性企業,開發研究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選擇性電化學中解法回收廢舊硬質合金工藝技術,並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廢舊硬質合金回收基地。先後成為中國鎢協硬質合金分會、中國鋼協釺鋼釺具分會、中國有色金屬再生利用協會、中國煤機協會的會員。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是2006年臨朐縣唯一一家被市評為市級開發中心的研發中心。公司產品被中國社會調查所評為“全國用戶滿意首選品牌”,產品出口到美國、義大利、印度、印尼、土耳其等多個國家。2006年被山東省銀行業協會授予“最佳信貸誠信客戶”稱號。2006年底,公司又與義大利客商在城關街辦合資新上山東中意臥龍硬質合金公司,項目占地50畝,投資4000萬元,新建廠房9500平方米,當年投入生產。200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實現利稅2500萬元。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溫陽在加快企業發展的同時,熱心慈善捐助公益事業,先後捐款建校、修路等近30萬元,其中,為臨朐縣慈善總工會一次捐款10萬元。

社會事業

1987年7月,在東紅公路西側,設立工業園區,部分工商業戶入園統一經營。1992年9月,在東紅公路東側,續建工業園。1993年6月,鎮政府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王家圈家具工業園區。全村擁有汽車、農用車137輛,拖拉機22台,收割、脫粒、粉碎機36台。1964年成立了木業組、副業組,1971年購買了第一台拖拉機。1979年7月,成立磚廠。
1973年9月,全村通電,戶戶用上電燈。1958年,區公所住該村,架通臨朐-辛寨-王家圈通信線路,同年村委安裝了電話。1975年,村民王汝梨購買了第一台電視機。1979年10月,開始新村規劃,至1990年,基本建設完畢。1995年,全村通上有線電視網。現全村每戶都有電話和電視機。2005年10月,安裝自來水,入戶率100%。
該村地勢低洼,飽受水害之災,結合興修水利,把村北的澇窪地劃片成方,挖掘排水溝,修建機耕路,進行了統一治理,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打機井100多眼,在旱災之年,保證了農作物的豐收。1951年,區政府調集全區村的村民,幫助改造了500餘米的河道,並築河壩,使村民免受洪水威脅。1975年10月,再次改河,取直河道,余土覆蓋舊河道,新增土地200餘畝。1976年7月,建成第一座連線東紅公路的大橋,1990年5月,建設第二座大橋,使之與村內大街青年路連線,方便了村民出行。2004年5月,投資十萬元,修建了長1.1公里的排水溝,徹底解決了村內雨季內澇的問題。1994年9月,村民利用義務工,對青年路進行了初級硬化。1991年1月,40人自願捐款,安裝路燈9盞。2004年6月,投資27萬元,對青年路進行了高標準硬化。2007年8月,投資36萬元,對村內5條南北大街,一條東西大街進行了硬化,總計3.5公里。同年11月,全村安裝路燈86盞,投資2.6萬元,所有幹道實現了亮化。2008年3月,新上變壓器一台,改造兩台,增加電力容量240千瓦。同年10月,縣直包村工作組臨朐縣委組織部來該村幫扶,幫助修建了通往紅廟子村的連村路1.3公里,協調籌資32萬元。同時開工建設王家西圈社區服務中心,包括高標準衛生室、村委辦公室、遠程教育播放室、圖書室、文體活動室以及便民服務大廳,總投資60萬元。
清朝末年,設有私塾。1930年,成立學堂。1950年,組建國小,1951年第一次在村北建設教室12間,辦公室1間。1958年,辛寨完小遷入該村,1964年回遷辛寨。校舍幾次易地。1969年,在村南第二次建校舍18間。1986年7月,國小再次南遷至村莊河邊,共建校舍30間。1965年,辛寨公社農技中在該村成立,後遷至辛寨。1970年,東、西圈聯辦國中,稱王家圈聯中,以後附近村莊河北、朱家莊子、王梨花莊子、小山、埠西、龍泉、大辛中、小辛中等村的學生來此就讀。1996年全鎮教學資源統一規劃,該國中撤銷。2003年7月,東、西圈國小合併。2007年8月,山東萬寶乳業有限公司、山東臥龍硬質合金有限公司各捐款10萬元,在外工作人員以及村民也積極回響,在原國小的地址上,修建1200平方米高標準教學樓一座,平房18間,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廁所12間,硬化路面1500平方米,總計投資120萬元,2008年7月全部投入使用。三次大型公益事業,在外工作人員及村民積極配合,踴躍捐款。王明陽貢獻突出,先後幫助協調資金80餘萬元,王岳陽協調資金5萬元。個人捐款1萬元以上的有:王益苓、王法沂、王汝福、王昇陽、王明陽、王雪陽、王亓昌、王亓業。隨後王雪陽再次捐款2萬元為國小配備了多媒體教室;王汝富捐款3萬元給國小配備微機20台,捐資助學的道德風尚在本村蔚然成風。
1946年始,老中醫王汝梅,在村行醫。1961年設衛生室,配醫務人員2人。現有衛生室一處,130平方米,設施配套齊全,醫務人員3人,全村97%的農戶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歷史文化

“武術之鄉”全縣聞名,與東城街辦的竇家窪齊名,素有“北有竇家窪,南有王家圈”之說,省市縣三級確認。村民習武起始年代無考,近代主要以王之君、王法九兩人為主要核心。1945年冬天,王法九在北門裡老絲廠辦了40多人的成年人習武班,王之君在前街王蘭田的南屋裡辦了30多人的青年習武班,後來根據情況改成分散學習,一年四季,從不間斷。隨著影響的擴大,附近村莊的青年以及單位的職工也來習武。1959年,王法九被聘為辛寨完小的武術教師,1960年全縣體育運動會上,辛寨完小40人的武術表演隊,獲得了“武術先鋒”錦旗。隨後,縣宣傳部、縣體協、文化館的領導也來觀摩指導,縣長鄭志英也親自給予批示支持,1977年縣政府組織有關部門來村觀摩驗收,隨後正式命名王家圈為“武術之鄉”。2006年6月,臨朐電視台“百姓直通車”欄目組專題採訪了王法九老人,時近86歲高齡的老人,舞起刀槍來,仍然剛勁有力,呼呼有聲,展現了王家圈“武術之鄉”一代宗師的風采。
該村的建築業歷史悠久,村民學習建築技術人眾多,特別是1935年左右,村里闖關東的人大部分被日軍抓去做勞公,從中也學得了一部分建築技術。1970年,村里成立了建築隊,隨後建築隊以其良好的信譽,過硬的質量,先後建設了縣園藝場倉庫、白塔醫院門診病房樓、七賢醫院門診病房樓、五井煤礦宿舍樓、縣副食品公司沿街樓(現在的華興超市)、縣缸套廠車間、宿舍樓、冶源醫院門診樓、縣硬質合金廠車間等。1976年2月,辛寨公社成立社辦企業,該村建築隊整體劃歸辛寨建築社。截至現在,辛寨建築公司的經營骨幹基本上都是該村村民,該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築之鄉”。
發達的建築業離不開木工的合作,該村也是全縣聞名的“家具之鄉”。1966年,村里成立了以王洪田、王法九、王法著為首的木業組,隨後廣收村裡的青年到組裡學習木工技術,木業組的業務範圍很廣,濰坊、臨朐的很多單位都留下他們的身影,附近的村莊、鎮上的各個單位也是服務對象。在當時,這個木業組遠近聞名,人最多時達到60多人,以後第二代、第三代木工學習者的出現,全村掌握木工技術的村民達到了200多人。隨著形勢的發展,1983年,木工組解散,各人在各自的家中繼續木業加工。1986年冬,村委在東紅公路西側開始規劃家具市場,一部分木工加工戶遷移到市場內,1990年,村委又在東紅公路東側規劃了第二期家具市場,全村所有木業加工戶都進入了市場經營,隨著經濟的發展,全村的家具經營進入了快車道。1993年,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王家圈家具工業園”,該村的家具銷售到全省各地,特別是在臨朐縣,想要買家具,第一要去的地方就是王家圈,至今在縣城各個家具展銷門市上,都有該村家具出售。
隨著形式的發展,時間的推移,王家圈這一自然村,因其人口眾多,地域闊大,不便管理,上級政府於1953年將其一分為二,劃分為王家西圈、王家東圈兩個行政村。
該村時設3個農業社,1957年轉為高級社,人民公社時期(1958),村改大隊,稱王家西圈大隊,下設10個生產隊,一個技術隊。
1985年,磚廠取土,在村南發現一唐代墓葬,證明唐朝已有人在此居住。村中心有元末續元帥樓一座,古樓三層,通高15米,東西長8.22米,南北寬4.55米,系元末起義軍將領續繼祖所建。元帥府原門前一對石鼓,雕刻細膩,紋理清晰,猶存。村西有其墓葬,墓前石人、石馬、石豬各兩對,牌坊、龜駝碑、石表各一座,文化大革命初期俱毀。現村民手中珍藏明天啟六年分家文書一份,文中記錄了當時該村的土地範圍,是一份珍貴的人文資料。雙溪橋,明朝以前所建,現存村東北角,半埋於地下。萬壽庵在村北,僅存遺址。2008年5月、12月,臨朐縣電視台《發現臨朐》專題欄目組分別以《神秘的古樓》、《走進王家圈》為標題,對元帥樓和該村進行了專題報導,濰坊電視台《30分鐘故事會》欄目也分別進行了轉播。

著名人物

該村歷代重視教育,清末,出了王葵等11名秀才。解放後,考出本、專科以上畢業生135人,其中碩士生8人,博士生1人。副高級以上職稱12人。
王益苓: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王汝業:新疆軍區哈密軍分區政委;
王亓志:總參軍需裝備研究所政治部副主任,正團級;
王宋陽:濟南軍區某部倉庫副主任,副團級;
王西晨:交通局稽查大隊副大隊長,副團級轉業。
王亓昌:齊魯石化總公司晴綸廠廠長、黨委書記;
王雪陽:上海宜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汝宗:濰坊市捷運局副局長;
王汝照:濰坊市水利局水利設計院黨委書記;
王亓超,副團級轉業,現任濰坊市高新區衛生局副局長;
王汝展,現任山東省精神病院黨委書記、院長;
王汝瑞;現任煙臺市天元棉麻公司總經理;
王亓勝: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協常務理事,泰山書畫院名譽院長。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有王志遠、王樹理、王汝乾三位烈士為國捐軀,1995年、2002年,王亓剛、王軍海兩人在部隊因公犧牲,家屬均享受烈士待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